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12: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欣怡
研究生(外文):Hsin-Yi Huang
論文名稱:在現代醫學脈絡下中醫發展之研究-以《台灣醫界》(1958-2012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Fram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ransformation: the perspective from modern medicine
指導教授:陳心怡陳心怡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山醫學大學
系所名稱: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醫原本為台灣主流醫學,過去民眾就醫皆以中醫為主,直至日本統治殖民時期將現代醫學傳入台灣,「現代化」與「科學化」變成支配醫療的一種規範與意識形態,在這樣的時空脈絡下,現代醫學被塑造成一個合法化知識與官方的知識。
本篇論文從社會的歷史脈絡著手,運用Apple的知識與資本、Giddens的現代性、Bourdieu的場域與資本以及Coleman的信任等理論作為基礎,對「傳統中醫」、「現代醫學」與「後現代醫學」等框架進行分析,並以1958年至2012年出版的《台灣醫界》雜誌,運用非隨機抽樣中的立意抽樣,對《台灣醫界》雜誌中的文章作一具探索性、縱貫性以及非介入性的研究。
本研究發現,日治時期現代醫學的傳入、國民政府遷台後對中醫的忽略,甚至醫界、政界對現代醫學的科學化與現代化的特質的推崇,連帶把現代化與科學化變成中醫發展的重要判準。此種轉變不僅透過制度排除中醫的醫療市場,更透過科學的普同教育倡議排除傳統與信任科學,在多重交互影響下,形塑當代台灣中醫的醫療社會位置。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to be the main form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Taiwan, especiall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Modernization and scientific methodology form the values and ideology of modern medicine and have affected patient behavior in terms of seeking medical care.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the Taiwan Medical Journal from 1958 to 2012 and from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perspective and based on van Gorp’s framing package approach to explore how frameworks of modernization and scientific value are represented in the discour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iwanese mainstream medicine is framed as follows: Taiwanese mainstream medicine has moved along the scientific and westernized path. Med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in Taiwan strongly promote Western medicine as a symbol of modernity and Taiwanese mainstream medicine. Mean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ostly been excluded from the medical market.


摘要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描述-------------------------------------------------------------------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二章、 文獻回顧-----------------------------------------------------------------------------------3
第一節 現代化知識的發展與支配-------------------------------------------------------------3
第二節 現代化與科學作為一種醫學支配的意識形態-----------------------------------4
第三節 場域作為意識形態的實踐:教育制度、證照制度與臨床執業----------------6
第四節 場域中的生產與再生產----------------------------------------------------------------8
第五節 信任科學的醫療日常生活-----------------------------------------------------------11
第六節 排除傳統的日常生活方式-----------------------------------------------------------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17
第一節 框架分析---------------------------------------------------------------------------------17
第二節 樣本選擇---------------------------------------------------------------------------------18
3.2.1 《台灣醫界》的時代背景、創刊及內容------------------------------------------18
3.2.2 非隨機抽樣、立意抽樣----------------------------------------------------------------19
第三節 類目建構---------------------------------------------------------------------------------20
3.3.1《台灣醫界》文本------------------------------------------------------------------------20
3.3.2 文本框架建構-----------------------------------------------------------------------------20
第四章、 醫學意識形態的衝擊與轉折--------------------------------------------------------22
第一節 台灣以傳統中醫理論為醫學主流意識形態-------------------------------------22
第二節 中醫的危機與轉型---------------------------------------------------------------------24
第三節 日據時代對中醫發展的影響:現代醫學理論為醫學主流意識形態------25
第四節 全球化對中醫發展的影響-----------------------------------------------------------28
4.4.1 中醫作為補充與替代醫學的意識形態轉折---------------------------------------28
4.4.2 另一個轉折:後現代主義的醫學意識形態---------------------------------------30
第五章、 台灣中醫發展的社會建構與框架化----------------------------------------------35
第一節 教育養成歷程的框架分析-----------------------------------------------------------36
5.1.1 中醫師的教育養成:組織的強化---------------------------------------------------36
5.1.2 中醫師養成教育的轉折:現代化教育制度的制度化--------------------------37
5.1.3 中醫轉向現代化與科學化-------------------------------------------------------------41
5.1.4 中醫師轉向西醫化-----------------------------------------------------------------------46
第二節 證照取得的框架分析:階級的再製------------------------------------------------51
5.2.1 現代化框架的發展趨勢:中醫轉向西醫化---------------------------------------54
5.2.2 現代化框架的發展趨勢:排除傳統師徒制---------------------------------------56
第三節 醫療市場的框架分析-----------------------------------------------------------------63
5.3.1 主管機關建制:科學化意識與現代醫學觀點------------------------------------65
5.3.2 保險法介入:醫療資源配置與排除--------------------------------------------------68
5.3.3 中藥科學化:科學化觀點--------------------------------------------------------------75
5.3.4 民眾就醫行為:文化參考架構的形塑-----------------------------------------------82
5.3.5 後現代醫學的轉折分析----------------------------------------------------------------87
第六章、 結論----------------------------------------------------------------------------------------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94

附錄
參考書目


圖表目錄
圖一:行動三個架構關係---------------------------------------------------------------------------9
圖二:結構二重性-----------------------------------------------------------------------------------10
圖三:意識形態內化圖----------------------------------------------------------------------------13
圖四:社會排除--------------------------------------------------------------------------------------15

表一:框架建構與歷史脈絡---------------------------------------------------------------------21
表二:中醫系畢業選擇當中醫師的比率-----------------------------------------------------55
表三:中醫師考照變革----------------------------------------------------------------------------56
表四:中醫主管機關建制歷程------------------------------------------------------------------66
表五:中醫保險給付-------------------------------------------------------------------------------70


專書與文章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威仕曼文化出版 。
王鍵(1991),〈論中醫理論的現代研究方式〉。頁142-149,收錄於鄭津舟編《未來中醫—前途、命運及思考》。台北: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
古永嘉(2004),《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昭庚(2004),《台灣中醫發展史》。台北: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莊永明(1998),《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
台北:高等教育。
李良松、葉海濤(1993),《陳立夫與中醫藥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葉永文(2006),《台灣醫療發展史:黳政關係》。台北:洪葉出版公司。
葉永文(2009),《醫療與文化》。台北:洪葉出版公司。
彭建章、吳錦才、朱開武、柯木興(1989),《勞工保險試辦中醫門診業務成效檢討之研究》。台北: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張苙雲(2001),《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圖書。
郭嘯天(1994),〈傳統養生保健觀念應扎根於生活〉。頁28-30,收錄於陳俊明等編《中醫白皮書》。台北:新國會雜誌社。
賴俊雄、李卓倫、林霖(2002),《中醫師生產力及人力需求之評估》。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報告。
羅紀琼(1991),《勞保中醫利用》。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報告。

碩博士論文
汪如月(2008),醫師與病人對「以病人為中心照護」之信念、感受與執行相關研究—以乳癌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胡庭禎(2005),台灣與中國中醫師資格要求與專業教育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阮怡嘉(2013),台灣醫政關係演化之論述分析,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展榕(2012),杜聰明之中西醫結合思維研究,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真伶(2012),台灣「英語熱」現象的知識社會學分析—M. Apple理論觀點,台中: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心怡(2001),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1945-2000)-權力關係與政策選擇觀點,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尚武(1992),中西結合醫師對中西醫結合認知及其角色期望看法之探討,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施純全(2011),台灣中醫醫療利用之研究:醫療資源、人口地理社經因子及健康行為之影響,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
簡慈美(2006),台灣全民健保中醫用藥分析研究(2002-2003),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藥學碩士論文。

期刊
《台灣醫界》雜誌(1958-2012)
亓允文(1989),論傳統中醫發展困境的根本解決辦法—廢止中醫特考與成立國家級中醫藥學院,當代醫學,16(11),95-97。
王發財、溫麗芬、葉明珍、張彩秀(2009),急診病患對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感受之分析,台灣急診醫學會醫誌,11(2),20-26。
田文敬(2005),中醫特色的發展與現代特徵的體現,中醫藥學刊,23(12),2165-2167。
石雅慧、羅恆廉、翁逸豪、丁賢偉、許志成、陳杰峰、邱亞文、郭耿南(2010),醫師對實證醫學之接受度:全國區域醫院之分析,醫學教育,14(3),11-20。
朱柔若、孫碧霞(2008),對抗社會排除:歐盟政策檢討,國民與社會,5,99-157。
李騰嶽(1958),臺灣醫界的再次誕生,臺灣醫界,1(1),10。
沈游振(2003),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30(11),93-120。
余東升(2007),從外科學角度分析中醫發展及中西結合之路,中華中醫藥學刊,25(10),2150-2152。
林劉育、劉建宏、陳仁義、葉家舟、林迺衛、葉明憲(2012),中醫症狀標準化過程的研究,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18(1),1-13。
林端宜(2008),政治文化變化對台灣中醫發展的影響,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8(1),56-58。
李卓倫(2008),台灣1995-2006中醫政策與中醫總額制度的回顧與前瞻性規劃:中醫總額與家庭醫師在制度面與財務面的整合,中醫藥年報,29(2),23-146。
洪錦墩(2007),台灣地區中醫師人力現況分析及未來需求之推估,中醫藥年報,27(4),27-152。
林宜信、李端容、葉美玲(2005),由中醫藥研究所碩博士論文探討台灣中醫藥學術研究之現況與趨勢,中台灣醫學雜誌,10(5),45-54。
林宜信(2004),台灣中醫藥發展之現況與展望,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10(2),89-92。
史麗珠、彭佩宜、高鳳聲、蘇靖鈞、鄭蕙君、李幸禧(2000)。北部某大學學生的求醫行為:中西醫之選擇,秀傳醫學雜誌,2(4),151-159。
吳就君(1981),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研究,公共衛生,8(1),25-49。
吳淑瓊、楊志良、吳新英(1982),影響傷病發生與醫療行為之多變分析研究,中華衛誌,1,35-45。
吳得源(2003),論國際關係社會建構論與組織社會學新制度論之關連性,台灣政治學刊,7(1),3-37。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6),131-180。
周珮琪、林昭庚(2011),日治時期台灣中醫師專業證照考試及醫事制度之建立,台灣中醫醫學雜誌,10(2),9-24。
馬素華(2002),互補和替代醫學於護理實務中的應用,護理雜誌,49(5),10-14。
杜鎬京、安世永(2000),面向21世紀的東洋醫學之未來,中醫藥雜誌,11(3),103-110。
李經緯(2004),中西醫結合與中醫國際化趨勢,中醫藥雜誌,15(3),137-150。
徐美苓、熊培伶、賴若函、吳姿嫺、施馨堯(2011),是減害還是加害?愛滋新聞論述中的毒癮者框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79-128。
陳梅生、謝明村、林昭庚(1995),台灣地區中醫藥教育,中醫藥雜誌,6(2),75-91。
許殷宏(1998),紀登斯結構化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0,93-112。
陳瑩陵、龔心怡(2012),建立台灣科學中藥處方學之迫切性,中醫藥研究論叢,15(1),98-105。
彭泗清(1999),信任的建立機制:關係運作與法制手段,社會學研究,2,53-66。
魏華風、鄭培永、季光(2005),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思路與方法,中西醫結合學報,3(3),184-190。
葉美玲、林宜信、陳靜修、陳興夏(2009),中醫醫療照護於各國之發展與現況,醫護科技期刊,11(1),47-56。
高美英、陳秀蓉、呂碧鴻(2009),醫學生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態度的演變,醫學教育,13,275-286。
陳太羲、李卓倫、賴俊雄、游隆權、張永勳、官錦鳳(1990),台灣地區中醫醫院之現況,中醫藥雜誌,1(1),58-66。
黃蕙棻(2007),中醫傷科診斷基準之科學化指標研究,中醫藥年報,29(1),41-188。
康健壽、陳介甫、周碧瑟(1994),中醫門診病人對傳統醫學的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分析研究,中華衛誌,13(5),432-441。
劉理想(2008),直觀性醫療選擇困擾中醫發展,中醫藥文化,6,11-12。
賴才雅、葉筱微(2012),中醫科技化與系統化發展趨勢與願景,醫療資訊雜誌,21(2),43-50。
鍾蕙如(2008),中醫護理的發展現況與挑戰,領導護理,9(1),8-16。
郭嘉琪、金繼春、周汎澔(2012),由後現代主義的中心概念反思護病關係,護理雜誌,59(1),72-76。
梁靜祝(1999),中西醫療信念量表的發展與建立,護理研究,7(5),445-458。
張苙雲(1998),「逛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1,59-87。
簡銘宏(2012),台灣近代醫學凝視下的<臨床講義>,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9,57-92。
謝君蔚、徐美苓(2011),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演變:從基因改造食品新聞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0,143-179。
葛雷夫(2012),全系統醫學的新視野,知識通訊評論,111,8-9。

報紙
聯合報(2010):劉惠敏 資料來源:台灣中醫師人力現況調查與分析
聯合報(2010):施靜茹 中醫跨考西醫 將取消



網頁資料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 http://www.tma.tw/
華夏經緯網 http://hk.huaxia.com/index.html
考試院網站http://www.exam.gov.tw/cp.asp?xItem=2409&ctNode=684&mp=1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http://www.doh.gov.tw/CHT2006/index_populace.aspx
中醫藥委員會網站 http://www.ccmp.gov.tw/
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http://www.nhi.gov.tw/
新竹縣醫師公會http://www.hcsma.org.tw/abouts-council.php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網站http://cw.dhi.idv.tw/index.php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董延齡醫師(2007)《台灣中醫要發展概況簡述》
http://www.aanmc.info/paper/HF-T001-cmit.pdf

翻譯書
Bourdieu, P.(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市:麥田出版。
Giddens, A.(2000),《第三條路及其批評》(許家豪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Giddens, A.(2002),《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
Waters, M.(2000),《全球化》(徐偉傑譯),台北市:弘智文化出版。

英文
Apple, M. W.(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Y: Routledge.
Bourdieu, P.(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
(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pp. 71-112). London: Tavistock.
Coleman, J. S.(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FDA.(2007). The 2007 Guidance for Industry: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roducts and Their Regulation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ramsci, A.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N.Y.: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iddens, A.(1976).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London: Hutchinson.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amson, W. A., & Lasch, K. E. (1983).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In S. E. Spiro & E. Yuchtman-Yaar (Eds.), Evaluating the welfare state: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pp. 397-41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amson, W. A., & Modiglia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 1-37.
Gamson, W. A. (1992). Talking polit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 (1998).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London: Polity Press.
Luhmann, N.(1988). Trust. London:Oxford.
Le Wang, & Q.-g. Meng.(2009). Systemic View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Journal of US-China Medical Science, 6(1),39-42.
Shelley, B. M.& A. L. Sussman, & R. L. Williams, & A. R. Segal, &Benjamin F.(2009). They don’t ask me so I don’t tell them’:Patient-Clinician communication about 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7(2), 139-147.
Van Gorp, B.(2005). Where is the frame? Victims and intruders in the Belgian press coverage of the asylum issu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 484-507.
Van Gorp, B.(2007). 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Framing: Bringing Culture Back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 60-78.
Zucker, L. G.(1986).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謝君蔚、徐美苓(2011),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演變:從基因改造食品新聞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0,143-179。
2. 梁靜祝(1999),中西醫療信念量表的發展與建立,護理研究,7(5),445-458。
3. 郭嘉琪、金繼春、周汎澔(2012),由後現代主義的中心概念反思護病關係,護理雜誌,59(1),72-76。
4. 鍾蕙如(2008),中醫護理的發展現況與挑戰,領導護理,9(1),8-16。
5. 賴才雅、葉筱微(2012),中醫科技化與系統化發展趨勢與願景,醫療資訊雜誌,21(2),43-50。
6. 陳太羲、李卓倫、賴俊雄、游隆權、張永勳、官錦鳳(1990),台灣地區中醫醫院之現況,中醫藥雜誌,1(1),58-66。
7. 高美英、陳秀蓉、呂碧鴻(2009),醫學生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態度的演變,醫學教育,13,275-286。
8. 葉美玲、林宜信、陳靜修、陳興夏(2009),中醫醫療照護於各國之發展與現況,醫護科技期刊,11(1),47-56。
9. 許殷宏(1998),紀登斯結構化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0,93-112。
10. 李經緯(2004),中西醫結合與中醫國際化趨勢,中醫藥雜誌,15(3),137-150。
11. 陳梅生、謝明村、林昭庚(1995),台灣地區中醫藥教育,中醫藥雜誌,6(2),75-91。
12. 杜鎬京、安世永(2000),面向21世紀的東洋醫學之未來,中醫藥雜誌,11(3),103-110。
13. 馬素華(2002),互補和替代醫學於護理實務中的應用,護理雜誌,49(5),10-14。
14. 周桂田(2005),知識、科學與不確定性—專家與科技統的「無知」如何建構風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3(6),131-180。
15. 吳就君(1981),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研究,公共衛生,8(1),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