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王金敦(2005)。中輟生輔導服務志願人員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持續服務承諾之研究(未出版)。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2、王寶英(2012)。志工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北部公共部門志工為例(未出版)。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
3、吳永安(2007)。志工參與動機與持續服務動力之研究—宜蘭縣榮欣志工團體個案分析(未出版)。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宜蘭。
4、吳承訓(2010)。企業志工與非企業志工之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
5、吳旻靜(1999)。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服務工作者組織承諾之影響-以台中市青少年福利機構為例(未出版)。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
6、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
7、吳建明(2008)。非營利組織志工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台東縣救國團所屬社會基層(未出版)。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台東。
8、吳國君(2008)。大學生參與校園志願服務的動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南區大學院校志工為例(未出版)。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9、吳靜吉(1994)。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0、邱明崇(2006)。學校志工的參與動機與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
11、李章賜(2008)。志工參與動機、參與體驗與參與利益之研 究 -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大專志工為例(未出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12、林正祥(2011)。志工參與動機、參與滿意度與持續參與意願之研究-以雲林縣義勇消防隊員為例(未出版)。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13、周佑民(1997)。公務機關志工制度之研究-以台北市所屬各機關為例(未出版)。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北市。
14、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15、胡陽年(2009)。基層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警察局所屬分駐派出所為例(未出版)。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16、洪靖婷(2009)。大專學生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台中。
17、洪堯盛(2010)。彰化縣義勇消防隊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未出版)。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班,台中。18、翁招玉(2010)。成人教育志工工作價值、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班,嘉義。19、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20、馬慧君(1998)。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57-194。
21、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四版,台北:智勝。
22、孫名毅(2004)。非營利組織組織功能、工作特性與生命週期之研究--以義勇消防隊為例(未出版)。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23、陳仁光(2007)。苗栗縣義勇消防隊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所。24、陳弘毅(2003)。消防學,1-4 頁。台北:鼎茂。
25、陳光明(2011)。志工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投入程度關係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未出版)。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所),高雄。
26、陳忠光(2012)。花蓮縣義勇消防隊員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
27、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28、陳金貴(2000)。退休公務人員參與志願服務之探討,人事月刊,第34卷第4期,頁13-23。29、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0、陳冠彰(2009)。志工人員參與動機、使命感對工作投入之影響-以鳳凰志工為例(未出版)。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台南。
31、陳美如(2007)。國民小學學校志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台中。32、陳威翰(2010)。台中縣屯區社區大學志工參與動機與持續參與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台中。
33、陳海鳴、余靜文(2000)。企業文化發展與組織承諾的關聯性研究--被併購企業續留員工的觀點。管理與系統,7(2),249-270。
34、郭枝南(2002)。高雄市環保局清潔隊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35、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36、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槪論》,台北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7、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38、黃芳謙(2003)。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組織變革態度之研究─以綜合高中為例(未出版)。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彰化。39、黃美琪(2005)。志願解說人員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神馳體驗間關係之探討(未出版)。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40、黃雅芬(2004)。志願服務者參與動機與激勵制度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中央健康保險局志工為例(未出版)。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南。41、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42、張志榮(2008)。醫療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醫學中心為例(未出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
43、張美齡(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管理策略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44、張清結(2006)。義消參與消防救災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
45、張春興、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22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46、楊雅雲(2011)。非營利組織志工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以新竹縣慈濟志工為例(未出版)。明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新竹。
47、雷飛鴻(1996)。辭彙。台南:世一文化。
48、劉淑瓊(2002)。運用志工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參考手冊。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49、鄧子正(2001),消防組織的組成與火場救災運作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50、賴兩陽(2002)。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市:內政部。
51、賴依婷(2009)。生命線協談志工心理契約實踐情形、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台中。
52、賴毓芳(2011)。校園志工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53、謝景旭( 1993) 。台北市消防簡史。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消防大隊。
54、簡秀昭(1997)。公部門志願服務工作者管理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台北。
55、蘇偉誠(2010)。我國義勇消防組織之衝突管理研究(未出版)。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班,台南。英文文獻
1、Buchanan, B. (1974).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 19, 533-546.
2、Fishbein, M. (1953). Reading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257-279.
3、Herzberg, F.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4、Herzberg, F. (1973).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Managing people at work: Reading in personnel. New York: Macmillan.
5、Kanter, R. M. (1968).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 A study of commitment 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un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33, 499-517.
6、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Erlbaum.
7、Kotle, P.(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8、Locke, E. A. (1969). 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 (1), 57-89.
9、Maslow.A.H. (1971).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U.S.A:Harper & Row.
10、Mowday, R. T., Porter, L. W., & Steers, R. M. (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al Linkage: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m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1、Porter, L. W. & Smith, W. D. (1976).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Turnover. Organizational and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5, 87–98.
12、Porter, L.W., Steers, R.M. & Mowday, R.T, (1979).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 224-247.
13、Sheldon,M.E.(1971). Investments and Involvement as Mechanisms Producing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143-150.
14、Wiener, Y. (1982). 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A normative view.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 418-429.
15、Williams, L. J. & Anderson, S. E.(1991).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and in-role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3, 601-617
16、Willis,J,D. & Campbell, L.(1997).Exercise Psychology.吳文忠等(譯)。運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網站資料
1、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2014)(http://www.nfa.gov.tw/main/index.aspx?ID=)
2、內政部統計處(2014)(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3、新北市政府消防局網站(2014)(http://www.fire.ntpc.gov.tw/web/Home?command=display&page=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