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lexander, Jeffrey C. & Steven Seidman (eds.). (1990). 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ollier, D. & Tschopik, H.Jr. (1945). The Role of American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ests 56 (5:1). pp.768-779.
3.Collier,Donald 原著;Ischopik,Harry, Jr. 原著;王嵩山譯(1988),美國人類學中博物館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第2卷,第3期,頁61-68。
4.Conn, Steven. (2011). Do Museums Still Need Objects?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5.David Dean. (2002). Introduction. In David Dean (Ed.),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6.Davidson James Wheeler. (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Taipei: Southem Materials Center.
7.Emma Barker. (1999). Contemporary Cultures of Display. The Open University.
8.George F. MacDonald. 著/張譽騰譯(1988),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季刊,頁15-25。
9.Goffman, Erving. (1956).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10.Hooper-Greenhill, Eilean. (ed.). (1999).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2nd. London: Routledge.
11.James Douet. (2012). Industrial Heritage Re-tooled: The TICCIH guide to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arnegie Publishing Ltd.
12.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1971),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研究叢刊第10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Jukka Jokilehto. (1999).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Elsevier Ltd.
14.Kuper, Adam. (1999). Culture: the Anthropologists’ Accou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Lee H. Skolnick. (2005). Towards a new museum architecture: Narrative and representation. In Suzanne MacLeod (Ed.), Reshaping Museum Space-Architecture, Design, Exhibitions (pp.118-130). London: Routledge.
16.Macdonald, S. (2006). Collecting Practices. In Macdonald, S. (Ed). Companion to Museum Studies. (pp.81-97).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7.Michaela Giebelhausen. (2006).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Museum. In Janet Marstine. (Ed.), New Museum Theory and Practice (pp41-63).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18.Ogbu, John. (1994).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Philip Lee Ralph, Robert E. Lerner, Standish Meacham, Edward McNall Burns. 著/文從蘇、谷意、林姿君、薛克強 譯(2009),世界文明史(後篇):從工業革命到現代,第26章,初版,臺北市:五南,頁48-64。
20.Suzanne MacLeod. (2005). Rethinking museum architecture: Towards a site-specific history of production and use. In Suzanne MacLeod (Ed.), Reshaping Museum Space-Architecture, Design, Exhibitions (pp.9-25). London: Routledge.
21.Taiwan. (1913). The Statistical Summary of Taiwan. Tokyo: Printed at the Japan Times Press.
22.上田榮太郎(1911),臺灣寫真帖,臺北市:臺北活版社。
23.大園市藏(1935),臺灣始政四十年史,臺北市:日本殖民地批判社。
24.山川岩吉(1912),臺灣大觀,臺北:臺灣大觀社。
25.山本三生(1930),日本風俗地理大系:第十一卷,臺灣篇,東京:改造社。
26.井出季和太(1937),臺灣治績志,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27.尤卡・約崎雷多(Jukka Jokilehto.)著/邱博舜譯(2010),建築維護史,初版,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8.水嶋英治(2010),走進博物館,臺北市:原點出版。
29.王心瑋(2012),中小型博物館藏品維護-包裝上架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30.王嵩山(1991),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初版,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31.王嵩山(1992),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稻香出版社。
32.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初版,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33.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初版,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34.王嵩山(2011),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導論,博物館與文化,第2期,頁1-18。35.王嵩山(2012a),文化多樣性與詮釋博物館誌:臺灣南島語族的觀點,文資學報,第7期,頁111-151。
36.王嵩山(2012b),博物館與文化,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遠流共同出版。
37.王嵩山(2012c),博物館蒐藏學,臺北市:原點出版。
38.王嵩山等人著/黃貞燕主編(2011),民俗/民俗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第一版,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發行。
39.仲摩照久(1931),日本風俗地理大系:第十五卷,東京:新光社。
40.伊能嘉矩(1985),台灣文化志,中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1.吉田憲司(2011),博物館與蒐藏的歷史,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第一版,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頁6-30。
42.何皓(1997),墾殖時代台灣攝影紀事(1895-1945),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43.余文儀(2007),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
44.吳明慧(2008),工業遺產再利用為商場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45.呂紹理(2011),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麥田出版。
46.巫基福(1995),歷史性建築空間形態再利用之探討─以臺灣日治時期公共建築為例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47.李時珍(1983),本草綱目,卷34,臺北:臺灣商務。
48.李惠文(1993),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宗指與組織,博物館學季刊,第7卷,第4期,頁3-5。
49.李碧惠、詹益忠(2013),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國定古蹟專賣局南門工場)古蹟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臺博系統工作報告叢書(5),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50.杜建德(2011),清末臺灣的樟腦事業,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51.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2.周鍾瑄(1936),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第10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頁217-218、228。
53.岸田蒔夫(1917),教育畫報,第4卷,第3號,東京:同文館株式會社(大正6),頁88-92。(現由國立臺灣圖書館收藏。)
54.杵淵義房(1991),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市:南天書局。
55.林一宏、黃俊銘(2010),國定古蹟專賣局臺北樟腦廠地下出土遺構與基地變遷的歷史考證,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第63卷,第1冊,頁83-105。56.林素卿(1984),日本殖民體制下之臺灣鴨片政策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
57.林傑祥(2005),共生概念運用於產業閒置空間再利用 —以台灣水泥竹東廠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58.林雅君(2011),探討老屋再利用之空間改造策略與社會現象意義:以台南「老屋欣力」之案例為例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59.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初版,臺北市:聯經。
60.武內貞義(1927),臺灣,臺北市:新高堂。
61.施進宗(199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台灣日治時期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62.洪素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丹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63.夏鑄久(2016),異質地方之營造:理論與歷史,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64.翁文村(2005),產業遺產之脈絡性意義與詮釋:以金門太武電廠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65.馬咸(1948),臺灣之樟腦,臺灣銀行季刊,第2卷,第2期,頁71-89。
66.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 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7.國立臺灣博物館(2010),臺博快報,第13期,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68.康秀蘭(2011),歷史建築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再現-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69.張建隆(1999),看見老臺灣,臺北市:玉山社出版。
70.張家甄(2004),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71.張麗芬(1995),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樟腦業(1895~1919),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72.張譽騰(1993),英國博物館協會(MA)的宗指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第7卷,第4期,頁19-21。73.張譽騰等人(2011),博物館學12堂課,臺北市:科學教育館。
74.莊永明(2012),行過「臺灣三寶」的年代:臺灣產業博物館展示資源調查報告書,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75.許大川(2009),從新舊建築規劃觀點看文學博物館之展示空間形塑以日本姬路文學館與國立台灣文學館之比較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76.許玉河(2005),日治時期澎湖鸞堂的戒煙運動,澎湖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頁46-68。
77.許宏彬(2002),臺灣的阿片想像:從舊慣的阿片君子,到更生案的矯正樣本,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78.連橫(1979),臺灣通史,一版,臺北市:眾文圖書。
79.陳韋利(2010),博物館與無形文化遺產保護之研究:以臺灣傳統戲曲類博物館選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80.陳國棟(2005),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市:遠流出版。
81.陳欽育(1999),它山之石,可以為錯--試探博物館之專業組織與協會功能,博物館學季刊,第13卷,第4期,頁3-16。82.陳華志(2004),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班碩士論文。83.陳麗君(2005),台灣鐵道文化資產整合發展之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84.鹿又光雄(1939),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誌,東京市:凸版印刷株式會社板橋工場。
85.勝山寫真館(1929),林產物展覽會記念アルバム,新潟市:青木印刷所。
86.曾能汀(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以二十號倉庫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87.程大學(1993),古文獻上之樟與樟腦,臺灣文獻,第44卷,第4期,頁23-49。
88.黃玉雨(2004),臺灣古蹟修復施工紀錄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89.黃叔敬(1983),赤崁筆談,臺海使差錄,第2卷,臺北市:台灣商務。
90.黃俊銘、林一宏(2009),國定古蹟專賣局臺北樟腦廠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臺博系統調查研究叢書(1),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91.黃筠舒(2006), 1945年以後的臺北酒廠--華山文化園區的形成與變遷,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92.黃運新(2001),樟腦往事,苗栗文獻,第3卷,第17期,頁58-62。93.黃嬴生(2006),文化資產保存與地域性之關聯研究—以苗栗縣通霄神社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4.楊珊儒(2009),臺灣文化資產再利用為博物館之探討─以古蹟與歷史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95.楊騏駿(2012),日治前期臺灣樟腦業的發展-以產銷為中心的觀察(1895-1918),臺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96.溫欣琳(2010),歷產業遺產的展示詮釋:以高雄縣橋頭仔的製糖工場為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97.葉詩雅 編譯(1990),博物館諮詢倫理,博物館學季刊,第4卷,第4期,頁47-52。
98.葉詩雅 編譯(1993),美國博物館協會(AAM)的宗旨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第7卷,第4期,頁11-14。
99.隗振瑜主編(2007),2006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0.隗振瑜主編(2008),2007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1.隗振瑜主編(2009),2008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2.隗振瑜主編(2010),2009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3.隗振瑜主編(2011),2010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4.隗振瑜主編(2012),2011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5.隗振瑜主編(2013),2012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6.隗振瑜主編(2014),2013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7.隗振瑜主編(2015),2014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8.隗振瑜主編(2016),2015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09.隗振瑜等人(2015),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竣工開園暨營運計畫,台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
110.廖人義、王嵩山(2012),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11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臺灣省臺灣文獻,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88號,臺北市:成文。
112.臺灣省菸酒公賣局(1997),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局志,臺北:菸酒公賣局。
113.臺灣省樟腦局(1948),臺灣樟腦事業概況,臺北市:編者印行。
11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臺灣之樟腦,臺灣特產叢刊第10種,臺北:臺灣銀行。
115.臺灣寫真會(1913),臺灣寫真帖,第1卷,第1集,臺北市:臺灣寫真會。
116.臺灣總督府(1945),臺灣統治概要,台北:南天書局。
117.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1924),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
118.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915),紀念臺灣寫真帖,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
119.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番務本署(1912),理番概要,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收藏)。
120.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8),台灣寫真帖,東京:編者。
121.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36),臺灣の專賣事業,臺北:編者。
122.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41),臺灣の專賣事業,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123.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42),製腦裝置操作讀本,台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124.遠足地理百科編輯組(2011),一看就懂臺灣博覽:產業文化、工藝美學全圖解,新北市:遠足文化。
125.劉自強(1982),臺灣日據時期專賣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26.劉憶諄(2006),自然史博物館之蒐藏實踐,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2期,頁47-66。127.鄧佳玲(2015),臺博館南門園區古蹟修復 及展示的回顧與檢討(下篇) A Review Report on Historical Renovation and Exhibition Projects in Nanmen Park of NTM (Ⅱ).,臺灣博物館季刊,第34卷,第二期,頁78-83。
128.鄧佳玲(2015),臺博館南門園區古蹟修復及展示的回顧與檢討(上篇) A Review Report on Historical Renovation and Exhibition Projects in Nanmen Park of NTM (I).,臺灣博物館季刊,第34卷,第二期,頁65-75。
129.鄧毅中(2003),由產業設施發展歷程論城鄉文化資產的保存—以竹東鎮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30.鄭鈺琳、隗振瑜(2014),從四百石貯水槽到古蹟再利用因應計畫:以國立臺灣博物 館南門園區古蹟再利用工程因應計畫審查與落實為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28卷,頁101-107。131.鄭耀祥(2008),工業遺址再生作為區域活化之研究-以台泥高雄廠為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32.橋本白水(1932),臺灣專賣事業要覽,臺北市:南國出版協會。
133.蕭美怡(2008),工業遺址保存之研究-以士林紙廠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34.蕭家全(2009),清領臺灣樟腦產業的發展,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135.賴宜瑾(2010),苗栗樟腦產業的鑲嵌與轉型:以東華樟腦廠為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136.賴怡瑾(2010),苗栗樟腦產業的鑲嵌與轉型:以東華樟腦場為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137.霍布斯邦、陳思仁(2002),被發明的傳統,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138.應大偉(1995),一百年前的台灣寫真,臺北市:圓神。
139.戴寶村(2009a),世界第一,臺灣樟腦,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140.戴寶村(2009b),樟腦、鴉片與專賣制度產業文化展示資料調查,臺博系統調查研究叢書(4),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141.薛琴(2000),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書,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闞正宗(2014),臺灣專賣樟腦寫真照片,臺北市:博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