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4 02: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嬿甯
研究生(外文):Yen-ning Chen
論文名稱:中國生態補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udy of China
指導教授:林德昌林德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h-cha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新安江東江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水汙染中國大陸生態補償制度
外文關鍵詞:Water PollutionChina Ecological CompensationCross-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Dong RiverXi''an Riv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國家帶來繁榮,然而,嚴重的汙染問題卻也接踵而來,不斷地危及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其中,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環境汙染深深地影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民生健康。第十九人民報告會議中,市場化和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被視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一環。2005年開始,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備受重視,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出現恰好改善中國大陸難解的水汙染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prompted by various reforms, together with the opening up of the country, translated into a developmental boom which has driven economic prosperity. However, despite advances made, serious pollution problems persist. These problems constantly endang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xert pressure on natural resources. Water pollution, exacerbated by the shortage of water, deeply affects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elihood and health. Since 2005,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river ba-sins have received greater attention. At the Ninth People''s Report Conference, Beijing, 2017, a market-oriented and diversifi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was identified as a key element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gressive ecological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river basins has come timeously to ease complex water pollution problems in Mainland China, thereby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理論分析架構 5
第一節 前言 5
第二節 水資源 5
第三節 水污染 9
第四節 水污染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13
第五節 國際生態補償 19
第六節 小結 31
第三章 中國水污染的成因與傳統治理策略 33
第一節 前言 33
第二節 中國水汙染概況與成因 33
第三節 傳統治理策略成效檢討 38
第四節 水汙染治理演進 42
第五節 小結 47
第四章 生態補償制度 49
第一節 前言 49
第二節 中國國內生態補償 49
第三節 跨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60
第四節 小結 68
第五章 個案探討 71
第一節 前言 71
第二節 東江案例 71
第三節 新安江案例 81
第四節 小結 93
第六章 結論 95
參考書目 9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吳定,2008。《公共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風冉,阮本清,王成麗,2010。《流域生態補償理論探索與案例研究》。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李遠,彭曉春,周麗旋,2012。《流域生態補償、汙染賠償政策與機制探索:以東江為例》。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陳秀山,張可云,2004。《區域經濟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專書譯著
Earl Babbie著,李美華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臺北:時英。
Clive Seale著,劉忠博、張可婷譯,2012。《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臺北:韋伯文化。
Seth M. Siegel著,林麗雪譯,2017。《拯救水資源》(Let there be wate:Israel''s So-lution for a Water-Starved Worldr)。台北市:時報文化,2017年。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閻紀宇譯2005。《強國論》,(State-building: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the Century)。臺北:時報文化。
(三)期刊
周映華,2008/7。〈流域生態補償及其模式初探〉,《水利發展研究》,第3期,頁11-16。
程承坪,伍新木,2005/7。〈水資源的特點以及對構建我國水權管理體制的啟示〉,《軟科學》,第19卷第6期,頁38-41。
常云昆,2005/7。〈論水資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4期,頁96-100。
栗峰,2006/1。〈論水資源〉,《西部探礦工程》,第18卷第1期,頁283-284。
花銘,孫治東,張全興,2009/6。〈大力開展水汙染防治保護人民身心健康〉,《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第2期,頁23-27。
孫金華,2005/11。〈論人類第四次生存環境危機中的水資源問題〉,《水利水電技術》第36卷第11期,頁23-25。
崔如波,2000/7。〈環境問題的經濟學思考〉,《探索》, 第5期。
朱張碧珠,1997/2。〈中東和平前景之變數-以阿水資源之爭奪〉,《問題與討論》,第36卷第2期,頁87-96。
陳阿江,2010/7。〈水污染的社會文化邏輯〉,《檢視當下中國環境社會學(筆談)》學海,頁63-65。
譚宇生,2011/4。〈國際流域爭端的若干法律問題—兼論我國的應對策略與機制建構〉,《廣西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頁84-88。
李宜強,2015/3。〈對構建國際流域治理體系的思考:以瀾滄江—湄公河為例〉,《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29卷第3期,頁52-57。
王曉云,2008/7。〈生態補償的國際實踐模式及其比較研究〉,《生產力研究》,第22期,頁103-122。
李晶,王鳳鷺,周浩,2017/2。〈流域生態補償研究進展〉,《現代農業科技》,第3期,頁159。
黃宇,孫婷婷,2018/1。〈小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現狀分析研究〉,《環境科學與管理》,第43卷第1期,頁187-189。
吳孟珊,2014/10。〈生態系服務的定義與特性〉,《林業研究專訊》第21卷第5期,頁54-57。
張樂勤,2010/6。〈流域生態補償理論評述〉,《池州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頁73-76。
董小君,2009/7。〈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平缺失與生態補償機制〉,《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頁38-41。
張琦,2015。〈公共物品理論的分歧與融合〉,《經濟學動態》,第11期。
張翼飛,陳弘敏,李瑾,2007/7。〈應用意願價值評估法,科學制定生態補償標準〉,《生態經濟》,第9期,頁28-31。
馬軍,2005。〈中國水危機:對策與出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87期,頁15-22。
秦延文、馬迎群、王麗婧、鄭丙輝、任春坪、佟洪金、王鹤揚,2018。〈長江流域總磷污染分布特徵來源解析控制對策〉,《環境科學研究》,第31卷第1期,頁 9-14。
郜洪強,樊延恩,丁文萍等,2009/9。〈生活垃圾填埋場對地下水的污染研究〉,《水資源保護》,第25卷第5期,頁61-64。
劉岩,周慶瑜,周慶玉,2009/7。〈突發性水汙染事件對應措施探討〉,《東北水利水電》,第27卷第1期,頁60-62。
趙虹,曾睿,2014/2。〈美國20世紀60-70年代水汙染治理的教育政策及啟示〉,《洪河學苑學報》,第12捲第1期,頁73-75。
郭久亦,趙磊,2013/1。〈水資源短缺及其所影響的全球糧食供應—我們未來的最大威脅〉,《世界環境觀點》,第6期,頁60-63。
邵曉龍,徐亞平,秦莉,戰新華,劉瀟威,孫貽超,2010/1。〈水汙染造成農業汙染事故的特徵分析〉,《安徽農業科學》,第38期第11期,頁5817-5818。
李兆華,張勁,陳紅兵,張玲玲,康群,封瑛,2012/3。〈中國農村汙染狀態與危害〉,《農業科學與技術》,第13卷期第5期,頁1055-1109。
姚素梅,朱曉翔,2005/2。〈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問題及對策〉,《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15卷第3期,頁122-125。
高雪梅,2012/1。〈中國農業節水灌溉現狀發展趨勢及存在問題〉,《天津農業科學》,第18卷第1期,頁54-56。
佚名,2007/7。《國家應對水汙染策略》,〈環境保護〉,第14期,頁85。
王悠,易佛斌,2016/6。〈論水十條對中國水體汙染防治的意義〉,《環境科學與管理》,第41卷第8期,頁192-194。
鄭毅,2016/8。〈水十條隊治理水汙染的重要作用分析〉,《科技論文與案例交流》,第8期,頁154。
信息,2015/4。〈解讀水十條:保障生態流量恢復河流生態〉,《西南給排水》,第37卷第4期,頁77-78。
溫嘉琪,2017。〈淺談河長制與跨省流域水汙染治理問題〉,《青年論壇》,第6期,頁88。
高原,2017。〈河長制:欲破解中國水汙染治理困局〉,《決策》,第2期,頁54-55。
信息,2015。〈水十條立軍令狀:15年內消除城市黑臭水〉,《西南給排水》,第37卷第3期,頁66。
唐克旺,2018/1。〈中國治水已進入大保護的新時代〉,《水資源保護》,第34卷第1期,頁16-17。
佚名,2016/5。《中國治水八大難題》〈黨政論壇(幹部文摘)〉,第4期,頁11。
謝高地、曹淑艷,2016。〈生態補償機制發展的現狀與趨勢〉,《企業經濟》,第4期,頁32-35。
劉春臘,劉衛東,陳大道,2013/12。〈1987-2012年終 國生態補償研究進展及趨勢〉,《地理科學進展》,第32卷第12期,頁1780-1792。
許芬,時保國,2010。〈生態補償—觀點綜述與理性選擇〉,《開發與研究》,第5期,頁105-110。
金高潔,方鳳滿,高超,2008/1。〈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問題探討〉,《環境保護》,第2期,頁46-48。
李克國,2007/7。〈對生態補償政策的幾點思考〉,《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期,頁84-88。
李靜云,王世進,2007/6。〈生態補償法律機制研究〉,《河北法學》,第25卷第6期,頁108-112。
楊錦琦,2016/5〈國外生態補償機制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發〉,《社會經濟》,頁142-144。
洪尚群,何興民,戴云,2007。〈走出生態補償困境〉,《中國改革》,第7期,頁54-55。
梁鍔,2014/2。〈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路徑探析〉,《區域經濟評論》,第1期,頁112-116。
史丹,吳仲斌,杜輝,2014/7。〈國外生態環境補償財稅政策的實踐與借鑒〉,《經濟研究參考》,第27期,頁34-38。
楊曉萌,2013。〈中國生態補償與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的建立〉,《財政研究》,第2期,頁19-23。
汪勁,2014/4。〈中國生態補償制度建設歷程及展望〉,《環境保護》,第42卷第5期,頁18-22。
潘興良,徐琳瑜,楊志峰,2016/1。〈生態補償理論研究進展〉,《中國環境管理》,第8卷第6期,頁32-37。
黃喆,2016/12。〈論跨界汙染治理中的生態補償及期制度完善〉,《政法學刊》,第33卷第6期,頁20-25。
劉春臘,劉習東,2014/7。〈中國生態補償的省域差異及影響因素分析〉,《自然資源學報》,第29卷第7期,頁1091-1104。
何立華,2016。〈產權、效率與生態補償機制〉,《現代經濟探討》,第1期,頁40-44。
潘娜,葛顏祥,侯慧平,2014/5。〈不同流域生態補償模式的交易費用比較〉,《水利經濟》,第32卷第3期,頁35-77。
劉豔新,2017。〈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機制研究〉,《知識經濟》,第18期,頁31-33。
包曉斌,2017。〈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求索》,第4期,頁132-136。
李飛,2015。〈我國流域生態補償體系購見的理論框架與基本思路〉,《新視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第1期,頁98-103。
薛榕榕,唐佳妮,陳瑤,葉敏而,湯宇晨,2017/10。〈跨界流域水生態補償的供應鏈協調機制研究〉,《城市地理》,第16期,頁228-229。
王永欽,張熙,2013/7。〈市場、政府與企業:不完全市場、內生的經濟組織與要素市場改革〉,《學習與探索》,第1期,頁101-107。
王鑫,張忠潮,高琪,2014/11。〈對流域生態補償內涵的法律思考〉,《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頁52-55。
吳曉菁,2007。〈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求是雜誌》,第19期,頁53-54。
俞海,任勇,2007/3。〈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關鍵問題分析—以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為例〉,《資源科學》,第29卷第2期,頁29-33。
陳瑞洪,2008。〈論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與高級法〉,《中外法學》,第20卷第4期,頁485-511。
曾娜,2010/8。〈跨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與反思〉,《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第4卷第4期,頁37-40。
麻智輝,2012/8。〈跨省流域生態補償的總體框架體系〉,《科技廣場》,第1期,頁156-162。
黃毓哲,2008/12。〈江西東江源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考〉,《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頁130-132。
孔凡斌,2010/2。〈江何源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經濟地理》,第30卷第2期,頁299-305。
吳菁,汪金武,2010。〈完善我國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思考—以東江流域為例〉,《生態環境學報》,第19卷第3期,頁751-756。
安卓,2011。〈東江流域生態補償困局〉,《觀察》,第17期,頁70-74。
郭梅,彭曉春,滕宏林 ,2011/5。〈東江流域基於水質的水資源有償使用與生態補償機制〉,《水資源保護》,第27卷第3期,頁86-90。
史曉燕,胡小華,鄒新,林美芳,陳建勇,2012/3。〈東江源區基於供給成本生態補償標準研究〉,《水資源保護》,第28卷第2期,頁77-81。
陳泉,2012/10。〈東江源生態問題與東江源生補償〉,《廣東水利水電》,第10期,頁18-20。
劉強,彭曉春,周麗旋,洪鴻加,張杏杏,2012/7。〈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生態補償標準推測算與資金分配研究—以廣東省東江流域為例〉,《生態經濟》,第1期,2012年,頁33-37。
劉旗福,曾金鳳,鄒毅,2013/9。〈東江源區水環境保護與生態補償機制探討〉,《江西水利科技》,第39卷第3期,頁189-194。
趙卉卉,向男,王明旭,張宏鋒,張永波,劉乙敏,2015。〈東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模式構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第25卷第5期,頁91-94。
盧卓建,2017。〈基於排汙權交易的東江流域生態補償研究〉,《宏觀經濟》,第24期,頁1-3。
王慧杰,董戰峰,徐袁,葛察忠,2015/9。〈構建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以東江流域為例〉《環境保護》,第43卷第16期,頁44-48。
高志堅,鐘小金,劉軍,2011。〈關於建立東江源區生態補償的一些思考〉,《水利發展研究》,第12期,頁41-43。
楊中茂,許健,謝國華,2017/9。〈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必要性與實施進展〉,《環境保護》,第45卷,第7期,頁34-37。
張青藍,2015/8。〈東江源區流域生態補償的困境與出路〉,《社科縱橫》,第30卷第8期,頁45-48。
趙江紅,2015/8。〈千島湖即及安江上游流域林業生態保護對策〉,《林業資源管理》,第4期,頁24-32。
吳詠梅,2015/7。〈新安江流域汙染防治問題對策研究〉,《科技視界》,第15期,頁226。
佚名,2017/3。《新安江:深化生態補償機制共護母親》〈財經界〉,第4期,頁47-49。
程蔚,2015/6。〈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健全與完善研究〉,《安徽科技》,第4期,頁15-17。
吳舜澤,楊文杰,趙越,馬樂寬,2014/4。〈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的創新與實踐〉,《環境保護》第42卷第5期,頁30-33。
馮浩文,歐陽為民,2015/11。〈新安江流域壞環境補償機制的博奕論分析〉《區域經濟》,第29期,頁53-54。
柯堅,吳凱,2015/5。〈新安江生態補償協議:法律機制檢視與實踐理性透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頁119-123。
王金南,王玉秋,劉桂環,趙越,2016/8。〈國內首個跨省界水環境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環境保護》,第44卷第14期,頁38-40。
陳東風,張世能,徐聖友,2013/7。〈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研究與實踐—以新安江上游休寧縣為例〉,《黃山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頁24-28。
田義文,張明波,劉亞男,2012/7。〈探索建立完善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新模式〉,《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第33卷第6期,頁63-67。
賈本麗,孟楓平,2014/8。〈省際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以新安江流域為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頁24-28。
田義文,張明波,劉亞男,2012/7。〈探索建立完善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新模式〉,《江西理工大學學報》,第33卷第6期,頁63-67。
賈本麗,孟楓平,2014/8。〈省際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以新安江流域為例〉,《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頁24-28。
聶偉平,陳東風,2017/9。〈新安江流域(第二輪)生態補償試點進展及機制完善探索〉,《環境保護》,第45卷第7期,頁19-23。
(四)學位論文
劉俊廷,《松花江事件與中國水汙染議題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敏睿,《中國水污染問題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網際網路
張應杭,2017/11/6。〈十九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三個創新〉,《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7/1206/c40531-29688522.html >。
新華社,2014/4/2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4-04/25/content_1861279.htm>。
二、英文部分
(一)期刊論文
Nick Hanley, Hilary Kirkpatrick, Ian Simpson and David Oglethorpe, 1998/2. “Princi-ples for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from Agriculture: Modeling Moorland Con-servation in Scotland,” Land Economics, Vol. 74, No. 1., pp. 102-113.
Ruud Cuperus, Kees J. Cantersb, Helias A. et al, 1999. “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sociated with highway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Vol. 90, No. 1, pp.41-51
Robert Costanza, Ralph d''Arge, Rudolf de Groot et al,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 Vol. 387., pp. 253-26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