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21: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美齡
研究生(外文):Meei-ling Lin
論文名稱:產品造形元素組合對消費者知覺品質認知的影響─以3G手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Shape Elements Composition to Consumer’s Perceived Quality Cognition - An Example of 3G Cellular Phone
指導教授:劉又升劉又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ow-sheng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同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設計學系(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產品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造形形態產品意象意象品質知覺品質
外文關鍵詞:FormShapeProduct imageImageQualityPerceived Qu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Garvin (1984) suggested that product appearance is one of the seven aspects affecting customer’s evaluation of perceptual quality (Seven aspects of measurement: product performance, features, specification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durability, service and appearance). H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duct style elements on customer’s cognition of perceptual quality. Using straight 3G mobile phones in Taiwan market from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to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as research subject, this study applies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xamine customers’ “image vocabulary of 3G mobile phone perceptual quality” and their cognition of “mobile phone style element”. We use multiple regression statistics and quantitative Type I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 vocabulary of customer’s perceptual quality and 3G mobile phone style element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product style elements will create a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such as refined, sturdy, fashionable, professional and technology. Different product style element will produce different image judgment of perceptual quality. We also come up with a style element table for 3G mobile phone perceptual quality image.
造形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具體行為。產品的形象會透過比例、型態、材質、色彩等要素的組合差異表達出不同的感覺。不論設計者有意或無意,任何一種產品都會反映某種情態語意。而消費者在進行產品購買選擇時,會透過相同類別產品進行優越性比較,產生對該產品的知覺品質評價。Garvin(1984)提出,產品外觀是影響消費者知覺品質評價的七大構面之一(七大衡量構面:產品績效、特性、規格一致性、可靠性、耐久性、服務力及外觀)。因此,本研究將針對產品造形元素組合對消費者知覺品質的認知影響進行探討,以2006年第一季至2007年第一季台灣上市的直立式3G手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找出消費者的「3G手機知覺品質意象語彙」與其所認知的「手機造形元素」,運用多元回歸統計及數量化Ⅰ類法分析,探討消費者的知覺品質意象語彙對3G手機造形元素組合相互影響的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產品造形的組合會讓消費者產生精緻、堅固、時尚、專業、科技的知覺品質的感性評價,而某些特定的產品造形元素會產生不同的知覺品質意象的判斷,並整理出3G手機的知覺品質意象造形元素程度表。
但限於人力與物力的不足,3G手機知覺品質認知意象造形規範的規模仍有擴展空間。本研究方法可以應用於未來商品外觀設計時的定位參考,幫助業界在設計商品時能有明確的方式了解消費者對造形組合的觀感。
第一章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研究背景 1
1.3研究目標 2
1.4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5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2.1造形相關文獻 5
2.1.1造形的定義 5
2.1.2造形之要素與特性 6
2.1.3立體型態的分解與組合 10
2.1.4產品造形的原理 11
2.2產品意象相關文獻 12
2.2.1意象的定義 12
2.2.2產品意象的認知 14
2.3知覺品質相關文獻 15
2.3.1品質的定義 15
2.3.2知覺品質的定義 17
2.3.3知覺品質的組成與構面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3.1研究步驟 21
3.2前置作業 22
3.2.13G手機樣本萃取 22
3.2.2手機的品質認知語彙萃取 27
3.2.33G手機造形設計元素萃取 30
3.3正式研究 手機造形元素與知覺品質認知語彙關聯性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統計分析 36
4.13G手機之樣本萃取結果分析 36
4.2品質認知語彙萃取結果分析 39
4.2.1品質語彙的收集 39
4.2.2品質語彙的篩選 40
4.2.33G手機相關品質語彙的篩選 41
4.33G手機造形設計元素萃取結果分析 42
4.43G手機造形元素對消費者知覺品質認知意象的影響 46
4.4.1手機樣本之造形設計元素之意象分析 49 4.4.23G手機造形元素的意象程度表建立 57
第五章 結論 64
5.1結論 64
5.2侷促與不足 66
第六章 未來研究方向 67
參考文獻 68
1.Baxter, M, 1995, Product Design,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Chapman & Hall, London.
2.Dawar, Niraj and Parker, Philip ,1994, Marketing Universals: Consumers’ Use of Brand Name, Price,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Retailer Reputation as Signals of Product Quality ,“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8, pp.81-95
3.Cooper, Robert G. and Kleinschmidt, Elko (1987),”New Products: W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4(September), pp.169-84
4.Selfridg O. ,1959, Pandemonium: a paradigm for learning, In Themechanization of thought process
5.Bhuian, Shahid N., 1997, Marketing Cues and Perceived Quality:Perceptions of Saudi Consumers Toward Products of The U.S., Japan, Germany, Italy, U.K. and France. 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ment, Vol. 2, No. 2, pp. 217-235.
6.Tanoue,C., Ishizaka,K & Nagamachi, M, KanseiEngineering, 1997, A study on perception of vehicle interior im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19 (1997) pp.129~146
7.Bernstein, D.,1996,Asset Quality and Scale Economies in Banking,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8.Dobni & Zinkhan,1990,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vol. 16
9.Park, C.W., Jaworski, B.J. & Maclnnis, D.J.,1986,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Journal of Marketing,pp. 135-145
10.Tjalve, E.,1979,A Short Course in Industrial Design,Butterworth & Co
Ltd,pp. 17-92
11.呂清夫著,民73,造形原理,雄獅出版社
12.John Chris Jones著;張建成譯,民83,設計方法,六合出版社
13.林崇宏著,民84,造形基礎,藝風堂
14.楊清田著,民86,構成(一),三民書局
15.楊裕富、林萬福,2002,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田園城市出版社,台北
16.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
17.李玉龍、張建成譯,1992,新設計史,六合出版社,台北
18.袁熙暘,2001,新現代主義設計,江蘇省美術出版社
19.潘鑫宏,產品語意學, http://140.125.151.167/hwc/ghw013.html
20.Mark S. Sanders and Ermest J.McCormick著;許勝雄、吳水丕、彭游譯,民89,人因工程,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公司
21.Hawkins, Best & Coney著;葉日武譯,民90 ,消費者行為 ,前程企業管理(股)公司)
22.小林重順編著,1991,造形構成心理,藝風堂,台北
23.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全華科技,台北
24.鄭國欲、林盤聳,1987,色彩計劃,藝風堂,台北
25.丘永福,造形原理,1987,藝術家出版社
26.陳國祥,2000,行動電話產品造形與消費者感性關聯之建立, 工業設計雜誌第103 期, pp154-159
27.朝倉直巳著;呂清夫譯,1985,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
28.王鍊登,1975,實用造形藝術,六合出版社,台北市
29.林崇宏,1995,公式化造形法則理論應用於產品造形設計之探討,工業設計雜誌第第4期,pp. 162-163
30.何明泉、蘇信忠,1994,設計所面對的衝擊與挑戰,工業設計雜誌第84 期,pp. 26-31
31.官政能,1990,從語意觀點看產品設計,台灣美術3 卷2 期
32.黃室苗,1999,產品語意學及其在設計上的應用,工業設計雜誌第82 期,pp. 170-174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滄海書局,台中市
33.劉又升, 1987,從產品評價準則談工業設計,工業設計雜誌第 56 期,pp. 26-29
34.林傑斌、 陳湘、劉明德著, 2002,SPSS 統計分析實務設計寶典,博碩文化
35.蔡麗香、蘇盟淑,民92,圖案設計與應用,北星書局,台北
22.賴瓊琦,民86,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視傳文化,台北
23.陳國祥,1995,造形風格之系統觀,海峽兩岸暨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
36.鄭秋治,民96年,產品造形與消費者知覺品質關聯性之實證研究,私立元智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莊柏宣,民95年,形變造形之情感意象預測與探討-以沙發造形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8.許明槐,民95年,消費者認知意象與產品造形特徵之關聯性研究-以PDA為例, 私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9.范曉惠,民95年,將意象轉化至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0.廖桓鋒,民95年,品牌聯盟、品牌聯想契合度與知覺品質、購買意願之關係研究---以數位相機為例,私立輔仁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1.練季旺,民94年,消費者對產品造形偏好之推論模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2.吳宗霖,民94年,從知覺品質及品牌忠誠度來探討消費者對延伸產品購買意願之影響-以行動通訊系統業者的雙品牌客制化手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3.黃美菁,民89年,行動電話偏好意象建構造形法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4.陳肇杰,民82年,產品造形評價語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郭天祥、徐欽賢、張家銘(2003)。運動健康體適能俱樂部事業管理者核心能力之探討。成大體育,36(4),27-32。
2. 陳鴻雁(2004)。運動產業與服務品質。國民體育季刊, 33(4), 7-14。
3. 高新建(1999)。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 101。
4. 吳明隆(2004)。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組織因素」的探討。菁莪季刊, 16(2), 2-8。
5. 吳德業(2001)。生涯教育的新方向-就業力(employability)教育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 39, 53-58。
6. 金文森(2003)。營建工程系學生暑期實習教育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 51, 78-84。
7. 林永森(2003)。休閒運動服務業管理人員專業能力需求與課程模式規劃之研究。運動管理季刊, 2, 106-121。
8. 林永森(2002)。休閒運動服務業管理人員專業能力需求與課程模式規劃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季刊,3,106-121。
9. 郭德賓、莊明珠(2006)。校外實習課程衝突影響因素對學生就業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飲管理系為例。餐旅暨家政學刊, 3(1), 113-131。
10. 曾華源(1992)。學生選擇實習安置機構考慮因素及需求之研究-以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學生為例。東海學報,33, 375-392。
11. 程金保、張秉書(2001)。職訓中心與技職教育體系在課程與技能訓練方面合作之探討。就業與訓練, 19(6), 27-32。
12. 詹棟樑(1970)。論大學與公私營企業建教合作。民主憲政, 38(10), 13-14。
13. 黃鈺婷(2002)。我國體育運動相關學系專業人力供給面之探討-以大學相關系所為例。運動管理季刊, 2,98-105。
14. 廖英秋(2005)。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實際困境與未來展望。研習資訊, 22(6), 66-71。
15. 劉子利(2000)。臺灣休閒教育初探。社會教育學刊,29,2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