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6 07: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佩鈴
研究生(外文):Pei -Ling Lai
論文名稱: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乳癌末期疼痛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n Cases of Pain Causedby Late Stage Breast Cancer
指導教授:林大豐林大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ah-Feng Lin
口試委員:劉美珠陳瓊華
口試日期:2012-06-0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8
中文關鍵詞:身心動作教育乳癌末期疼痛
外文關鍵詞: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late stage breast cancerpa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為舒緩一位罹癌二十年的乳癌末期病患疼痛,在練習過程中使其增進身體覺察、改善睡眠品質、學會自我放鬆。由呼吸、放鬆與身心動作的練習設計出一套身心動作教育教學活動,使教學具有延續性。研究方法藉由質性為主之個案研究法,實施為期四週,每次80分鐘,共20次之身心動作教育活動,再進行三個月的追蹤觀察。透過睡眠情形記錄表、疼痛量表、自我放鬆記錄表及訪談記錄、教學日誌、觀察記錄、回饋表等質性資料進行分析探討。研究結果:
一、身心動作教育能有效舒緩乳癌末期疼痛,並降低疼痛對日常生活之干擾。
二、身心動作教育能增加睡眠時間,並改善睡眠品質,使個案不用再依賴藥物入睡。
三、身心動作教育的實施能有效增進疼痛覺察、呼吸覺察與身體動作覺察能力。
四、個案能學會利用身心動作自我放鬆舒緩疼痛的方法,自我練習能有延續性並融入生活。
研究結論:身心動作教育能有效舒緩乳癌末期疼痛、改善睡眠品質、增進覺察能力,並使個案學會自我放鬆舒緩疼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help a patient at late stage breast cancer after twenty years to relief pain through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It aimed to help patient to increase body observation sensitivity, enhance sleeping quality, self-relax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somatic movement and to formulate a set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help the course to be continual.Research method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case study method by observing the case practicing somatic movement for four weeks, eighty minutes each session, twenty times in total, followed by three months follow-up observation.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sleep log, pain scale, self-relaxation log, interview records, teaching logs, observation logs and feedback forms. Results:
1.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ld effectively relieve pain at late stage breast cancer and reduce the interference of pain on daily life.
2.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ld increase sleep tim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leep, so that cases do not have to rely on drugs to sleep.
3.The implementation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ld effectively promote pain awareness, breath awareness and body movements perceiving ability.
4.The case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somatic movement by self-relaxation to relieve pai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continual but can also be integrated into everyday life.
Result: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ld effectively relieve pain at late breast cancer, improve sleep quality, and enhance perceiving ability and educate cases to adopt self relaxation to help relieve pain.
中文摘要………………………………………………………………………Ⅰ
中文摘要………………………………………………………………………II
目 次 …………………………………………………………………………III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乳癌末期疼痛及對睡眠品質的影響…………………………………12
第二節 癌末疼痛之評估與治療………………………………………………18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究………………………………………………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與場域設備……………………………………………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3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2
第五節 實施流程………………………………………………………………46
第六節 課程編擬與規劃………………………………………………………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內容實施與修正…………………………………………………88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對於個案疼痛舒緩之情形……………………………104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對於個案睡眠品質改善之情形………………………127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改善個案身體覺察之情形……………………………139
第五節 追蹤期自我放鬆練習之效果分析……………………………………1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68
第二節 建議……………………………………………………………………17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75
英文部分 ………………………………………………………………………181
附錄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182
附錄二 簡明疼痛量表…………………………………………………………183
附錄三 每日睡眠情形記錄表…………………………………………………185
附錄四 每日各部位疼痛量表…………………………………………………186
附錄五 觀察記錄表……………………………………………………………188
附錄六 個案練習回饋表………………………………………………………189
附錄七 教學省思日誌…………………………………………………………190
附錄八 訪談記錄表……………………………………………………………191
附錄九 每日呼吸覺察與自我放鬆記錄表……………………………………192
附錄十 每日自我放鬆操作時間、項目、地點記錄表………………………193
附錄十一 錄音引導語…………………………………………………………194
一、中文部分
TCOG癌症疼痛與症狀處理委員會(TCOG)(2007)。癌症疼痛處理指引。苗栗縣: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研所。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蘇連瓔、呂宜螢、鄭凱芸(2006)。希望之路面對乳癌。台北市: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
毛奕棻(2010)。身心技法應用於乳癌病患術後復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舞蹈碩士班,台北市。
王英偉(2011)。輔助療法在末期病人照顧上的應用。健康世界,301=421,34-40。
王德正(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大學羽球選手肩關節疼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東市。
台大醫院(2011)。台大醫院睡眠日記。(http://www.ntuh.gov.tw/SLP/public/DocLib/睡眠日記.pdf)。
皮海蒂(譯)(2009)。癌症不是病(Cancer is not a disease),台北市:原水文化。(Andreas Moriz, 2009)
向肇英(1999)。比較衛教與肌肉放鬆訓練處置乳癌婦女術後疼痛及焦慮改善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江正發(2005)。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大學女學生經痛改善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東市。
余強生(2009)。應用身心動作教育的理念發展鄭子太極拳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東市。
呂美嬅(2001)。放鬆反應於改善癌症末期病患之疼痛程度、情緒狀態及生理反應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杜佳玲(2003)。疼痛教育及放鬆訓練對改善癌痛之立即與中程效果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台北市。
李融音(2007)。我得了一個快樂癌。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CancerNews_Show32.asp?AppCode=SITEPAGES&ID=655)
李豐(2010)。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台北市:原水文化。
卓子文(2001)。舞者身體覺察的能力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大豐、劉美珠(2004)。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運動員肩部疼痛指數與肌電之效果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163-192。
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究。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178-196。台北:師大書苑。
林大豐、劉美珠(2007)。身心學(Somatic)概論。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149-186。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永承(2008)。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者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東市。
林季福(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開發學童覺察能力與改善脊柱側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台東市。
林維君(2010)。癌症患者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系統性的文獻回顧。中華心理學刊,52(2),173-188。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2007)。我該怎麼說出來~癌症疼痛照護。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
洪章仁(2003)。肌肉疼痛系列(11)-肌激痛點之物理治療法。當代醫學,30(5),44-46。
胡新實(2007)。癌症及其他末期疾病所致之痛。末期疾病疼痛治療學,27-51,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台北:新文京開發。
原田奈名子、林大豐、劉美珠 (2011)。身心對話-日本操体技巧,台東市:台灣身心教育學會。
孫維仁(2007)。癌症及其他末期疾病所致之痛。末期疾病疼痛治療學,2-24,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台北:新文京開發。
高以信、李楊成(2007)。臨床醫療之癌症疼痛控制,基層醫學,22(51),78-183。
高紀惠(2005)。NANDA護理診斷手冊2005~2006(三版),193-194,台北:華杏。
張玉佩(2005)。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輔導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改善情緒與行為之研究—以小團體輔導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東市。
張金堅、曾令民、郭文宏、王明陽、戴浩志、張梅蘭等編著(2007)。乳房診治照護全書。台北:原水。
曹雯芳(2006)。身心覺察能力量表編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東市。
許建坤(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基層員警工作壓力舒緩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在職專班,台東市。
許鎮顯(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覺察能力及樂樂棒球打擊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東市。
陳玉鳳(譯)(1998)。從動中覺醒。臺北縣:世茂出版社。(Moshe Feldenkrais, 1998)。
陳佩鈴(2004)肌電圖生物回饋協助放鬆訓練於癌症末期疼痛控制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昱甫(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改善國小教師下背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東市。
陳美妃、王秀紅(1995)。老年婦女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護理研究,3(4),323-334。
陳素雲(2009)。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改善公務人員肩頸疼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東市。
郭淑柳(2001)。疼痛衛教及放鬆訓練對改善癌症疼痛之效果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曾翠華、林佳靜(2008)。癌症疼痛。護理雜誌,55(2),16-21。
辜智芬(2007)。研究癌症病人使用輔助及另類醫療現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嘉義縣。
黃安年(2007a)。疼痛控制。安寧緩和醫療 = Hospice palliatice care theory and practice : 理論與實務。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118-163。台北:新文京開發。
黃安年(2007b)。末期疾病疼痛之鴉片類藥物治療。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編:末期疾病疼痛治療學,85-128。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黃安年(2007c)。末期疾病疼痛之鴉片類藥物治療。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編:末期疾病疼痛治療學,191-221。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黃安年(2010),末期疾病的疼痛照顧--以癌症為例。健康世界,290,73-81。
黃晴淇(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教師身心放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東市。
黃鼎殷(2012)。黃鼎殷醫師15天抗癌計畫:第一本破解身心靈密碼的抗癌手冊,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楊金昌(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東市。
楊惠玲(2007)。熱水足浴對婦癌化療病人疲憊及失眠之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台北市。
楊慕華 (2009)。談癌症病患的疼痛控制,癌症新探,29,10-12。
葉淑媛(2007)。乳癌病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因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劉美珠(2002)。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中華體育,16(4),134-141。
劉美珠(2003a)。身體覺察(Body Awarness)。大專體育,68,141-147。
劉美珠(2003b)。身心動作教育觀點應用在體育課程之教材研究-以肌膜動作探索教材之發展為例。臺東大學體育學報,創刊號,225-247。
劉美珠(2006)。「身」與「心」的對話—身心教育(Somatics Education)。國立台東大學上課講義,未出版。
劉美珠(2010a)。身與心的對話--身心教育(Somatic Education)在臺灣。學校體育,20(5),24-29。
劉美珠(2010b)。探索與體驗身體智慧的學問─身心學,身心學導論。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上課講義,未出版。
劉美珠(2011a)。「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架構與方向。國立台東大學身心學導論上課講義,未出版。
劉美珠(2011b)。So-Tai技巧課程大綱。2011日本操体技巧研習暨認證工作坊研習手冊,未出版。
劉美珠、林大豐(2005)。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研究-開發體操選手身心覺察能力對改善運動傷害之效果研究。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160-177。台北:師大書苑。
劉美珠、林大豐(2007)。身心對話:自然動作與身心遊戲。台東:國立台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
劉美珠、林大豐(譯)(2003)。音樂家的肢體開發。桃園市:原笙國際有限公司。(Barbara Conable, 2000)
蔡秋蘭(2006)。探討乳癌患者術後神經性疼痛及其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桃園縣。
蔡琇琪(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童靜定、放鬆效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鍾淑媛、方亞芸、邱艷芬(2004)。太極氣功體操訓練對肺葉切除術後病患肺功能、身體活動力與生活品質之促進效果。護理雜誌,51(6),46-54。
魏書娥、許煌汶、林姿妙(2004)。安寧緩和療護理念與醫學根源,安寧療護雜誌,9(4),407-416。
蘇國正(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身心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東市。
鐘志安(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東市。

二、英文部分
Barsevick, A. M . (2007). The elusive concept of the ymptom cluster. Oncology Nursing Forum, 34(5), 971−980.
Buettner, C., Kroenke, C. H., Phillips, R. S., Davis, R. B., Eisenberg, D. M., & Holmes, M. D. (2006). Correlates of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y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in the nurses’ health study.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100(2), 219-227.
Cui, Y., Shu, X. O., Gao, Y., Wen, W., Ruan, Z. X., Jin, F., et al. (2004). Us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y Chinese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85(3), 263-270.
Epstein, D., & Dirksen, S. R. (2007). Randomized rial of a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somnia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Oncology ursing Forum, 34(5). E51−E59.
Johnson, D. H. (1994). The way of the flesh: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omaticmovement. Noctic Science Review, Spring, 26-30.
Knaster, M. (1996). Discovering the body’s wisdom. Human Kinetics.
Kvale, E. A., & Shuster, J. L. (2006). Sleep disturbance in supportive care of cancer: A review. 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 9, 437-450.
Savard, J., & Morin, C. M. (2001). Insomnia in the context of cancer: A review of a neglected problem.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19, 895-908.
Seymour J,Clark D, Winslow M: Pain and palliative care: The emergence of new specialties.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5: 29:2-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