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02: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孟餘
研究生(外文):Meng-Yu Tsai
論文名稱:吾家印記—蔡孟餘油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rint of My Family--A Discourse on the Oil Painting Creative Works of Tsai Meng-Yu
指導教授:羅雪容羅雪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eh-Jung Lo
口試委員:陳士誠廖瑞章
口試日期:2016-05-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吾家印記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油畫
外文關鍵詞:My FamilyImprintCubismSurrealismOil Pain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研究旨在探討「吾家印記」的繪畫創作方式與成果。創作理念主要來自於家庭生活經驗與家庭情感的累積,將家庭中人、事、物所構成日常生活的精彩片段轉化為觸動內心創作的主力,藉由創作實踐,讓原本存在於內心深處對於家的印記可以清晰的呈現出來。筆者以行動研究法和理論分析法,透過實際創作行動的實施執行和理論的探究,讓研究順利實踐並從中得到藝術專業知能。根據所擬定之創作目的,加以檢視後得到結論如下四點:一、完成以家為主題的創作題材,經由本創作研究的過程,以藝術形式表現家庭的溫馨與美好。二、蒐集與家的主題相關之藝術哲學觀點、藝術創作學說、藝術流派的文獻作為理論基礎,釐清本研究之理論脈絡,有助於論文之撰寫。三、完成以自身家庭的印記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從中獲得純熟的油畫表現技法,樹立屬於個人生命體驗之油畫風格。四、從創作研究的各個階段性過程中,汲取豐富的藝術知識,增進自己的藝術涵養,增廣自己的創作視野。
  This essay aims to unfold a working process and the final outcome for ‘The Imprint of My Family’. This project is originated from the assemblage of one’s own sentiments,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in family life; and through transforming those treasurable moments into art works by integrating people, events, and objects, this project reveals an inner impression towards memory and affection.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discourses on methodology and adopts the fashion of action research, in which praxis and theories are outlined in equal measure, to achieve an improved competence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technically. As examining the goals set previously for this project, there are four notable points worth carrying into conclusion. Firstly, while this project is on the theme of home, it requires practices and researches to built up the feeling of warmth and intimacy, and furthermore conveys them through the form of art. Secondly, in order to unravel this essay logically for its working progress, it is helpful to seek for ideas in the fields of methodology on creative practices, philosophy, art theories, and those archives in different art movements. Thirdly, through a project like this, exploring the imprint of one’s own family, the acquisition is not only about an improved skill nor better expression on oil painting but also about establishing a painting style embedded with one’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life. Last but not least, a richer collaboration of intellect and of insight towards art is generated by reviewing each stage in this project. It broadens one’s horizons on creative produc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錄 V
圖錄 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創作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三節 創作研究範圍10
第四節 名詞解釋11
第二章 學理基礎13
第一節 藝術哲學相關論述之觀點13
第二節 藝術相關流派的啟迪21
第三節 典範藝術家的探討31
第四節 視覺藝術的造形元素分析38
第三章 創作理念、形式與技法45
第一節 創作理念45
第二節 創作形式49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54
第四章 作品詮釋與賞析65
第一節 「樂活家居」系列66
第二節 「童稚之境」系列75
第三節 「悠遊幸福」系列83
第五章 結論95
第一節 創作的省思95
第二節 未來的展望99
參考文獻101

表錄
表4-1 蔡孟餘「吾家印記」作品目錄表66
表4-2 蔡孟餘「樂活家居」系列作品圖錄表68
表4-3 蔡孟餘「童稚之境」系列作品圖錄表76
表4-4 蔡孟餘「悠遊幸福」系列作品圖錄表86

圖錄
圖1-1 創作研究步驟流程圖9
圖2-1 雷捷,〈機械元件〉33
圖2-2 夏卡爾,〈我與我的村子〉36
圖3-1 蔡孟餘,〈泡泡.童影〉局部圖50
圖3-2 蔡孟餘,〈悠揚樂章〉局部圖51
圖3-3 蔡孟餘,〈樂園化境〉局部圖52
圖3-4 蔡孟餘,〈鼓動人生〉局部圖53
圖3-5 蔡孟餘,〈兒童視界〉局部圖54
圖3-6 蔡孟餘,畫布打底過程圖61
圖3-7 蔡孟餘,〈兒童視界〉構圖過程圖62
圖3-8 蔡孟餘,〈謐逸之域〉上色過程圖63
圖3-9 蔡孟餘,〈動物巡禮〉描寫與整理過程圖64
圖4-1-1 蔡孟餘,〈鼓動人生〉70
圖4-1-2 蔡孟餘,〈謐逸之域〉72
圖4-1-3 蔡孟餘,〈饗宴〉74
圖4-2-1 蔡孟餘,〈泡泡.童影〉78
圖4-2-2 蔡孟餘,〈兒童視界〉80
圖4-2-3 蔡孟餘,〈樂園化境〉82
圖4-3-1 蔡孟餘,〈真情相映〉88
圖4-3-2 蔡孟餘,〈動物巡禮〉90
圖4-3-3 蔡孟餘,〈悠揚樂章〉92
圖4-3-4 蔡孟餘,〈球來球趣〉94
一、中文書籍
王勝。《西方傳統油畫三大技法》。新北市:史博館。2000。
朱孟庠。《向現代藝術探險去》。台北市:東華書局。2002。
何恭上。《近代西洋繪畫》。台北市:藝術圖書。1996。
余秋雨。《山居筆記》。台北市:爾雅。1995。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2004。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圖書。2001三版。
李美蓉。《視覺藝術概論》。台北市:雄獅圖書。1993。
邢益玲。《藝術與人生︰了解視覺藝術之發展》。新北市:新文京。2008。
林品章。《基本設計》。台北市:藝術家。1985。
林崇宏。《造形基礎》。台北市︰藝風堂。1995。
林崇宏。《視覺藝術與造形》。台北市:邯鄲出版社。1996。
林崇宏。《造形與構成—視覺設計應用的基礎與原理》。新北市:視傳文化。2002。
林群英。《新編藝術概論》。新北市:新文京。2006。
奚靜之撰文。何恭上主編。《夏卡爾愛在飛翔》。台北市:藝術圖書。2011。
翁英惠。《造形原理》。台北市:正文書局。1991。
張延風。《法國現代美術》。台北市:亞太圖書。1992。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
畢恆達。《空間就是想像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14。
陳長華。《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抒情印象繪畫》。台北市:文建會。2004。
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紅葉文化。1998。
陸韜。《油畫繪製入門》。台北市:南天書局。1989。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00。
曾長生撰文。何政廣主編。《杜象= Marcel Duchamp》。台北市:藝術家。2001。
黃啟倫。《藝術魔法書:兒童西洋美術鑑賞入門》。台北市:雄獅美術。2006。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美術。1991。
劉明、張澎編著。《油畫材料與技法叢書》。遼寧:美術出版社。1997。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1998。
劉耿一。《由夢幻到真實》。台北市:雄獅美術。1993。
劉振源。《立體派繪畫》。台北市:藝術圖書。1996。
劉振源。《超現實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1998。
劉豐榮。《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圖書。1991。
蔡清田。《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2000。
鄭國裕、林磐聳。《色彩計畫》。台北市︰藝風堂。2002。
蕭瓊瑞。《台灣近現代藝術11家—激盪.迴游》。台北市:藝術家。2004。
賴一輝。《色彩計畫》。台北縣:新形象。1993。
賴傳鑑。《二十世紀初期名畫家評傳—巨匠之足跡(三)》。台北市︰雄獅圖書。1997。
羅成典。《西洋現代藝術大師與美學理論》。台北市:秀威資訊。2010。

二、中文翻譯書籍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空間詩學》(The Poetic of Space)(龔卓軍、王靜慧譯)。台北市:張老師。2003。
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人論》(An Essay on Man)(結構群審譯)。台北市:結構群。1989。
Angelo De Fiore, Gaspare De Fiore, M. Luisa Materzanini, Marina Robbiani, and Sabine Ben Highmore著。《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倫理》(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周群英譯)。新北市:韋柏文化。2009。
布萊恩.高斯特(Brian Gorst)著。《油畫技法全集:各種油畫表現技法的步驟解析》(The complete oil painter)(顧何忠譯)。新北市:視傳文化。2004。
康丁斯基(Kandinsky Wassily)著。《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5。
羅斯馬莉.蘭伯特(Rosemary Lambert)著。《劍橋藝術史(8)︰二十世紀》(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Art: The Twentieth Century)(錢乘旦譯)。台北市:桂冠圖書。2000。
史蒂芬.利透(Stephen Little)著。《西洋藝術流派事典》(Isms: Understanding Art)(吳妍蓉譯)。台北市︰果實。2005。
克雷兒.古柏.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著。《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徐詩思譯)。台北市:張老師。2000。
Jean McNiff and Jack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Action Research: Practice, 2nd ed.)(朱仲謀譯)。台北市:五南圖書。2004。
蘿普(Rebecca Rupp)著。《記憶的秘密》(Committed to memory: how we remember and why we forget)(洪蘭譯)。台北市:貓頭鷹。2013。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著。《家庭如何塑造人》(The New Peoplemaking) (吳就君譯)。台北市:張老師。2006。

三、刊物
胡永芬編輯。《藝術大師世紀畫廊10—謳歌鄉愁與愛情:夏卡爾》。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2001。
胡永芬編輯。《藝術大師世紀畫廊32—為人民服務:雷傑》。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2001。
Angelo De Fiore, Gaspare De Fiore, M. Luisa Materzanini, Marina Robbiani, and Sabine Valici 著。《巨匠美術週刊54:雷捷》(Discovering the great paintings)(里景化譯)。台北市:錦繡。1996再版。

四、期刊論文
畢恆達。「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期(2000年12月):55-147頁。
黃宏文。「山岩交響-『岩』之心象水墨創作研究」。《書畫藝術學刊》4期(2008年6月):355-376頁。
劉豐榮。「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悉: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8期(2004年12月):73-94頁。

五、網路資料
齊柏林。《馬祖日報電子報》 http://www.skyworld.com.tw/pdf/mtnews/20140323P4C.pdf。資料查詢日期:2015年6月20日。
錢鶴灘。《中國華文教育網》http://big5.hwjyw.com/resource/content/2010/06/17/8881.shtml。資料查詢日期:2015年6月15日。
蔣勳。《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9545。資料查詢期:2016年 2月28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