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松(2016)。乒乓塑料球改革:中國乒乓球隊的應對策落。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40(5), 87-90。
卜啟娟 (2014)。 創新發展乒乓球削攻打法之探讨。 中國體育教練員, 2, 54-55。
王繼晟(2013)。 百年赛璐珞球即將告别乒壇新材料乒乓球更耗體能。 人民日报,
23。
王順正(2000)。 運動技術。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
王雲鶴、張冰雨(2017)。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戰術意識的培養研究。運動訓練法,
7(19), 21 -22。
王慶海(2012)。 張繼科國際大賽反手檯內擰接發球技術應用特點的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武漢體育學院, 武昌市。
王錐鑫(2017)。 基於三段評估法分析新材料球對競技乒乓球的影響。 廣州體育學
院學報, 37(3), 84-88。
王晨峰、王佩凡、杜美華、詹貴惠(2012)。以三段技術分析探討我國優秀少年男
子桌球選手戰型打法。 運動教練科學, 26, 15-27。
中國乒乓球協會、中國體育報業總社(2014a)。 不再賽璐璐,等待乒乓乓。 乒乓
世界, 257, 38-39。
中國乒乓球協會、中國體育報業總社(2014b)。 男二隊“新球”試打和女二隊“新
球”試打。 乒乓世界, 257, 40-42。
尹忠根、黄淑婷(2016)。 乒乓球器材革新與技術打法演進的研究。 青少年體育,
41, 127-129。
乒乓邦(2015)。 親愛的我把球變大了:舊賽璐珞與新塑膠球。 運動視界。
成波錦(2014)。 新型無縫塑料乒乓球的特徵及對技、 戰術發展影響的初步研究。
中國體育科技, 50(5), 68-72。
朱惠平(2015)。 新型塑料乒乓球對中國優秀男 子運動員張繼科技戰術變化的影響。
杭州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板), 14(6)。
汪杰、 劉利鷗(2005)。 乒乓球改大球後技術動作和打法的變化。 武漢體育學報,
39(7), 67-70。
周財勝(2011)。羽球運動選材之探討。 2011 屏東教大體育, 14, 137-149。邱律蒼(2015)。 國中排球運動員其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2014和家盃
參賽選手為例(為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文嘉、馮聖欽、謝文堂、蔡憲國 (2005)。 桌球直徑增大及 11 分賽制對訓練的
影響。 文化體育學刊, 3, 84-87。
吳明隆、涂金堂(2005)。 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曾敬忠 (2009)。 全國高中職羽球選手家長式領導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呂寶澎(2009)。 全國中等學校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胡延(2014)。 論高校乒乓球步法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當代體育科技, 19, 86-88。
馬義傑、張碧峰(2008)。高爾夫「球」Golf「 Ball」。 馬偕學報, 5、 6 合期, 139-148。高丹娜、 朱雪宇、 石磊(2016)。 乒乓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趨勢分析。 新西部,
3, 136。
李達勝(2015)。 桌球器材演進及規則改革的影響與對策。 中原體育學報, 6,41 -49。
李希萌 (2016)。 新型塑料乒乓球對河北省女子乒乓球隊訓練内容的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河北師範大學,河北省。
李希萌、 王婕(2015)。 新材料塑料乒乓球球體特征的變化對中國球員的影響。 體
育大視野, 32(5), 234-246。
秦雨(2017)。新材料乒乓球的特徵及對運動員技戰術的影響。 體育大視野,
7(18), 250-252。
姚遠(2014)。 雙色球元年紀事。 乒乓世界, 9, 28-31。 80(22), 95-96。
崔秀里、 李元宏(2014)。 應用桌球檯內擰球創新技術之特點及實用性:以右手為
例。 大專體育, 129, 17-24。
梁俏梅(2017)。 新型無缝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對技戰術發展影響的初步研究。 體
育世界, 8, 15-16。
郭添財(2003)。 國小桌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郭恩來(2004)。 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探析。 哈爾濱體育學院報,
陳明煒、劉強(2011)。新型排球球體特性之分析。 臺灣體育論壇, 2, 51 -58。陳儷勻 (1998)。對新訂排球規則“自由球員”與“彩色球”之我見。 中華體育季刊, 12(3), 21 -26。
陳帝佑(2002)。 網球拍纖維材質與排列角度對擊球反應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光紫、曾瑞成(2005)。 44 毫米桌球運動初探。 中華體育季刊, 19(4), 92-99。陳錦明 (2012)。 苗栗縣國中棒球選手餐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黎(2006)。乒乓球反手檯内侧擰技術的實效性分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3(6),
70-72。
葉重新(2001)。 教育研究法。 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红超(2016)。 近兩次乒乓球比赛器材的變化對運動員傷病的影響。 青春歲月 ,
23。
張新、商徽(2015)。 使用 40 + 乒乓球的規則對乒乓球技戰術的創新研究。 體育
科技文獻通報, 23(12), 52-54。
張明胤、徐金陸(2014)。 器材改革對乒乓球運動的影響。 運動, 4, 35-36。
張潮(2017)。 核心力量訓練對乒乓球運動員的影響。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5(5),
78-81。
趙高正、王宏宗、林俊宏(2011)。高爾夫『球』的結構與演進。 中原體育學報,
6, 66-74.
趙雷鳴(2016)。 新規則對乒乓球戰術打法影響的研究。 競技體育, 149,15-16。
楊萌勐(2016)。 核心力量訓練在乒乓球運動員訓練中的作用及其具體訓練方法。
體育師友, 39(6), 35-37。
維基百科(201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8%E6%9C%AF, 戰術。
劉一凡、易春燕 (2015)。 新材料乒乓球對運動員的技戰術影響。 體育大視野,
5(6), 249-250。
董聲(2015)。 乒乓球規則、器材改革的怪圈—寫在塑料球改革之後。 山東體育學
院學報, 31 (1), 62-64。
劉涵(2017)。新型無缝塑料乒乓球對乒乓球技術的影響分析。體育大視野, 7(9),
238-239。
蔣巧林(2016)。 新型塑料球使用前後優秀男 子乒乓球運動員在比赛中得失分對比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省。
賴芳蘭 (2014)。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動自 信心
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謝宣瑩(2010)。 臺北市國、高中職田徑校隊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與選手訓練
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蕭淑芬(2002)。科學的高爾夫球運動。 淡江體育, 5, 35-37。體育署(2014)。 體適能介紹。參考網頁: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2087&ctNode=318&mp=11
龔濤(2017)。 乒乓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研究。 運動訓練學, 7(22), 41 -42。
Kondric, M., Mandic, G. F., & Medved, V. (2004). Myoelectric and neuromuscular
features of table tennis forehand stroke performance executed with balls of
different size. Science and Racket III, 2004, 121-126.
Huang Mei-Jen.(2017).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aipei National Team training
toward table tennis ball change.Japan Table Teenis Association Sport
Science and Medicine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Meeting 2007.Tokyo,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