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14: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薇涵
研究生(外文):Wang, Wei-Han
論文名稱:幼兒園教師協同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方案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Take the Project Approach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幸曼玲幸曼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ng, Marn-Ling
口試日期:2019-01-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4
中文關鍵詞:方案教學協同教學共同備課
外文關鍵詞:the project approachcollaborative teaching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1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初次搭班的幼兒園教師協同教學的行動歷程。在新搭班老師加入研究者班級後,透過行動策略、省思、再行動等循環歷程進行行動研究。蒐集共同備課記錄、團體討論記錄、教學週誌等資料,並從分析資料中探討兩位老師如何形成互動關係、建構班級文化,以及在方案教學中,如何合作產生更多的方案進行方式。研究結果顯示:
一、池塘班的「拼圖高手」方案脈絡,從學習區初步看見拼圖的樣貌及玩的方法,進而討論拼圖高手的定義、拼圖難易之分的元素,排序出池塘班由簡到易的拼圖排序後,為自己設定挑戰的目標,最後以全新的拼圖統整拼圖的方法;創作有挑戰性的拼圖綜合「拼圖樣貌」的概念。
二、方案進行前,以正向人際互動形成關係外,並主動提出「對話尺度」的討論,順利於方案進行前建立互動關係。
三、透過對話了解彼此所期待的班級文化,且研究者主動提出自己的需求並表明期待在進行方案時不分主教與協教,共同建構班級文化。
四、共同備課中針對教學目標、幼兒觀察討論,意見相左時以理服人,以產生更多方案的進行方式。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a process of th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with first cooperating preschool teacher. An action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a cycle of action strategy, reflection, and action after the new cooperating teacher joined the class. 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it used the records of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the children’s discussion records, and the teaching weekly journals as research materials. The study analyzed those data to discuss how to make two teachers to achiev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create class culture, and to bring more ways about the project approach by coopera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context of the “Puzzles Experts” project in the class pond, the children found out the puzzle’s forms and the playing methods, then started to discuss a definition of the “ Puzzles Experts ”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difficult elements and the easy elements in the puzzles. And then the children ranked the puzzles from easy to difficult, next, the children set the goal by themselves and tried to challenge the goal. Finally, the children tried to finish the new puzzle by the methods which they’ve learned. In addition, the children create the difficult puzzle to synthesize the puzzle’s forms which they’ve seen.
2. Before implementing the project approach, the researcher not only achieved a relationship with positiv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but also proposed a discussion of "conversation scale" to establish a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fore the project is launched.
3. We understood each other's cultural concept of the class by commutation and the researcher took the initiative to propose the researcher’s own needs and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er was looking forward to not distinguishing teaching from assisting in the class. Then we constructed the class culture and the cooperative consensus.
4. We discussed the teaching target and the observations on children in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when the opinions are different, we convinced each other by the reasons thus extend more ways to the project approach by cooperati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方案教學 7
第二節 協同教學 20
第三節 方案教學中的協同教學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5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5
第二節 研究歷程與行動階段 43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處理與分析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池塘班的方案脈絡 55
第二節 方案進行前的互動關係之建立 83
第三節 形成班級文化與教學合作的共識 89
第四節 方案開始時達到合作與幼兒對話 98
第五節 方案進行過程中的對等合作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結論 155
第二節 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中文部分
丁雪茵(2003)。讓成長的動力持續下去。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頁17-36)。台北:心理。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55-79。
王薇涵(2017)。和孩子走向大自然與美-方案教學推廣計畫之實踐。「臺北市第十八屆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發表之行動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5年7月1日)。
江怡旻(2003)。幼兒園方案教學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頁301-376)。台北:心理。
江麗莉(2003)。幼稚園教師間的合作關係。國教世紀,206,49-56。
何欣姿(2007)。公立幼稚園教師在合作教學上之問題及其影響因素。致遠管理學院學報 ,2(1),29-56。
何縕琪、張景媛(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57-178。
呂翠夏(2001)。幼稚園的合作教學-以一個班級為例。臺南師院學報,34,475-492
吳清山、林天祐(1999)。協同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6,83。
周于佩(2017)。幼兒園「教師文化」初探。國教新知,64(4), 74-84。
周國民(2013)。幼兒教師合作教學中情緒地理之敘說研究。教師專業研究期刊,6,1-29。
林育瑋(2003)。幼教教師的人際互動關係。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頁245-262)。台北:心理。
林育瑋(2015)。幼兒園教室中的雙人舞-談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協同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幼兒教育,317,4-22。
林吟霞 (2010)。自主學習取向之適性課程與教學研究:臺灣小學與德國小學「方案教學」個案比較。課程與教學 ,13(3),47-76。
林欣毅、鄭章華、廖素嫻(2016)。混齡教學於國中小階段之實施方式與支持措施-多重個案探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1。
林娟伶、曾慧蓮、王珊斐、廖育霈(2015),臺北市學前瑞吉歐方案教學推廣實驗計畫研習簡報。臺北:南海幼兒園。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陳怡婷(譯)(2015)。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方案取向(原著作:Helm, J. H & Katz, L. G)。台北市:華騰。(原著出版年:2011)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蔡菁菁(譯)(2005)。方案教學的威力-面對當代幼兒教室的挑戰方案活動提供的策略與方法(原著作:Helm, J. H. & Beneke,S.)。台北市:華騰。(原著出版年:2003)
柯秋桂(2003)。教師團體討論與幼師個人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頁79-122)。台北:心理。
施淑娟(2016)。幼兒園新手教師實施方案教學之歷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3(2),29-59。
高誼婷(2006)。「1+1>2」-談幼稚園教師間的協同教學。南投文教,24,102-104。
陳玉蘭(2003)。論協同教學的實施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教育科學期刊,3(1),57-78。
陳韻如、簡淑真(2011)。實施方案教學資深個案幼教師之課程詮釋。幼兒教育,304,28-42。
陶英琪、陳穎涵(譯)(2008)。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原著作:Katz, L. G. & Chard, S. C.)。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8)
張世忠(2001)。協同教學模式之初探。 教育研究資訊,9(4),66-82。
張純子(2015)。幼兒園教保專業倫理信念及其班級經營實踐之研究。教育學誌,33,125-171。
張軍紅、陳素月、葉秀香(譯)(1998)。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原著作:Malaguzzi, L.)。臺北縣:光佑。(原著出版年:1996)
張德銳、邱惜玄、高紅瑛、陳淑茗、管淑華、蕭福生(2002)。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張德銳、簡賢昌、李建民、丁一顧、李俊達、高紅瑛、…王永進(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台北:教育部。
黃志雄(2006)。特教教師與普教教師的合作與協同教學。特教論壇,1,34-43。
陸錦英(2004)。一位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反省思考方案教學。屏東師院學報,20,217-250。
鄭博真(2002)。協同教學:基本概念、實務和研究。高雄:復文。
鄭玉玲、練雅婷(2003)。兩個女人的故事。載於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頁201-222)。台北:心理。
劉世雄(2017)。臺灣國中教師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的實施目的、關注內容以及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25(2),43-76。
劉豫鳳(2009)。建構一個方案教學的理想園-義大利瑞吉歐幼兒學習環境要素之探討。幼兒教育,295,32-46。
劉燕雯、鄭束芬 (2009)。幼稚園實施「社區資源融入方案教學」之成效、困境與因應之道。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23(2),145-166。
劉文琪、張嘉育(2010)。臺北縣公立幼稚園協同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 ,152-168。
鍾啟祥(2008)。課程的邏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簡楚瑛(1994)。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英文部分
Bianchini, J. & Swanson, L. (2015). Co-planning among science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How do different conceptual lenses help to make sense of the process?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 Education , 10(4), 1123-1153.
Bronson, C. E. & Dentith, A. M. (2014). Partner Teaching: A Promising Model. Education, 134(4), 506-520.
Burns, M. V. & Lewis, A. L. (2016). How the Project Approach Challenges Young Children. Gifted Child Today , 39(3), 140-144.
Howard, L & Potts, E. A. (2009). Using Co-Planning Time: Strategies for a Successful Co-Teaching Marriage.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Plus, 5(4), 2-14.
Murata, N. & Tan, C. (2009). Collaborative Teaching of Motor Skills for Preschoo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6(6), 483-489.
Murawski, W. W. (2012). Ten Tips for Using Co-Planning Time More Efficiently.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 44(4), 8-15.
Taşdemir, H., & Yıldırım, T. (2017). Collaborative teaching from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ors‟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tudies, 13(2), 632-642.
Wastin, E. & Heejeong, S. H (2014). Action Research and Project Approach: The Journey of an Early Childhood Pre-service Teacher and a Teacher Educator. Networks: An Online Journal for Teacher Research, 16(2), 1-1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