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 Johnny&Willian O’Toole&Ian McDonnell&Robert Harris著、陳希林、閻蕙群譯,2004,《節慶與活動管理》。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Allen Johnny&Willian O’Toole&Ian McDonnell&Robert Harris,2002,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2nd ed. Milton: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a Ltd.)
E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Emile Durkheim,1912,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MacmillanPossible.)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著、王之光、商正譯,2006,《符號經濟與空間經濟》。北京:商務印書館。(Lash Scott and John Urry,1994,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London:Sage Publications.)
王明元、楊淑美,2007,〈節慶活動對社會文化的衝擊-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117-130。
王思文、張弘遠,2010,〈地方新興節慶活動對於地方觀光發展效益探討-以參觀遊客滿意度進行分析〉。《島嶼觀光研究》3(3):1-21。
江泊洲,2006,〈台灣傳統民俗藝陣之探討〉。《屏師體育》10:208-219。
何明修,2004,〈集體行動中的情緒、儀式與宗教:一個涂爾幹社會學的分析〉。《社會理論學報》7(1):41-87。
吳鄭重、王伯仁,2011,〈節慶之島的現代奇觀: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現象淺描與理論初探〉。《地理研究》54:69-95。
吳騰達,1999,《台灣民間陣頭技藝》。台北:東華書局兒童部。
吳騰達,2002,《台灣民間藝陣》。台中:晨星。
呂江銘,2005,《八將》。台北縣:石渠出版社。
呂江銘,2012,《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新北市:石渠出版社。
呂江銘,2013,〈台灣陣頭文化-以新竹市為例〉。《台灣源流》62:103-113。
妙蓮生,2012,《就是要將》。台北:云游天文化。
宋希仁,2005,〈關於世俗化的斷想〉。《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1):34-39。
李丁讚、吳介民,2005,〈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143-184。
李明宗,2010,〈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觀點的詮釋〉。《運動文化研究》13:85-110。
林保源、蔡永川、洪大程、廖本寬,2010,〈台灣地方民俗藝陣八家將活動民眾觀賞行為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72-82。
林英亮,2002,〈民俗體育簡介〉。《大專體育》61:133-140。
洲塔、齊德舜,2007,〈藏傳佛教世俗化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探析〉。《甘肅社會科學》5:246-249
胡育寧,2008,《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對居民地方認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高華君,2005,〈台灣跳鼓陣發展過程與現況探析〉。《身體文化學報》1:107-126。
張孝銘,1999,〈運動集體行為之探討-以足球迷暴動為例〉。《大專體育》41:139-145。
許瓊方,2006,《全球化之下西班牙文化節慶與城市競爭力之探討-以「奔牛節」與「聖週暨春會」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憲偉、徐元民,2009,〈台灣王爺慶典文化意涵之研究:以萬年殿五朝王醮為例〉。《身體文化學報》9:1-13。
陳世霖,2006,〈從民俗藝陣到台灣跳鼓陣之探究〉。《身體文化學報》3:17-34。
陳彥仲、黃麗如、陳柔森、李易蓉、謝宗榮、張志遠、陳仕賢,2003,《台灣的藝陣》。台北:遠足文化。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
陳炳輝,2009,《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文博,2000,《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
溫偉柔,2010,〈「台灣民俗藝陣」-林茂賢教授專題演講紀要〉。《舞蹈教育》10:148-157。
劉泳倫、施昱伶,2009,〈鹿港端午節慶活動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1):28-49。
鄭志明,2001,《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中華大道文化。
靜宜大學,2009,〈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登陸現況研究〉。論文發表於「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台中場)」,台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9。
薛惠瑛、洪秀如、張琬祺、林欣樺,2011,〈藝術陣頭臉譜彩繪之創作-以八家將為例〉。《美容科技學刊》8(2):205-228。
鍾政偉、陳桓敦、杜欣芸,2012,〈地方節慶活動永續發展指標建構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2):45-64。
嚴建賢、曾宇良,2012,〈結合地方休閒產業共創節慶活動價值之研究-以三義鄉客家桐花祭為例〉。《鄉村旅遊研究》5(2):15-30。
Crompton John L.& McKay Stacey L.,1997,“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Vent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425-439。
Janiskee Robert L.,1996,“Historic Houses and Special Even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2):398-414。
網路參考資料
日本國家旅遊局,秋田竿燈節。http://www.welcome2japan.hk/index.html,取用日期:2013年1月20日。
台灣大百科全書,2009,賽夏族矮靈祭。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取用日期:201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