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15: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彥中
研究生(外文):WANG,YEN-CHUNG
論文名稱:上古西王母神話研究──以文獻及武梁祠圖像為主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the Mythology of Xi Wang Mu in Ancient Times - Based on Literature and the Images of Wu Liang Shrine
指導教授:魯瑞菁魯瑞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JUI-CHING
口試委員:林聰明張簡坤明
口試委員(外文):LIN,TSON-MINGCHANG CHIEN,KUM-MING
口試日期:2018-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1
中文關鍵詞:西王母二重證據法傳說畫像石武梁祠
外文關鍵詞:Western Queen(xi wang mu)LegendsPass the torch eventsStone portraitWu Family Shri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公元一世紀前一位崇高神格的女性神祇──西王母,被創造出具體的形象,在漫漫冗長的歷史洪流中,其形貌、神性及職掌演變留下鑿鑿的印記,在史料中與學者學說刻意劃分出幾個明確的歷史階段,在功能上的相對立型態有明顯的表徵。神性上包含善與惡兩種基本性格,而西王母在《山海經》中較原始的形象則以負面女神的身分出現,隨後的《穆天子傳》、《漢武帝內傳》分別以女帝及女仙的形象出現,文人騷客更將西王母當成情愛敘事中的美麗女子,進而成為愛戀傾慕的對象吟詠千年,可說是一個千面女神,而最終定型的職能形象均篆刻在畫像石磚上,成為傳世的珍貴文化歷史載體。本文秉文史學者普遍採用學者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為主軸,探討遠古至兩漢時期的西王母信仰及形象淵源之來由,輔引兩漢傳世文獻與山東武梁祠畫像石圖像為其比較範圍,以西王母本身為始點,就漢代傳世文獻、武梁祠出土畫像石中有關西王母之文字篆述與形象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由此觀點切入將有關西王母形象及其流變、傳說爬搔梳櫛,並進行研究。
There was a lofty Goddess who is called Western Queen(xi wang mu) which was created a specific image in 1 B.C. The personality of God basically includes good and evil, however the original image of Western Queen in “Shanhai jing” was negative. Afterwards, the image of Western Queen was emperor and female cents respectively in “Mu Tianzi zhuan” and” Han Wudi neizhuan”. Moreover, the creators describe the Western Queen as a gorgeous woman in the love story and an object of limerence. The Goddess with a thousand faces was typecast on the portrait which was carved on the stone, becomimg a treasure in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of the faith and the origin of Western Queen by dual attestation. Besides, the paper also compare the literature of the Han with the stone portrait on Wu Family Shrine in Shandong. To analysis the metirals with the literature of the Han and the stone brick of the Wu Family Shrine, narrating the changes and the legends of Western Queen by this point of view.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目次 vii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第二章 《山海經》中的西王母 15
第一節 《山海經》中西王母的形象與職能 15
第二節 西王母與崑崙山 30
第三節 小結 52
第三章 《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 55
第一節 《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敘事 55
第二節 《穆天子傳》與《竹書紀年》 64
第三節 小結 69
第四章 《焦氏易林》中的西王母 71
第一節 《焦氏易林》中所載西王母 71
第二節 《焦氏易林》中西王母的職能 86
第三節 小結 93
第五章 西漢末西王母籌事件 95
第一節 西漢讖緯學說的影響 95
第二節 西王母籌事件的發生與意義 98
第三節 小結 115
第六章 武梁祠畫像石中的西王母 117
第一節 武梁祠畫像石整體佈局的思考理路 118
第二節 西王母畫像石分析 133
一、武梁祠畫像石西王母主要單元圖像
(一)西王母 134
(二)東王公 138
二、武梁祠畫像石西王母次要單元圖像
(一)玉兔與蟾蜍 141
(二)九尾狐 145
(三)三青鳥 151
三、武梁祠畫像石西王母陪襯單元圖像
(一)嘉禾 157
(二)不死樹 163
(三)羽人 165
(四)神獸(龍) 172
第三節 武梁祠畫像石的鋪陳反映出的東漢生死觀 178
第四節 小結 188
第七章 魏晉西王母的道教化──以《漢武帝內傳》為中心 191
第一節 《漢武帝內傳》中的西王母仙化 192
第二節 西王母仙化的道教因素 200
第三節 道教化西王母的日後發展 221
第四節 小結 226
第八章 結論 229
第一節 西王母形象演變的原因 229
一、西王母的原始形象 229
二、西王母形象的人化 229
三、西王母形象的仙化 230
四、西王母信仰在西漢歷史上的重大神蹟 230
五、西王母信仰深入墓葬文化的濫觴 231
六、西王母形象的仙化 231
七、西王母形象的世俗化 232
第二節 西王母形象演變的原因 233
一、自然崇拜和巫覡之術 233
二、神仙方術與不死思想 233
三、道教信仰的促成 234
徵引文獻
一、古籍(按時代排序) 237
二、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240
三、專書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245
四、外文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250
五、外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251
六、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251
七、網頁 252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時代排序)
(春秋)管仲:《管子.水地》,丁雙平編輯:《百子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版2刷)
(春秋)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春秋)荀況:《荀子》,丁雙平編輯:《百子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版2刷)
(漢)東方朔:《十洲記》,《道藏.洞玄部.記傳類.惟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11冊
(漢)東方朔,(晉)張華註:《神異經》,丁雙平編輯:《百子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版2刷)
(漢)郭憲:(明)吳琯校:《別國洞冥記》,丁雙平編輯:《百子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版2刷)
(漢)趙曄,苗麓校:《吳越春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漢)班固,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1月3版)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正統道藏.洞真部.記傳類.海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5冊
(漢)班固:《漢武帝內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年),第1042冊
(漢)班固:《白虎通德》,丁雙平編輯:《百子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版2刷)
(漢)班固:《漢武故事》,魯迅編:《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漢)劉向,(清)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汪氏振綺堂補刊本校刊,1972年)
(漢)張衡:《靈憲》,(清)孫馮翼、洪頤暄輯刊、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三十八之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漢)鄭玄:《儀禮鄭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2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春官宗伯》(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漢)苟悅,王雲五主編:《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10月,臺一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據抱經堂本校刊校勘,1965年2月,臺三版)
(晉)魏華存:《太上黃庭內景玉經》,《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5冊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仙藥》,《道藏.太清部.守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28冊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道藏.太清部.守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28冊
(晉)葛洪:《神仙傳》,《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45冊
(晉)干寶:《搜神記》,丁雙平編輯:《百子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1版2刷)
(南朝宋)范瞱,(晉)司馬彪補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新校標點本)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道藏.太玄部.安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20冊
(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道藏.洞真部.方法類》(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18冊
(唐)歐陽詢,于大成主編:《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8月初版)
(漢)王符:《潛夫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81年)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道藏.洞神部.譜錄類.竭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18冊
(唐)王懸河:《三洞珠囊》,《道藏.太平部.懷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
(唐)王冰次注,林億等校正:《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道藏.太玄部.慎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道藏.太玄部.惟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22冊
(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1月)
(南宋)王松年《仙苑編珠》,《道藏.洞玄部.記傳類.惟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11冊
(南宋)陳葆光:《三洞羣仙録》,《道藏.正一部.筵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32冊
(南宋)朱熹:《楚辭辨證》(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
(明)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道藏.太玄部.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36冊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2月初版)
(清)毛奇齡:《天問補註》,吾平、回達強主編:《楚辭文獻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8月1刷1版),第10冊。
(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臺北:興中書局,1964年)
(清)紀昀、永瑢:《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1日)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清)洪亮吉,王雲五主編:《春秋左傳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清)孫星衍:《周易集解》(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阮元:《十三經註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尚秉和注,常秉義點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5月)
(清)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姬佛陀編、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三編之六(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王國維:〈漢魏博士考〉〉,《觀堂集林》,上冊,卷四(臺北:世界書局,1970年1月三版)
(清)釋印順(張鹿芹):《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75年)
佚名,(晉)郭璞注:《山海經》,《道藏.太玄部.竟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21冊
佚名,(晉)郭璞注:《穆天子傳》,《道藏.洞真部.紀傳類.海字號》(三家本,1988年3月,1版1刷),第5冊

二、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丁謙:《蓬萊軒地理學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 年),第3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3日)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王子今:《秦漢史──帝國的建立》(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王子今:《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6月)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1987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1992年12月)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5月)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初版)
呂思勉:《西王母考》,《說文月刊》(第1卷,第9期,1939年)
岑仲勉:《〈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概測》,《中外史地考證》(外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建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李炳泉、邸富生:《中國史學史綱》(遼寧: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李凇:《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敎文化出版社,2004年)
李淞:《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喬:《中國行業神.下卷》(新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
李養正:《道教與中國社會》(臺北: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
李霖生:《易經密碼解密》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汪玢玲:《中國虎文化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7 月)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臺北:中華書局,2011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9月1日)
昊萍:《漢畫像石羽人圖像研究》(北京師範大學,2008年10月)
易玄:《讖緯神學與古代社會預言》(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武世珍,《神話學論綱》(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8月1版)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6月)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胡秋原:《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4月)
倪志雲:《美術考古與美術史研究文集》(山東:齊魯書社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2卷)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孫作雲:《天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上》(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吉軍、賀雲翺:《中國喪葬禮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徐興無:《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
袁珂:《山海經校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5月)
馬昌儀:《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高佩英:《臺灣的虎爺信仰》(臺北:長青文化事業股份公司,2006 年1月)
高明士:《中國通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高敏:《雲夢秦簡初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4月)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釀出版社,2016年2月)
張立文:《易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1年)
張忠培:《中國考古學:走向與推進文明的歷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張軍:《楚國原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張豈之、王子今、方光華:《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懷群:《甘肅涇川與西王母文化》(廈門:國際華文出版社,2001年8月)
章炳麟:《訄書.序種姓十七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許抗生、趙建功、田永勝:《六朝宗教》(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
陳烈:《中國祭天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初版)
勞思光:《中國思想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80年)
游天恩:《楚辭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9月)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湯炳正:《屈賦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馮天瑜:《上古神話縱橫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6月)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桃園: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1日)
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纂,李瑩主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文獻資料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纂,李瑩主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考古報告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纂,遲文傑主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傳說故事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纂,遲文傑主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纂,遲文傑主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續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公孫丑章句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1月)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2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1994年12月15日)
葉珠紅:《絳雲集》(臺北:威秀資訊出版社,2007年2月1日)
葉國良:《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象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撞》,(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賈建飛:《清代西北史地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賈慶超:《武氏祠漢畫石刻考評》(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1版)
鄔昆如:《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3月20日)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上冊)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新華書店,1990年)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宗教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9月2日)
翦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翦伯贊:《秦漢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4月1版1刷)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3月)
蔣智由:《中國人種考》(上海:華通書局,1929 年)
衛挺生:《穆天子傳今考》(臺北:中華學術院,1970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鄭志明:《西王母信仰》(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7年10月版)
鄭岩:《逝者的面具──漢唐墓葬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新北:新潮社出版,2011年6月1日)
蕭兵:《中庸的文化省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1997年9月)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蕭兵:《楚辭與神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顧洪編:《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三、專書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于君方:〈尋找女性觀音的可能前身〉,《多面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上)》《香光莊嚴》第59期,1999年9月
王立、劉暢:〈從漢代羽人看神仙思想及其相關觀念〉,《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王孝廉:〈西王母與周穆王〉,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硏討會》(臺北,漢學硏究中心,1996年)
王志強:〈「西王母」神話的原型解讀及民俗學意義〉,《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5年1月
王珍:〈山海經一書中有關母系氏族社會的神話試析〉,《中州學刊》1982年第2期
王興芬:〈唐前西王母形象的演變及其文化意蘊〉,《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田勝利:〈《焦氏易林》的方位詞及其相關事象選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朱芳圃:〈西王母〉,《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8年)
朱芳圃:〈西王母考〉,《開封師院學報》1957年第2期
吳晗:〈西王母與西戎──西王母與昆侖山之一〉,《清華周刊》(第36卷,第6期,1931年)
李德芳:〈試論西王母神話的演變〉,鍾敬文主編《民間文藝學文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
邢義田:〈漢畫解讀方法試探──以「撈鼎圖」為例〉,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 年)
周保平、徐玲:〈從漢畫像石看漢代的民間信仰習俗〉,《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下)》2004年
周靜:〈兩漢時期的西王母信仰〉,《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中卷)
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氏著《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岳亞莉:〈甫漢墓中的羽人形象看神仚思想〉,(鄭州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苑學報,第25卷第4期,2009年8月)
林江昌:〈圖與書:先秦兩漢時期有關山川神怪類文獻的分析──以《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為例〉,《文學遺產》2008年第6期
林富士:〈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6月4日)
施愛東:〈「棄勝加冠」西王母──兼論顧頡剛「層累造史說」的加法與減法〉,《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洪德先:〈俎豆馨香──歷代的祭祀〉,《敬天與親人,宗教禮俗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8月)
胡堃:〈論中國古代狐仙故事的歷史發展〉,《民間文藝季刊》,1988年3月
徐華:〈《太平經 》七言考識〉,《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2期
馬怡:〈西漢末年「行西王母詔籌」事件考──兼論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演變〉,劉中玉主編《形象史學研究》2016/上半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1日
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年)
高有鵬:〈朱芳圃河南民間文化研究的發展軌轍〉,《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11年6月
高莉芬:〈神格共相與地域變相: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論壇論文集》,中國民俗學會,2014年1月
常征:〈穆天子傳是偽書嗎──《穆天子傳新注》序〉,《河北大學學報》1980年2期
張光直:〈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上的人獸母題〉,《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11期)
張京華:〈「絕地天通」文本撮義〉,方克立主編:《湘學》第4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珣:〈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黃應貴主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年79期)
淩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陳芳怡:〈論東漢中晚期畫像石中的羽人圖像〉,《學術論壇──文物世界》,2011年5月
陳連山:〈《山海經》西王母的正神屬性考〉,《先秦兩漢學術》2010年3月第13期
陳連山:〈論古代崑崙神話的真實性──古人為什麼要探索崑崙的地理位置〉,《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陳夢家:〈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燕京學報》第十九期,1936年6月
陳夢家:〈燎於東母西母〉,《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上卷
鹿憶鹿:〈從小米神話傳說探討台灣原住民文化〉,《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2010年第6 期
傅錫壬:〈《文選》所錄漢賦中的神話特質與解析〉,(《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出版,1996年12月)
童書業:〈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世界觀念與域外交通的故事〉附錄〈穆天子傳疑〉,氏著《童書業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逯耀東:〈武帝封禪與「封書」〉,氏著《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5月)
楊玉彬:〈漢博局禽獸鏡中的西王母物像〉,《收藏》總第206期,2010年第2期
楊向奎:〈歷史與神話交融的防風氏〉,《楊向奎學術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莉:〈「女冠」芻議:一種宗教、性別與象徵的解讀〉,《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楊善群:〈《穆天子傳》的真偽及其史料價值〉,《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中卷
楊寬:〈《穆天子傳》的真偽及其史料價值〉,《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卷》,中卷
葉舒憲、孫康宜:〈中國上古的女神〉,《嶺南學報》(香港:嶺南大學,2000年10月,新第2期)
葉舒憲:〈月兔,還是月蟾──比較文化視野中的文學尋根〉,《尋根》,2001年第3期
葉舒憲:〈牛頭西王母形象解說〉,《民族藝術》第3期,2008年
葉濤:〈論泰山崇拜與東嶽泰山神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02年8月
董艷嬌:〈古代神話的死亡情結〉,《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河北: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03年第4期
鄭德坤:〈山海經及其神話〉,《史學年報》(第一卷,第四期,1932年)
賈貴榮:〈儒家文化與秦漢封禪〉,《齊魯學刊》(第4 期,2000年)
榮寧:〈試析西王母神話與羌族社會〉,《青海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
趙敏俐:〈漢《郊祀歌》十九章研究〉,《廣島人文學科跨學科研究》學報,廣島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國立情報学研究所,2002年3月20日
劉宗迪:〈西王母神話地域淵源考〉,《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2006年9月
劉茜:〈試論《太平經合校》中〈師策文〉與哀帝建平四年的宗教運動之關係〉,《嘉興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12年3月
劉婷婷:〈政治權威的崛起與中國古代文明的演進──評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東亞人文.2016年卷》(臺北:讀立作家出版社,2017年7月)
劉躍進、周忠強:〈「左圖右史」的傳統及圖像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運用〉,《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3月
劉躍進:〈道教在六朝的流傳與江南民歌隱語〉,《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3期
蔣智由:〈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1日)
蕭登福:〈先秦兩漢史料中的日神神話與東王公信仰探述〉,《世界宗教學刊》第十期,嘉義縣: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出版,2007年12月
蕭登福:〈西王母信仰源起及其在歷朝歷代中的神格發展〉,《宗教哲學》(臺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2010年3月)
蕭登福:〈魏晉六朝道經中所見之「守一」及頭上九宮說〉,《弘道》(香港:青松觀香港道教學院出版社,2008年第4期∕總第37期)
謝聰輝:〈瑤姬神話傳說與人神之戀〉,《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3卷第1期,1994年6月)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5月
鍾國發:〈葛氏道問題辨析〉,《弘道》(香港:青松觀香港道教學院出版社,2015年第3期∕總第64期)
鍾敬文:〈馬王堆漢墓帛書的神話意義〉,朱東潤、李俊民、羅竹風主編:《中國文史論叢》1997年第2輯(總第1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月1版1刷)
瞿兌之:〈釋巫〉,《燕京學報》,1930年第7期
魏光霞:〈西王母與道教信仰〉,鄭志明主編:《西王母信仰》(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
魏飛雪:〈漢代羽人的分類〉,《文史雜誌》,第4期,1996年
饒宗頤:〈中國古代東方鳥俗的傳說並論大皞少皞〉,王秋桂、李亦園合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3月)
顧頡剛:〈〈莊子〉和〈楚辭〉中崑崙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1979年

四、外文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日)小川琢治、汪馥泉譯:《昆侖與西王母》,《中國文學研究譯叢》(北京:北新書局,1930 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11月1日)
(日)川勝義雄,徐谷梵、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日)白川靜,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日)白鳥庫吉:《白鳥庫吉全集》(岩波書店,1971年,第9卷)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日)安居香山、田人隆譯,《緯書與中國神秘思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8月1版)
(美)簡.詹姆斯:《漢代西王母的圖像志研究》,賀西林譯,《美術研究》,1997 年第86、87 期
(英)約翰.麥奎利(JohnMacquarrie):《談論上帝》,孫亦平主編:《西方宗教學名著提要》(臺北市:昭明出版社,2003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德)彼得.昆茲曼(Peter Kunzmann)、(德)法蘭茲.彼得.布卡特(Franz-Peter Burkard)黃添盛譯:《德國國民必讀圖解世界哲學史》(臺北: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7月6日)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1日)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五、外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日)御手洗勝:〈關於四靈神話〉,《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日)森雅子:〈西王母の原像.再考-古代中國における比較神話學試論-〉,篠田知和基編:《天空の神話──風と鳥と星》(東京:楽瑯書院,2009年)
(美)珍.詹姆斯(Jean.M.James),賀西林譯:〈漢代西王母的圖像志研究〉,《美術研究》,1997 年第86、87 期

六、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張勤:《西王母神話傳說研究》(蘇州:蘇州大學2005屆博士學位論文)
陳明思:《東漢讖緯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廖同平:《西王母信仰文化探析》(廈門:廈門大學2010屆碩士學位論文)
蕭瀟:《武氏祠畫像藝術研究》(湖南: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5月)
羅正孝:《《太平經》的生命觀》(嘉義: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18日)
蔡麗玲:《漢代畫象石之西王母神話圖像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魏光霞:《西王母信仰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4年)

七、網頁
趙宗福:〈西王母研究從一般走向深入〉,《中國社會科學報》,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電子報,2011年8月23日,第216期,(網址:http://www.qhass.org/Page/ArtDis.aspx?id=2316 ,閱覽日期:2017年3月25日。)
圖6-1-2清重修武梁祠石室記,圖像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計畫(網址: 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repository/resource_content.jsp?oid=1831805,下載日期:2018年5月1日)
圖6-1-3武梁祠後壁畫像,圖像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網址:http://museum.ihp.sinica.edu.tw/exhibition_item.php?id=14&item=118#detail-wrapper
,下載日期:2018年5月1日)
圖6-1-4武梁祠東壁畫像,圖像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網址:http://museum.ihp.sinica.edu.tw/exhibition_item.php?id=14&item=119#detail-wrapper
,下載日期:2018年5月1日)
圖6-1-5武梁祠西壁畫像,圖像提供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網址:http://museum.ihp.sinica.edu.tw/exhibition_item.php?id=14&item=117#detail-wrapper
,下載日期:2018年5月1日)
鄧翔鵬:〈從神壇之上到女兒紅妝──雲肩的人文追求演變〉,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網站(網址:http://www.biftmuseum.com/news/detail/26747,下載日期: 2017年4月下載)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