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2: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惠明
研究生(外文):Kuo, Hui-Ming
論文名稱:以人格理論解析歐巴馬之行為模式--兼論對臺政策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Barack Obama in Personality Theory ─ Also On the Impact of Policies toward Taiwan
指導教授:黃筱薌黃筱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Hsio-Hsiang
口試委員:張世賢楊碧玉
口試委員(外文):Zhang, Shi-XianYang, Bi-Yu
口試日期:2012-05-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歐巴馬行為模式人格理論對臺政策兩岸關係政治人格
外文關鍵詞:Barack ObamaBehavior PatternsPersonality TheoryPolicy toward TaiwanCross-strait RelationsPolitical Person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歐巴馬的成長融合了多元文化的色彩,非洲盧奧族、美國夏威夷和印尼雅加達等文化都對他產生深遠的影響,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基於此,本研究欲就歐巴馬的成長背景進行研究,期望藉由深入地分析與解讀,在人格理論的基礎上歸納出「歐巴馬的行為模式」。
  本研究採心理學研究途徑,用文獻分析的方式進行個案研究,先依據相關理論架構分析框架;再結合歐巴馬的成長背景與過程,以Piaget認知發展理論與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等相關人格理論,對照歐巴馬在自傳中的對於不同成長階段時的回想與敘述,分析其在各階段的發展危機中所產生的結果與外顯行為;最後,歸納歐巴馬的行為模式,並就其在對臺政策的影響上進行討論。
  經研究發現,歐巴馬的行為模式有三個較明顯的特點:第一,務實,挖掘所有的有形與無形資源,朝目標前進;第二,平等,許是從小體會到種族歧視與家境不富裕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加上母親的薰陶,歐巴馬對於「平等」相當重視;第三,冷靜,無論面對何種困境,始終保持冷靜態度,沉著處理問題。
The growth of Barack Obama is multicultural. The cultures of the Luo tribe of Africa, Hawaii of the U.S.A. and Jakarta of Indonesia all had influenced him both in depth and width; meanwhile, the influences from these cultures and the unique/particular/very process of his growth had made hi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style specific and miscellaneous as well. Based on this very phenomenon which were in-depth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study summed up and inducted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Barack Obama” on the basis of personality theory.
This study was definitely based 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pproac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At first, this study simply mark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ccording to relevant theories; moreover, this study would not merely combine with Obama’s upbringing process and other relevant personality theories, the Piage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Erickson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but would b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calls and descriptions concerning the each stage of Obama’s upbringing process written in his autobiography as well. Finally, this study was about to sum up and induct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Obama and also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the U.S.A.’s policies toward Taiwan at the very mean tim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ere thre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Obama which were specifically as follows: (a) pragmatic: to explore, discover and reveal all the visible or invisible, tangible or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to head to the goal; (b) equality: to put considerable emphases on the “equality” owing to the experiences about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e poverty of Obama’s family and the nurturance and the edification from Obama’s mother in Obama’s childhood; (c) calm: to cope with various kinds of problems, obstacles or sufferings in calm consistently.
目錄 I
圖目次 III
表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流程 3
壹、研究範圍 3
貳、研究方法 3
叁、研究流程 9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名詞釋義 10
壹、文獻探討 10
貳、名詞釋義 21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預期成果 27
第二章 人格理論 29
第一節 人格理論 30
壹、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30
貳、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 32
叄、Maslow需求層次論 34
肆、九型人格學 36
第二節 影響行為的因素 41
壹、行為的動機--態度 41
貳、行為的形成 43
叄、行為的改變 46
第三節 分析簡易表 48
第三章 歐巴馬行為模式剖析 51
第一節 歐巴馬的簡歷 51
壹、童年時期 51
貳、青少年時期 55
叄、青年時期 58
肆、壯年時期 63
第二節 歐巴馬的行為模式 65
壹、務實 65
貳、平等 68
叄、冷靜 70
第三節 歐巴馬分析簡易表 74
壹、歐巴馬分析簡易表 74
貳、歐巴馬分析評估 79
第四章 歐巴馬對臺政策的行為模式 83
第一節 軍事 84
壹、歐巴馬的全球軍武戰略思維與圍堵中國政策 84
貳、歐巴馬對臺灣軍事支持的模式 89
第二節 經濟 93
壹、歐巴馬的全球經濟危機對策與重返亞洲行動 94
貳、歐巴馬與臺灣經濟合作的模式 98
第三節 主權 104
第五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1
第二節 後續研究方向 115
參考文獻 119
壹、中文部分
(一)中文專書
呂亞力。2009。《政治學》。臺北:三民。
易君博。200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揚智。
葉至誠。2009。《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
馬起華。1968。《政治人》。臺北:臺灣商務。
張玉法。1978。《歷史學的新領域》。臺北:聯經。
杜維運。1983。《趙翼傳》。臺北:時報。
馬起華。1984。《政治心理分析》。臺北:正中。
張灝。1988。《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臺北:聯經。
楊碧玉。1989。《秋瑾政治人格之研究》。臺北:正中。
韋政通。1999。《無限風光在險峰:毛澤東的性格與命運》。臺北:立緒。
石之瑜。2003。《政治文化與政治人格》。臺北:揚智。
楊碧玉。2009。《洪秀全政治人格之研究》。臺北:秀威。
趙越、孔謐。2009。《無畏的希望:歐巴馬的總統之路》。臺北:福越。
趙越、孔謐。2009。《改變才有機會:歐巴馬的變革之路》。臺北:福越。
聯合報策劃,AIT協助編譯。2009。《敢於大膽希望:歐巴馬七篇關鍵演說》。臺北:寶瓶文化。
林欽榮。1983。《管理心理學》。臺北:五南。
徐光國著。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杜怡青。2011。《九型人格讀心術:讓你擁有FBI快速透視人心的技巧》。臺北:大大創意。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
王晧昱。2008。《政治社會學》。臺北:三民。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臺北:洪葉。
胡紹嘉。2008。《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臺北:秀威。
藍建。1994。《人生五大轉移:過渡期心理》。臺北:新雨。
易君博。1980。《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臺北:三民。
薛化元。2010。《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
周子峰。2009。《圖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華。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臺灣觀察》。臺北:商周。
徐明、趙文鍇、孫飛。2010。《中國經濟大趨勢》。臺北:高寶。

(二)翻譯著作
Obama, Barack著。王輝耀、石冠蘭合譯。2008。《歐巴馬的夢想之路:以父之名》(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臺北:時報。原文書出版於1995年。
Obama, Barack著。陳綉玲、潘勛合譯。2008。《歐巴馬:勇往直前》。臺北:商周。
Pervin, Lawrence A.著。1995。洪光遠、鄭慧玲譯。《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
Obama, Barack著。孟憲波譯。2009。《我們相信變革:巴拉克.歐巴馬重塑美國未來希望之路》(Change We Can Believe In)。臺北:中信。
Obama, Barack著。2011。《為你歌唱:給女兒的信》(Of Thee I Sing A Letter to My Daughter)。臺北:格林文化。
Plouffe, David著。林錦慧、王怡文合譯。2010。《大膽去贏:歐巴馬教你打贏商戰和選戰》(The Audacity to Win: The Inside Story and Lessons of Barack Obama’s Historic Victory)。臺北:時報。
Libert, Barry& Faulk, Rick合著。洪士美譯。2009。《賣入白宮──歐巴馬致勝的行銷密碼》(BARACK, INC.: Winning Business Lessons of The Obama Campaign)。臺北:三采。
Leanne, Shel著。吳書榆譯。2010。《征服領導──歐巴馬成功的10個習慣》(Leadership the Barack Obama Way: Lessons on Team Building and Creating a Winning Culture in Challenging Times)。美商:麥格倫.希爾。
Sandel, Michael J.著。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臺北:雅言。
Burnham, Peter等著。何景榮譯。2008。《政治學研究方法》。臺北:韋伯。
Schultz, Duane& Schultz, Sydney Ellen合著。丁興祥校閱,陳正文等譯。2004。《人格理論》。臺北:揚智。
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著。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弘智。
Crossley, Michele L.著。朱儀羚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
Schultz, Duane& Schultz, Sydney Ellen著。陸洛等譯。2006。《人格理論》。臺北:揚智。
Leavitt, Harold J.著。劉君業譯。1992。《管理心理學》。臺北:桂冠。
Webb, Karen著。翁靜育譯。1997。《認識九型人格:重現古老的靈魂智慧》。臺北:世茂。
Medeiros, Evan S.著。2011。《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臺北:國防部。
Naisbitt, John & Naisbitt, Doris著。侯秀琴譯。2009。《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China’s Megatrends: The 8 Pillars of a New Society by John Naisbitt and Doris Naisbitt)。臺北:遠見。
Parson, Richard D.& Hinnson, Stephanie Lewis& Sardo-Brown, Deborah著。溫明麗等譯。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Practitioner- Researcher Model of Teaching)。臺北:揚智。原書由新加坡Thomson Learning, Inc於2005年出版。

(三)論文、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
黃筱薌、楊碧玉、李亞明。2010。〈運用心理專業建構蒐集共軍指揮官行為模式之方法〉。臺北:政戰學院政治系編印。
聶崇章。1974。〈孫中山先生革命人格的形成(1866-1894)〉。臺北:臺灣大學。
朱浤源。1977。〈宋教仁的革命人格〉。臺北:臺灣大學。
陳建隆。1980。〈周恩來的政治人格〉。臺北:文化大學。
楊開雲。1981。〈康有為的政治人格研究〉。臺北:中興大學。
符儒友。1982。〈黃克強的政治人格〉。臺北:政治大學。
邱騰緯。2007年7月。〈蔣經國人格特質與臺灣政治發展(1972-198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王智榮。1986年6月。〈胡漢民政治人格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郭鳳城。1987年7月。〈張國燾政治人格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黃煌智。1993年7月。〈孫中山與康有為政治人格之形成與內涵研究〉。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丁輝。2000年7月。〈領袖人格特質與威權國家政治繼承──馬哈地與李光耀個案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王景麟。2007年7月。〈武則天政治人格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范聖昌。2009年7 月)〈鄧小平政治人格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張成發。2009年7月。〈主管領導風格、人格特質與組織政治行為之關係探討──以S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薛宇農。2009年7月。《兩岸關係之變化與歐巴馬政府初期臺海政策(2009.1-2010.5)》。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謝上衡。2010年7月。《胡錦濤時期中美兩國的東協外交戰略研究》。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張其強。2010年7月。《社群網站在選舉參與中的運用──以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及2010臺灣直轄市長選舉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侯紫寧。2010年7月。《歐巴馬競選美國總統演講之語藝分析》。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鄭中堂。2010年6月。《歐巴馬政府巧實力運用模式之探討──以美國對中國外交戰略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燕華。2010年7月。《美國歐巴馬政府中國政策之研究(2009-2011年)》。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姜皇池。2007年12月30日。〈從國際法面向剖析臺灣入聯申請之意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頁18-29。
邱坤玄。2007年1月。〈「十七大」前後 中共外交之總體形勢評估〉。《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頁213-232。
許志嘉。2009年1月。〈認同轉變:兩岸關係的結與解〉。《東亞研究》,第40卷第1期,頁39-74。
包淳亮。2009年7月。〈從現實主義國家認同談本土化與統一〉。《東亞研究》,第40卷第2期,頁141-178。
戴東清。2009。〈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模式選擇:華盛頓共識 V.S. 北京共識〉。《第一屆發展研究年會會議論文》。
洪銘德、李玫憲。2012年3月。〈歐巴馬政府東南亞外交政策之分析〉。《亞太研究論壇》,第55期,頁77-114。
宋興洲。2012年2月。〈東亞區域主義與中美之策略〉。《亞太經濟合作評論》,第19期,頁7-18。
李櫻穗。2011年11月20日。〈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與面臨的挑戰--以歐盟為例〉。《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7卷第11期,頁29-42。
張沅沅。2011年4月。〈鞏固落實維穩推進兩岸關係〉。《中共研究》,第45卷第4期,頁14-22。
陳龍騰。2011年8月20日。〈臺海兩岸簽訂ECFA後對臺利弊之初探〉。《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7卷第8期,頁53-66。
翁明賢。2003年3月30日。〈我國國防戰略前瞻規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頁26-58。
曾復生。2008年12月5日。〈臺海新形勢下的國防戰略願景芻議〉。論文發表於「全募兵制與國防轉型」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國防部整合評估室協辦。

(四)網路資料
〈兩岸關係〉。《星島環球網》。瀏覽日期:2011年10月23日〈http://news.stnn.cc/editor/201105/t20110531_1587667.html〉。
〈兩岸關係〉。《星島環球網》。瀏覽日期:2011年10月23日〈http://news.stnn.cc/hk_taiwan/201106/t20110617_1596516.html〉。
蘭寧利。〈歐巴馬當選總統後對臺軍售的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8年11月14日。瀏覽日期:2011年12月24日〈http://www.npf.org.tw/post/1/5002〉。
陸以正。〈希拉蕊北京行的敏感話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2月27日。瀏覽日期:2011年11月1日〈http://www.npf.org.tw/post/1/5501〉。
高毅。〈分析:以色列會否先發制人打擊伊朗?〉。《BBC中文網》。2012年3月6日。瀏覽日期:2012年3月29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2/03/120306_analysis_iran_israel.shtml〉。
童倩。〈日本35年來首次放寬武器出口〉。《BBC中文網》。2011年12月27日。瀏覽日期:2011年12月29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1/12/111227_japan_arms_trade.shtml〉。
陸以正。〈軍力懸殊 兩岸隱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1年12月20日。瀏覽日期:2012年4月11日〈http://www.npf.org.tw/post/1/10116〉。
曾復生。〈大陸反介入戰略與美國應對部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年1月17日。瀏覽日期:2012年2月11日〈http://www.npf.org.tw/post/2/10250〉。
〈軍武裝備〉。《中華民國國防部》。瀏覽日期:2012年4月18日〈http://www.mnd.gov.tw/Publish.aspx?cnid=31〉。
蘭寧利。〈歐巴馬當選總統後對臺軍售的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8年11月14日。瀏覽日期:2011年12月24日〈http://www.npf.org.tw/post/1/5002〉。
林建甫。〈20120326旺報微評專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年3月26日。瀏覽日期:2012年3月28日〈http://www.npf.org.tw/getqr/10535〉。
陸以正。〈預卜今年世界局勢〉。《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年1月2日。瀏覽日期:2012年1月22日〈http://www.npf.org.tw/post/1/10184〉。
陳一新。〈希拉蕊出招 美中臺三贏良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2月27日。瀏覽日期:2012年1月22日〈http://www.npf.org.tw/post/1/5502〉。
蔡宏明。〈習近平訪美--中美共管太平洋趨勢成型〉。《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年2月23日。瀏覽日期:2012年2月24日〈http://www.npf.org.tw/post/1/10394〉。
〈99年農糧署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11年6月17日。瀏覽日期:2012年2月13日〈http://www.afa.gov.tw/publish_detail.asp?catid=2885〉。
〈99年糧食供需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瀏覽日期:2012年2月13日〈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4153〉。
〈全國糧食安全會議圓滿閉幕 2020年將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至4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11年5月11日。瀏覽日期:2012年2月13日〈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coa_diamond_20110511150551〉。
〈臺灣學者分析鮑威爾有關臺灣主權地位的講話〉。《美國之音》。2004年11月1日。瀏覽日期:2012年1月22日〈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news/a-21-a-2004-11-01-21-1-63344702.html〉。
蔡宏明。〈臺灣爭取加入TPP的利益與挑戰〉。《紡織月刊》。2012年2月。瀏覽日期2012年3月9日〈http://monthly.textiles.org.tw/04-retrieval-1.aspx?pk_no=73〉。
〈前女友談歐巴馬:他自認不是黑人〉。《聯合新聞網》。2012年5月4日。瀏覽日期:2012年5月4日〈http://udn.com/news/WORLD/WOR6/7070555.shtml#ixzz1utpqW0Mz〉。


貳、英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Lippmann, Walter.1913. A Preface to Politics. New York: Mitchell Kannerley.
Kelly, George.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Vol. 1 & 2. New York: Norton.
Lewin, Kurt.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Michigan: Greenwood Press.
Lane, Robert E. 1972.Political Ma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Nye, Joseph S. 2004.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Patel, Kant and Rushefsky, Mark E. 1999. Health Care Politics and Policy in America. New York: M.E. Sharpe.
Ramo, Joshua Cooper. 2004. Beijing Consensus: Notes on the New Physics of Chinese Power.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Greenstein, Fred I. 1975.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Greenstein, Fred I. and Polsby, Nelson W. Micro-political Theory. 1975. Mass: Addison- Welsey.
Obama, Barack. 1995. 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 New York: Times Book.
Obama, Barack. 2008. The Audacity of Hope: 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Pervin, Lawrence A. 1970.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Obama, Barack. 2008. Change We Can Believe In.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Obama, Barack. 2010. Of Thee I Sing A Letter to My Daughter.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Plouffe, David. 2009. The Audacity to Win: The Inside Story and Lessons of Barack Obama’s Historic Victory. New York: Viking Adult.
Libert, Barry and Faulk, Rick. 2009. BARACK, INC.: Winning Business Lessons of The Obama Campaign. New York: FT Press.
Leanne, Shel. 2009. Leadership the Barack Obama Way: Lessons on Team Building and Creating a Winning Culture in Challenging Times. New York: McGraw-Hill.
Sandel, Michael J. 2010.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Webb, Karen. 2001.The Enneagram. New York: Thorsons.
Medeiros, Evan S. 2009.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 New York: RAND Corporation.
Naisbitt, John & Doris. 2010. China’s Megatrends: The 8 Pillars of a New Society by John Naisbitt and Doris Naisbitt.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二)論文期刊
Nossel, Suzanne. 2004. “Smart Power”. Foreign Affairs. 83 (2): 131-138.

Bagla, P. 2010. “After Acrimonious Debate, India Rejects GM Eggplant”, Science. 327: 767-767.
Smith, M. B. 1968. “A Map for the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4 (3): 15-28.
J. Huang, R. Hu, S. Rozelle and C. Pray. 2008.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Yield, and Pesticides: Assessing Farm- Level Productivity Effects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6: 241-263.
Kohlberg, Lewrance. 1964.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character and ideology”, in M. Hoffman, L. and Hoffman, L. W. (eds.). Research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1:,383-431.

(三)網路資料
Romney, Mitt. 2012/2/16. “How I’ll Respond to China’s Rising Pow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online.wsi.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4880404577225340763595570.html (Accessed 2012/3/13)
The White House. 2012/1/5.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the Defense Strategic Review”.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1/05/remarks-president-defense-strategic-review (Accessed 2012/3/13)
Clark, William. 2006/12/22. Hysteria Over Iran and a New Cold War with Russia: Peak Oil, Petrocurrencies and the Emerging Multi-Polar World. http://globalresearch.ca/articles/williamclarkrussia.pdf (Accessed 2012/3/13)
Kelly, James A. 2004/4/21. “Overview of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http://www.state.gov/p/eap/rls/rm/2004/31649.htm (Accessed 2012/3/13)
RAND. 2008. Air Combat Past、Present and Future. New York: Rand.
Miller, Claire Can. 2008/11/7. “How Obama’s Internet Campaign Changed Politics”. the New York Times. http://bits.blogs.nytimes.com/2008/11/07/how-obamas-internet-campaign-changed-politics/ (Accessed 2012/3/13)
Bates, Daniel. 2012/5/13. “Young Barack Obama had great 'sexual warmth' but sharp edges... and he 'didn't have a black bone in his body'”. UK Dialymail.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38518/Genevieve-Cook-Barack-Obamas-ex-girlfriend-says-President-great-sexual-warmth.html (Accessed 2012/5/4)
Maraniss, David. 2012/5/2. “Becoming Obama”. Vanity Fair.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38518/Genevieve-Cook-Barack-Obamas-ex-girlfriend-says-President-great-sexual-warmth.html (Accessed 2012/5/4)

(四)演講
Obama, Barack. 2004/7/27. The Audacity of Hope—Keynote Address at the 2004 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
Obama, Barack. 2007/2/10. Our Past, Future & Vision for America—Announcement for President.
Obama, Barack. 2008/3/18. A More Perfect Union.
Obama, Barack. 2008/7/15.A New Strategy for a New World: Rebuilding Our Alliances.
Obama, Barack. 2008/7/24. A World that Stands as One.
Obama, Barack. 2008/11/4.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Obama, Barack. 2009/1/20. The Remaking of America.
Obama, Barack. 2009/7/4.Fourth of July Message.
Obama, Barack. 2010/1/27. 2010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Obama, Barack. 2011/1/25.2011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Obama, Barack. 2012/1/24. 2012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