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8: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慈文
研究生(外文):CHANG,TZU-WEN
論文名稱:生命的大禮–蹲下再躍起:年輕型心臟衰竭併腦中風患者療癒歷程敘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Gift of life – squatting lower is for jumping higher A self-narrative healing course of a young adult patient with heart failure comorbid stroke
指導教授:邱淑芬邱淑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U,SHU-FEN
口試委員:吳麗玉陳幸眉
口試委員(外文):WU,LI-YUCHEN,HSING-MEI
口試日期:2017-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系所名稱: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醫管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年輕型心臟衰竭併腦中風自我敘事身心靈全人健康輔助與另類療法
外文關鍵詞:Young heart failure comorbid strokeSelf-narrativeIntegrated Health of Mind-Body-Spirit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我是一位年輕型心臟衰竭併腦中風女性患者,罹病至今已有七年之久,本研究首先以自我敘事研究法,藉由我的成長背景與探索自我歷程敘說,探討身心靈全人健康觀念對我療癒歷程的影響;藉由罹病歷程敘說,探討西醫及輔助與另類療法並行對我的助益;藉由重返社會歷程敘說,探討我重返社會期間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再以文獻回顧,蒐集國內疾病患者自敘研究,探討各類疾病自敘研究者之罹病歷程及使用輔助與另類療法概況。
研究結果顯示,身心靈全人健康觀念對疾病患者具有正面意義;積極整合西醫及輔助與另類療法可提升生命品質;心腦血管患者適合自行創業或彈性工時之就業模式;敘事研究可深入了解患者罹病經驗及療癒關鍵。
建議社會大眾正視並及早處理身心壓力,避免積勞成疾;心腦血管患者積極配合衛教、進行自主健康管理,以提升生活品質;心腦血管相關研究者進行患者敘事研究,深入了解心腦血管患者罹病歷程脈絡並建立成功模組,供臨床照護參考;最後建議與芳香療法之香氣抓周、賽斯思想、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相關研究者投入心腦血管疾病之預防及照護研究,奠定輔助與另類療法實證研究基礎
,促進相關照護單位、主管機關重視並積極整合身、心、靈各領域療法與資源,除嘉惠現有病人之外,更期望能預防疾病,減輕國家醫療資源損耗。

I am a young female patient with heart failure and stoke, and I have been sick for seven years, this study begins with self-narrative research, through my growing background and exploration of self-narrative, to explore the integrated Health of Mind-Body-Spirit impact of the concept on my healing process; discussing the benefit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in parallel with the curricula of the disease; and discuss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I face in reintegration through reintegration. And then review the literature, the collection of domestic disease patients from the study, To explore all kinds of disease self - narrative researchers history of the disease and the use of adjuvant therap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Health of Mind-Body-Spiri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disease; Activ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CAM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patients are suitable for their own business or flexible working hours of the employment model; Narrative research can b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patients with disease experience and healing ke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community should face up to and deal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void overwork;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patients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health education, to carry out independent health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related researchers to carry out patient narrative research, depth understanding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ccessful module for clinical care reference;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aromatherapy-aroma divination, Seth thought, and neuro-language programming (NLP) are involv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car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laying the basis for empirical research on CAM, Promote the relevant care units, the authorit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and actively integrate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areas of treatment and resources, In addition to the existing patients, but also look forward to prevent disease, reduce the loss of national medical resources.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心臟衰竭與年輕型腦中風5
第二節 輔助與另類療法20
第三節 敘事研究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設計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42
第三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來源46
第四章 蹲下再躍起:我的生命故事47
第一節 一方水土一方人:成長背景48
第二節 山雨欲來風滿樓:探索自我55
第三節 山重水複疑無路:罹病歷程69
第四節 柳暗花明又一村:重返社會95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101
第一節 身心靈全人健康觀念協助我重整生命101
第二節 西醫及輔助與另類療法並行,朝身心靈全人健康邁進104
第三節 正視疾病困境,重返社會11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120
參考文獻123
後記
一 是患者還是病人129
二 研究中的遺珠131
附錄
一 用心醫病(許添盛醫師國際慈濟人醫會演講逐字稿)132
二 食療建議141
三 四十歲的老鷹143
四 永遠站在雞蛋的一側(村上春樹領取耶路撒冷獎之演講逐字稿)144
五 台南市社區大學修課記錄 149
丁小娟(2011)。一位小兒麻痺教師的自我生命敘說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3371083347962102894
才煒民(2014)。家的認同與自我生成:一位意外倖存者的自我敘說探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1259176566008238173
方滿珍(2012)。新時代賽斯思想之身心靈整合健康與保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5159411577977257669
方郁文、王惠珠、祁安美、李德芬、馬志明、黃恆祥、莊麗貞、彭明玲、劉翠華(2009)。健康管理。臺北縣:全華圖書。
王雅君詞曲(2006)。隱形的翅膀。蒐錄於潘朵拉【CD】。臺北市:福茂唱片。
王季慶(譯)(2010)。心靈的本質(原作者:Jane Roberts)。新北市:賽斯文化。(原著出版年:1979)
王季慶(譯)(2011)。未知的實相卷一(原作者:Jane Roberts)。新北市:賽斯文化。(原著出版年:1977)
王兆立(2016)。賽斯資料中的多重宇宙觀(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9677864737422291867
王有綱(2016)。神經語言程式學(NLP)對工作壓力轉變成效之研究-以牙醫助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怡仁(2016)。賽斯速成100。新北市:賽斯文化。
王玲如(主編)。(2017)。生命之光【專刋】。癌友/病友陪伴手冊,6。
王淑軍、何素珍(2010)。應用『神經語言程式學』改進大專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永達學報,10(2),38-51。
世界衛生組織(1948):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Retrieved 2006-12-23 from 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index.html
白裕承(譯)(2001)。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原作者:Mitch Albom)。臺北市:大塊。(原著出版年:1997)
田佳玉(譯)(2009)。植物油全書(原作者:Ruth von Braunschweig)。臺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2007)
江碩儒、柯景塘(2007)。心臟衰竭治療之新進展。北市醫學雜誌,4卷9期,908-918。
朱真一(2007)。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臺北縣新莊市:望春風。
吳美瑤(2009)。女性癲癇患者創傷經驗後成長之生命故事敘說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4967089466857364231
吳佳穎(2014)。擁抱太陽的月亮—一位罕見疾病患者的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高雄市。
吳佳玲、黃俊薰、吳秋燕(2015)。古今中外芳香療法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22),119-129。
吳雅琪(2016)。與腦共舞譜出幸福—自我生命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9996100428406988222
李富美(譯)(1997)。 N.L.P.無限成就計劃(原作者:Steve Andreas,M. A., Charles Faulkner)。台北縣:世茂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
李雅雯、陳君山、黃鳳珍(2011)。一位年輕腦中風病患之護理經驗。嘉基護理,11卷1期,24-33。
李麗容(2011)。一位小兒麻痺肢障者的自我敘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2199519820261106023
李建國(2012)。神經語言程式學(N.L.P)在悲傷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18),2-4。
李翊平(2014)。愛自己的病 - 內在英雄之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高雄市。
杜書卿、林佩津、曾碧萊(2016)。心衰竭病人藥物治療的新契機。臺灣臨床藥學雜誌,24卷2期,87-93。
周佳慧、張淑娟、蘇亭瑄、廖綠、陳玉如、洪弘昌 (2015)。照護一位反覆入院心衰竭患者之護理經驗。醫學與健康期刊 ,4卷1期,117 - 125。
林天送(2010)。抗生素的研究。科學發展,452期,72-75。
林美玉(2011)。癌症患者接觸賽斯思想後生命轉化經驗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3386059196570241349
林怡君(2013)。逆境新聲——疾病、醫療與生命經驗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5085020099440152283
邱瑞妏(2012)。突破生命的框架~一段療癒旅程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邱上容(2014)。噓!我跟別人不一樣—一位女性教師疾病經驗之自我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3432977553941114048

紀珮君、宋琇鈺、周承瑤、袁光霞(2008)。一位腦中風失能患者出院準備服務之護理經驗。弘光學報,54期,41-52。
施孟綾、陳幸眉、周汎澔、黃玉雰(2010)。心臟衰竭病人之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護理雜誌,57(6),61-71。
施郁麗(2014)。和左手做朋友-「缺」的敍說探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1750960546248183435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瑋婷(2014)。從舞蹈、寫作與建立網路社群重構乾癬秘密的自我療癒旅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6297629974307920638
洪玉玲、劉錦茹、侯雅萍、宋聖芬(2015)。運用紐曼模式於年輕型腦中風患者之照護經驗。源遠護理,9卷2期,65-73。
袁明孝(2008)。奇妙的旅程—一個靜聽者追尋生命意義的自我敘說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6628548432169284271
高啟雲(2016)。走出生命幽谷-一位憂鬱症患者療癒歷程之自我敘說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0449398483218436676
唐嘉慧(譯)(2002)。直覺療癒(原作者:Judith Orloff)。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0)
張李淑女、李明祝(2010)。健康與生活概論 。台北縣:新文京。
張甯(張家寧)(2012)。漩進黑洞:療癒的生命書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高雄市。
張國儀(譯)(2013)。靈魂的出生前計畫:你與生命最勇敢的約定(原作者:Robert Schwartz)臺北市:方智。(原著出版年:2012)
張育萍(2016)。洗腎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那就更要勇敢追夢去(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1069732187088285448
張育瑄(2016)。一位社會工作者兩次罹患憂鬱症經驗之自我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4107622772784156102
曹汶龍(2006)。缺血性腦中風的症狀與診斷。慈濟醫學雜誌,18(5_S),1-3。
莊淑苗(2012)。愛(癌)在生命轉彎處─一位罹癌未婚女性生命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5893274760195115866
莊碧蓮(2016)。離婚女性破框而出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8221115752144065083
許怡蘭(2005)。植物精油能量全書。台北市:商周。
許添盛(2011年10月1日)。用心醫病【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s://youtu.be/zHzPCFouyII
許添盛(2013 a)。誰說慢性病不會好。新北市:賽斯文化。
許添盛(2013年7月11日b)。從生到死的線上遊戲online【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s://youtu.be/g_NYpPAA18w
許珍菁(2015)。在藍色大海裡浮沉——即將靠岸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添盛(2016)。在孩子心裡飛翔:許醫師48個親子共處妙方。新北市:賽斯文化。
許竹君 、潘雪幸(2015)。心臟衰竭病人之自我管理。源遠護理,9卷1期,65 - 71。
陳獻宗(2000)。年輕型缺血性腦中風。當代醫學,27卷12期,961-968 。
陳柏君(2011)。罹癌失婚者之自我悲傷輔導-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力量(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7361574741872591109
陳怡君(2012)。從我的憂鬱症到我的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0060438725228938173
陳嬿婷(2013)。中途重要器官喪失功能者之家庭復原力(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1965273614259439339
陳秋慧(2015)。孤島與海:一位女性肢體障礙者的回家之路(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0389944539349999556
陳怡欣(2015)。心導管手術患者治療期間焦慮與自我管理行為對心臟衰竭相關症狀之探討(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8069036448995224077
陳玲鈞、顏玉雪、李碧娥(2016)。照護一位年輕型小腦中風男性病患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15卷4期,106-115。
陳幸眉、蔡良敏、劉秉彥、顏妙芬、許志新(2016)。以常識模式引導以人為中心之自我照顧介入對改善心臟衰竭病人症狀與生活品質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成果報告(編號:MOST103-2314-B006-057-MY3),2017年9月8日取自http://ir.lib.ncku.edu.tw/handle/987654321/164362

郭欣怡(不詳)。心臟衰竭之衛教【網路資料】。2017年8月19日取自
http://www.kgh.com.tw/health/21-503.html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0782678378644525145
郭惠瑜(2007)。右腳告白-一位肢體障礙社會工作學習者的生命書寫與主體實踐(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8627013799567026044
郭梅蘭(2011)。輔助及另類療法產業創新策略之研究–以台灣某芳香療法公司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0277409400781664917
郭懷慈(2014)。我和我的淋巴癌間的你儂我儂關係(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6191627240993293478
郭淑敏(2017)。生命歷險與感動 ── 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維明(譯)(2008)。看不見的力量(原作者:Paul Hawken)新北市:野人
黃雅绣(2014)。高齡長者使用輔助及另類療法之相關影響因素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4852949298057577300
黃麗月(2014)。個案管理模式改善心臟衰竭患者自我照顧之成效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3263917555274801093
黃翠媛(2015)。運用現象學探索心臟衰竭病人的疾病經驗。 榮總護理,32卷3期,247 - 255。
曾靜芬(2015)。這是我的乳房:一位女性乳癌患者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9436928939775423405
溫佑君(2003)。精油圖鑑。台北市:商周。
溫佑君(2006)。香氣與空間。台北市:商周。
溫佑君(2009)。植物人格全書。台北市:商周。
溫佑君(2015)。芳療實證全書。新北市:野人。
楊惠伃(2014)。困境與重生-罹癌慢性病患以藝術療癒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劉紀能(2005)。前精神分裂症者復元行動歷程之自我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2279981811412835229
潘世毅(2010)。生之欲-一位慢性病者生病經驗之自我敘說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11096697947970764650
蔡璧光(2012)。出院前衛生教育方案對心臟衰竭病患自我照顧、生活品質及再住院之成效(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1036516668540785123
衛生福利部(2017)。105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17年8月8日取自http://www.mohw.gov.tw/cp-16-33598-1.html
盧瑞華(2012)。台灣地區癌症病人使用另類療法與生活品質之質量性研究(博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9657902205402183848
盧曉慧(2015)。看見洞穴裡的光亮─一位思覺失調患者帶病生活的自我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5332180269347217749
蕭美慧(2010)。一位舞者經歷離婚、罹癌與宗教信仰之自我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5352651497091079718
蕭伊祐、徐少慧(2015)。一位心臟衰竭新住民之個案管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14卷3期, 103 – 112。
賴瓊雯、林謙育(2012年9月)。重拾人生路–中途障礙者的復學與重建經驗敘說。「臺北市第十三屆中小學及幼稚(兒)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成果專輯(高職組)」發表之論文,臺北市立內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謙達那(譯)(1993)。奧修傳(原作者:維旦特)臺北市:奧修出版社。
鍾幸蓉(2016)。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減重者之自我敘說(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1693892142844466092
顏敏玲、葉明珍(2001)。一位年輕型腦中風患者的護理經驗。弘光學報,37,1-10。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3028167184091444735
魏慧珠(2008)。生命的囤積停滯與疏通流動--腸沾粘「負傷療癒者」之路(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61543749974713792250
顏妤安(2014)。認同、主體性、社會處境-一個白化症女性的自我敘說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2535929660932108690
蘇瑞臻(2010)。助人與受助之間~一位罕病致殘的社工人自我經驗實踐的反思(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35712919531958691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淑軍、何素珍(2010)。應用『神經語言程式學』改進大專學生學習策略之研究。永達學報,10(2),38-51。
2. 江碩儒、柯景塘(2007)。心臟衰竭治療之新進展。北市醫學雜誌,4卷9期,908-918。
3. 吳佳玲、黃俊薰、吳秋燕(2015)。古今中外芳香療法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22),119-129。
4. 李雅雯、陳君山、黃鳳珍(2011)。一位年輕腦中風病患之護理經驗。嘉基護理,11卷1期,24-33。
5. 李建國(2012)。神經語言程式學(N.L.P)在悲傷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18),2-4。
6. 杜書卿、林佩津、曾碧萊(2016)。心衰竭病人藥物治療的新契機。臺灣臨床藥學雜誌,24卷2期,87-93。
7. 周佳慧、張淑娟、蘇亭瑄、廖綠、陳玉如、洪弘昌 (2015)。照護一位反覆入院心衰竭患者之護理經驗。醫學與健康期刊 ,4卷1期,117 - 125。
8. 紀珮君、宋琇鈺、周承瑤、袁光霞(2008)。一位腦中風失能患者出院準備服務之護理經驗。弘光學報,54期,41-52。
9. 洪玉玲、劉錦茹、侯雅萍、宋聖芬(2015)。運用紐曼模式於年輕型腦中風患者之照護經驗。源遠護理,9卷2期,65-73。
10. 曹汶龍(2006)。缺血性腦中風的症狀與診斷。慈濟醫學雜誌,18(5_S),1-3。
11. 許竹君 、潘雪幸(2015)。心臟衰竭病人之自我管理。源遠護理,9卷1期,65 - 71。
12. 陳獻宗(2000)。年輕型缺血性腦中風。當代醫學,27卷12期,961-968 。
13. 黃翠媛(2015)。運用現象學探索心臟衰竭病人的疾病經驗。 榮總護理,32卷3期,247 - 255。
14. 蕭伊祐、徐少慧(2015)。一位心臟衰竭新住民之個案管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14卷3期, 103 – 112。
15. 顏敏玲、葉明珍(2001)。一位年輕型腦中風患者的護理經驗。弘光學報,3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