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幸玲(1992)。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醫療團隊及其角色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台中市。
王卓聖、鄭讚源(2012)。臺灣長期照顧制度之發展脈絡及借鑒—歷史制度論。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9,90-125。
王秀燕(2014)。刻不容緩的議題—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資源網絡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45,111-127。王雲東(2009)。我國長期照護政策與服務的發展方向與挑戰。輔具之友,25,3-9。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王增勇(2011)。家庭照顧者做為一種改革長期照護的社會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397-414。
王麗容(1980)。我國社會工作員專業認同與專業滿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王懿範(2016)。整合照顧的國際趨勢級系統建立的考量。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377-379)。台北市:五南。
王懿範、李玉春、洪燕妮、陳逸卉、趙于賢(2016)。整合照顧概念及模式的引導。載於邱泯科總校閱,長期照顧概論—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取向(3-39)。台北市:洪葉。
內政部印(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行政院衛生署(2013)。長期照顧服務網計畫(第一期)。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5)。長期照顧服務量能提升計畫(2015-2018)核定本。台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106~115年)(核定本)。台北市:行政院。
江俊良(2017)。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社會公作者專業認同、專業認同衝突與因應之道。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呂貝蕾、張淑玲、陳晶瑩、吳治勳、張靜怡、陳慶餘(2010)。門診慢性病老人衰弱症之分析。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5(1),36-49。
呂彥萱、陳心怡、唐宜楨、童伊迪(2014)。老人因病致障於社區照顧介入其生活影響之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1),41-82。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市:五南。
呂寶靜(2005)。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長期照顧政策之構思。國家政策季刊,4(4),26-40。李孟芬、石泱、曾薔霓、邱泯科、曾煥裕、趙曉芳……陳柏宗等著(2013)。長期照顧概論—社會政策與服務服務取向。台北市:洪葉。
李孟芬(2013)。長期照護理念、現況與未來發展。載於邱泯科總校閱,長期照顧概論—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取向(p1-32)。台北市:洪葉。
李袖芳(2009)。政府及參與者對委外福利方案之績效評估結果及問題探討—以桃園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評鑑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邱文達(2016)。我國的長照策略及醫療整合的全球發展趨勢。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43-55)。台北市:五南。
邱泰源(2001)。社區醫學教育與健康照護。臺灣醫學,5(2),212-220。邱馨誼、王潔媛、曾淑芬(2001)。老人日間照護服務模式的介紹與現況分析。台中:老人跨領域案例解析團體報告。
吳肖琪、翟文英(2011)。長期照護服務法之研議。醫療爭議審議報導,系列50,14-20。
吳肖琪、蔡誾誾、蔡馨婷(2015)。從國際趨勢省思臺灣因應高齡社會的策略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53,48-60。
吳肖琪(2016)。完善高齡者健康促進與生活品質提升之整合性照顧服務。國土與公共治理季刊,4(1),43-52。
吳明儒(201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運作建議。於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主辦,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教學講員及分組教師培訓課程,台中市。
吳淑瓊、呂寶靜、盧瑞芬(1998)。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
吳淑瓊、戴玉慈、莊坤洋、張媚、呂寶靜、曹愛蘭、王正、陳正芬(2004)。建構長期照護體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臺灣衛誌,23(3),249-258。
吳雅汝、周怡君、詹鼎正(2014)。文獻回顧—肌少症與衰弱症。內科學誌,25,131-136。吳明儒、林欣蓓(2010)。社區結盟、社區培力與社區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參與台南市社區旗艦計畫之六個社區為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
余尚儒(2015)。日本在宅醫療發展對我國居家醫療的啟示。台灣家醫誌,25(2),105-119。
杜敏世、陳麗華(2017)。長期照顧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載於胡月娟總校閱,長期照顧(p21-42)。新北市:新文京。
巫瑩慧(2017)。年輕型失智症的支持探討。健康世界,485,20-25。
林玉恩(2002)。當代醫院社區化角色功能之探討—以台中市「地區醫院」以上之醫療機構為例。中國醫藥大學,台中市。
林佳諺(2013)。臺北地區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之現況與展望及社工的角色內涵。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林秋瑩(2014)。跨專業團隊合作照護中醫務社會工作角色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家德(2007)。從組織文化觀點探討醫務社會工作人員之專業自主性〜以企業型財團法人醫院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淑萱(2004)。從「長期照護先導計畫」的執行論長期照護體系的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06,97-105。林淑萱(2005)。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分析:以老人福利修法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0,392-400。林進財、吳政儒、李仁智(2005)。台灣地區長期照護市場供需之研究—灰色預測模式之應用。論文發表於第三屆『管理思維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市:五南。
林羿君(2011)。社區發展實務工作者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市社區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胡月娟、黃惠璣、杜敏世、陳麗華、陳翠芳、許佩蓉……吳岱鋼等著(2015)。長期照顧,第三版。新北市:新文京。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41-158)。台北:巨流。
洪麗玲、熊曉芳、陳敏麗、張麗春、陳秋月、陳真美(2010)。臺灣地區原住民健康危害行為與代謝症候群之相關研究。北市醫學雜誌,7(3),255-264。施睿誼、蔡文玲、溫信學、劉祉延、蔡聚(2012)。台灣醫務社會工作核心才能與培訓模式之初探。論文發表於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主辦,《邁
向優質服務:社會工作專業的對話與省思》,台北。
高偉琴(2008)。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醫療轉型中的角色反思與因應。輔仁大學,新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高淑貴、周欣宜(2008)。推動在地老化策略之研究--以「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為例。農業推廣文彚,53,35-48。
翁乙馨(2009)。醫院與社區互動經驗之研究—醫務社工的觀點。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秦燕(1996)。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巨流。
秦燕(2011)。醫務社會工作定位、工作內容與學生實習。社區發展季刊,136,76-85。涂心寧、王懿範(2016)。照顧整合的啟動:日間照顧與居家照顧。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337-357)。台北市:五南。
莊逸洲、黃崇哲(2000)。醫務管理學系列--醫療機構管理制度。台北市:華杏。
梁亞文、劉立凡、林育秀(2010)。英日兩國長期照護制度對推動我國長期照護制度之意涵。長期照護雜誌,14(3),311-324。
陳予康(2013)。非營利組織在政府政策網絡中角色之研究—以長期照護政策為例。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66,1-21。
陳世堅(2000)。社福與衛生體系平行整合的長期照顧系統模式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正芬、吳淑瓊(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口學刊,32,3-121。陳正芬(2011)。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192-203。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陳芬婷、邱啟潤(2015)。喘息服務方案對家庭照顧者之效益。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1(1),53-63。陳武宗(2009)。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社會資源運用與倡導經驗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26,20-33。陳美花、嚴嘉楓(2005)。長期照護機構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1),41-49。陳亮恭(2011)。整合式照護推動的成效與目標。未出版演講稿。
陳淑芬、鄧素文(2010)。台灣長期照護服務體系之發展。護理雜誌,57(4),5-10。陳淑媛(2013)。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專業團隊之困境與調適策略研究。靜宜大學,台中市。
陳惠姿(2010)。長期照顧實務。台北市:永大。
陳翠芳(2017)。長期照顧之政策與法規。載於胡月娟總校閱,長期照顧(p43-72)。新北市:新文京。
陳惠姿、王懿範(2016)。照顧管理導入整合的機制。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133-151)。台北市:五南。
許佩蓉、張俊喜、林靜宜、林壽惠、李世代(2006)。機構式長期照護綜論。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198-215。
曾思瑜(2017)。老化的相關理念和社區照顧模式。載於曾思瑜、李梅英、陳柏宗編著,高齡者社區照顧環境規劃—在地老化與社區連結(p3-24)。台北市:華都。
曾思瑜(2017)。高齡者長期照顧機構環境之相關法律規範。載於曾思瑜、李梅英、陳柏宗編著,高齡者社區照顧環境規劃—在地老化與社區連結(p75-92)。台北市:華都。
張文瓊、吳淑瓊(2014)。整合健康與長照服務:國際經驗與政策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45,98-110。張文瓊(2014)。長期照護安排,醫療照護連續性與醫療服務利用。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張江清、陳政智、陳武宗(2007)。跨界、擴點、深耕—長期照顧領域社工人力發展策略。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3,73-100。
張淑卿、陳妍杏(2013)。長期照護專業間合作策略—以臺灣社區照護場域運用為例。長期照護雜誌,17(3),213-221。張靜怡、黎家銘、陳晶瑩、林莉茹、黃國晉、許志成、林正介、陳慶餘(2013)。臺北市老人衰弱症篩檢試辦計畫。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7(2),14-17。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桂冠。
許豪修(2008)。醫務社會工作者工作使命感、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可慈(2008)。專業管理團隊績效衡量模式之建構。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俐婷(2004)。衝突處理過程分析--以醫務社會工作者參與醫療團隊工作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2,159-183。黃珮玲(2016)。從社會發展觀點探討臺灣老人在社區安老的可能性。社區發展季刊,153,290-303。黃蒂(2000)。臺灣地區醫院社會工作部門工作現況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8,137-159。黃惠璣(2015)。長期照顧緒論。載於胡月娟、黃惠璣、杜敏世、陳麗華、陳翠芳、許佩蓉……吳岱鋼等著,長期照顧,第四版(p1-20)。新北市:新文京。
黃源協(1998)。福利混和經濟下的社區照顧—英國的經驗、台灣的借鏡。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39-85。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市:揚智。
黃源協(2005)。社區長期照顧體系的建構。國家政策季刊,4(4),41-68。黃源協(2009)。社區工作的新取向—社區能力與社區資產。社區福利專題研習教材第15輯。內政部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研習中心。1-36。
黃志忠(2014)。居家服務使用對老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之緩衝性影響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1),1-43。游智雅(2016)。從使用行為探討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空間特質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發表的碩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楊培珊(2009)。建構小型老人養護機構社工員之團體身分認同:一個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1-26。溫信學(2011)。醫務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
溫信學(2014)。從健康促進觀點論醫務社會工作職場安全。社區發展季刊,147,103-112。葉乃綸、朱家緯、詹其峰、邱泰源、郭斐然(2012)。社區整合式照護之成效:系統性文獻回顧。台灣醫學,16(2),112-120。
葉肅科(2011)。安寧照護服務:健康照護社工員的角色與功能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6,180-195。詹其峰、邱泰源、陳慶餘(2013)。台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臺灣醫界,56(2),51-56。
廖榮利(1991)。醫療社會工作。台北:巨流。
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市: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青墉(1999)。醫務社會工作者對績效指標重要性看法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鄧素文(2013)。我國長期照護政策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41,19-25。鄧素文(2016)。我國長照制度及未來的發展與整合。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85-97)。台北市:五南。
鄧世雄(2016)。從醫院到社區:以醫院為基礎之長期照護整合模式。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317-328)。台北市:五南。
鄭惠心、侯建州(2016)。護理之家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的實務困境及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53,470-485。諸承明、李晉豪、梁成明(2011)。組織認同與專業認同對於雙軌生涯路徑選擇之關聯性研究—以組織誘因為干擾變項。海運學報,20(2),65-86。
黎佳伶、林藍萍、徐尚為、林金定(2016)。老年人使用長期照顧服務之需求及困境初探:文獻回顧分析。台灣老人保健學刊,12(1),48-57。
鄭如雅、李易駿(2011)。社區工作者核心能力之探討:專業社會工作者知經驗與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1),1-44。
鄭怡世、巫麗雪、葉秀芳(2017)。臺灣區域醫院社會工作者工作負荷感受之研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7(1),113-150。
賴靜宜(2010)。醫務社會工作專業在全人醫療理念中角色與定位之初探—以服務使用者的觀點切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謝佩倫、王詩涵、陳靜敏、和氣純子、葉千佳(2016)。「地域包括支援中心」在長期照護發展新動向—以日本東京八王子市為例。護理雜誌,63(5),108–114。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初版。台北市:巨流。
簡慧娟、莊金珠、楊雅嵐(2013)。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現況與檢討。社區發展季刊,141,6-18。簡慧娟(2016)。推動老人照顧政策整合與創新。載於王懿範、邱文達主編,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p99-130)。台北市:五南。
蕭文高(2010)。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32,41-58。二、西文部分
Baguley, P. (2002). Team and team-working. London, England: Hoder& Stoughton。
Baker, R. (1976). The multirole practitioner in the generic orientation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6(3), 327-352。
Benefield, L. E.&Holtzclaw, B. J. (2014). Aging in place: merging desire with reality.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9(2), 123-131。
Bronstein, L. R. (2003). A 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Social Work, 48(3), 297-306。
Cole, E. S., Willis, C., Rencher, W. C., & Zhou, M. (2016). Long-term acute care hospitals and Georgia Medicaid: Utilization, outcomes, and cost. SAGE Open Medicine, 4, 1-8。
Griffiths, R. (1988). Community care: Agenda for action. London, England: HMSO。
Guba, E.G., & Lincoln, Y.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London, England: Sage。
Hudson, B., Hardy, B., Henwood, M., &Wistow, G. (2010). Strategic alliances: Working across professional boundaries: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social care. 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17(4), 25-30。
Mason, M., & Gammonley, D. (2012). Public policy and the future of social work in long-term home health care. Home Health Care Management & Practice, 24(3), 125-131。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06). Social work in long-term care and aging: Decreased health care costs, increased quality of lif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cialworkers.org/practice/aging/2008/swLTChandout0808.pdf
Rizzo, V. M., & Rowe, J. M. (2006). Social work in long-term care and aging: Decreased health care costs, increased quality of life.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swdc.org/practice/aging/2008/swLTChandout0808.pdf
Swezey, R. W., & Salas, E. (1992). Teams: Thei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Westport, CT: Ablex Publishing。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2003). Shanghai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Regiona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the Madrid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2002 and the Macao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1999. Retrieved from: http://undocs.org/E/ESCAP/1280
West, M. A. & Slater, J. (1996). Team working in primary health care: A review of its effectiveness. London, England: Health Education Auth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