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5 18: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佩玲
研究生(外文):LU,PEI-LING
論文名稱:高爾夫假期遊客之旅遊動機、球場吸引力與目的地選擇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ravel Motivation, Course Attraction, and Destination Choice for Golf Holiday Tourists
指導教授:林文郎林文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WEN-LONG
口試委員:楊子孟洪嘉文
口試委員(外文):YANG,ZI-MENGHONG,JIA-WEN
口試日期:2017-06-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運動觀光高爾夫假期旅遊動機球場吸引力目的地選擇
外文關鍵詞:Sport tourismGolf holidayTravel motivationCourse attractionDestination cho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4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爾夫假期遊客之旅遊動機、球場吸引力與目的地選擇間之關係,以參與過高爾夫假期之遊客為研究對象,採用修改編製之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共發放4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6%。根據實際調查所得資料,使用SPSS20.0 for Window中文版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根據本研究調查結果,參與高爾夫假期之遊客以51-60歲的男性居多,職業大多是公司負責人,個人月收入為新臺幣80001元以上之高收入者,其教育程度以大專院校佔多數。在高爾夫特性的變項上,遊客大多會因為球敘而參與高爾夫假期旅遊,且多數是自行安排行程,在過去一年內參與高爾夫假期旅遊的次數以1-2次為多,而最近一次參與區域則是以國內為主,停留天數在3-5天。
二、在旅遊動機方面,遊客對「壓力舒緩」之同意程度最高;在球場吸引力方面,遊客視「球場知名度」為最大吸引力;在目的地選擇方面,遊客對「專業性」因素為優先考量。
三、不同背景變項中,年齡在31-60歲區間的高爾夫假期遊客對「球場特殊性」偏好高於70歲以上的遊客;過去一年參與高爾夫假期旅遊3-4次的遊客對「球場知名度」的偏好高於參與1-2次的遊客;在最近一次高爾夫假期旅遊中,停留天數在6-7天的遊客對於「特殊文化資產」及「球場特殊性」之偏好高於停留2天以下的遊客;最近一次參與高爾夫假期之行程安排,是由旅行社量身安排之遊客,其對「球場知名度」的偏好顯著高於是參與旅行社套裝行程之遊客;以及最近一次參與高爾夫球假期旅遊之區域在國內的遊客對「熟悉度」的偏好明顯高於旅遊區域在「東南亞地區」的遊客。
四、高爾夫假期遊客之旅遊動機、球場吸引力及目的地選擇間,均呈現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運動觀光相關業者開發潛在客群、開發海外高爾夫假期市場、遊程強調身心靈之放鬆與體驗;也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ravel motivation, course attraction, and the destination choice in their golf holiday. Taking the participants who have ever participated in the golf holida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tilize the modified scale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carry out the questionnaire. A total number of 450 questionnaires are involved and 389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returned to the research.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is 86%.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urvey dat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and typ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re taken to process the raw data with SPSS20.0 software for Window Chinese edi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articipants in golf holiday are mostly 51-60 years old, who are mainly have their own companies, monthly income is over than NTD 80,000 as wealthy group, and they have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In the variants of golf characteristics, visitors will be mostly involved in golf holiday for the golf match, and arrange by themselves. Participants who were in golf vacation 1-2 times a year in the past year are the majority group. Their recent golf match were hold in domestic, staying 3-5days.
In terms of travel motivations, tourist are highly agree with “relieve pressure “. In another aspect for course attraction, they are fascinated for its reputation. For considering the location, professional factor is their first priority to select.
Different variant of the background, the tourists segment at age of 31-60 have particular preference to the golf course higher than the age above 70. The tourists attending the match 3-4 times in the past year have the particular p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reputation is higher than those attend 1-2 times. Tourists staying at the destination in between 6-7 days have the preference for the unique culture assets and particularity to the golf course higher than those staying below 2 days in recent golf holiday.
A recent golf holiday is organized by a travel agency for tailor-made, and its preference for "golf course reputa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rganized by tourist's package. As well as the recent participation have the "familiarity" preference in the domestic golf resort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ourist area traveling in the "Southeast Asia".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vel motivation, the course attraction and the choice of dest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port tourism industry to develop the potential customers, to enlarge the overseas market for golf tourism, to emphasize the tour for relax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body and spirit. It is proposed as well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to the objec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at the end.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研究變項名詞釋義 6
第貳章、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運動觀光與高爾夫假期 7
第二節 旅遊動機 14
第三節 觀光吸引力 19
第四節 目的地選擇 21
第五節 高爾夫假期變項間之相關研究 24
第參章、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3
第肆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高爾夫假期遊客背景變項之現況分析 55
第二節 旅遊動機、球場吸引力及目的地選擇之現況分析 6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爾夫假期遊客在旅遊動機、球場吸引力及目的地選擇之差異分析 68
第四節 旅遊動機、球場吸引力及目的地選擇之相關程度分析 103
第五節 研究假設之驗證 111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116
第一節 結論 116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3
一、中文部分 123
二、英文部分 128
三、網路資料 131
附錄 132
附錄一專家效度審查邀請函 132
附錄二專家效度審查同意函 133
附錄三專家效度審查感謝函 134
附錄四專家效度審查評估表 135
附錄五專家效度審查版問卷 136
附錄六預試問卷 143
附錄七正式問卷 147
表目錄
表2-1各學者對運動觀光之定義 8
表2-2各學者對運動觀光之分類 9
表2-3單一實體到四部分組成的運動觀光建構 10
表2-4運動觀光之相關研究 11
表2-5 Maslow需求理論與旅遊動機 16
表2-6旅遊動機之相關研究 17
表2-7各學者對觀光吸引力之定義 19
表2-8觀光吸引力因素之相關研究 20
表2-9旅遊目的地選擇之相關研究 23
表2-10高爾夫運動主題相關研究 24
表3-1基本資料表 34
表3-2高爾夫假期旅遊動機之量表 36
表3-3高爾夫球場吸引力之量表 37
表3-4高爾夫假期目的地選擇之量表 38
表3-5專家效度之專家學者背景資料表 40
表3-6 Likert Scale五點量表的項目分析評判參考 41
表3-7高爾夫假期旅遊動機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2
表3-8高爾夫球場吸引力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3
表3-9高爾夫假期目的地選擇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4
表3-10取樣適切性量數指標值判斷準則 46
表3-11 KMO值檢定分析摘要表 47
表3-12高爾夫假期旅遊動機量表之建構效度分析摘要表 47
表3-13高爾夫球場吸引力量表之建構效度分析摘要表 49
表3-14高爾夫假期目的地選擇量表之建構效度分析摘要表 50
表3-15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52
表4-1高爾夫假期遊客之背景變項統計表 56
表4-2高爾夫假期旅遊動機量表之各題項得分分析摘要表 60
表4-3高爾夫假期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62
表4-4高爾夫球場吸引力量表之各題項得分分析摘要表 63
表4-5高爾夫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65
表4-6高爾夫假期目的地選擇量表之各題項得分分析摘要表 65
表4-7高爾夫假期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67
表4-8不同性別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t檢定分析表 68
表4-9不同年齡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9
表4-10不同教育程度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0
表4-11不同職業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1
表4-12不同個人月收入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2
表4-13不同參與次數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3
表4-14不同旅遊區域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4
表4-15不同參與性質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5
表4-16不同停留天數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6
表4-17不同行程安排遊客旅遊動機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7
表4-18不同背景變項在旅遊動機的驗證結果摘要表 78
表4-19不同性別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t檢定分析表 79
表4-20不同年齡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0
表4-21不同教育程度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1
表4-22不同職業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2
表4-23不同個人月收入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3
表4-24不同參與次數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4
表4-25不同旅遊區域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5
表4-26不同參與性質遊客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6
表4-27不同停留天數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7
表4-28不同行程安排遊客對球場吸引力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8
表4-29不同背景變項在球場吸引力的驗證結果摘要表 90
表4-30不同性別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t檢定分析表 91
表4-31不同年齡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2
表4-32不同教育程度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3
表4-33不同職業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4
表4-34不同個人月收入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5
表4-35不同參與次數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6
表4-36不同參與區域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8
表4-37不同參與性質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9
表4-38不同停留天數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0
表4-39不同行程安排遊客對目的地選擇各因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1
表4-40不同背景變項在目的地選擇的驗證結果摘要表 102
表4-41旅遊動機與目的地選擇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05
表4-42球場吸引力與目的地選擇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07
表4-43旅遊動機與球場吸引力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10
表4-44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 112
圖目錄
圖2-1運動觀光模式 10
圖2-2 Maslow需求層次圖 15
圖3-1 研究架構圖 29
圖3-2 研究流程圖 30
圖3-3 量表建構流程圖 33
圖3-4 研究架構與分析方法示意圖 54
圖4-1 旅遊動機與目的地選擇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05
圖4-2 球場吸引力與目的地選擇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08
圖4-3 旅遊動機與球場吸引力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10
一、中文部分
江中皓(2002)。運動觀光高爾夫假期遊客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美燕(2004)。梨山鳥類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吳劍秋(2005)。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銀髮族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宋威穎、雷文谷(2008)。從國內運動觀光之發展探討旅遊目的地行銷。大專體育學刊,94,104-112。
李城忠(2009)。整合行銷傳播與運動觀光對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以2007八卦山脈單車逍遙遊為例。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1),101-115。
林士翔(2010)。高爾夫球消費者對出國運動觀光參與動機、體驗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永森(2000)。臺灣地區高爾夫休閒運動產業發展概況分析。大專體育,51,148-155。
林永森、林博文、周少凱(2006)。運動與宗教觀光動機、行前期望、重視程度、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119-150。
林秀玉(2003)。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秋慧(2010)。高爾夫運動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調查研究。南亞學報,29,395-410。
林煒迪(2001)。高爾夫球友擊球動機及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慧瑜(2006)。墾丁淡季海域遊憩參與者遊憩動機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林樹旺、黃宗成、盧龍泉(2002年7月)。高爾夫球友參與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79-91。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高俊雄(2003)運動觀光之規劃與發展。國民體育季刊,32(3),1-6。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1987)。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逢琪(2003)。旅遊目的地選擇決策行為-以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家銘(2006)。2004澎湖世界華人馬拉松賽會觀光吸引力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58-179。
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嵐蘭(2001)。遊客渡假生活型態與旅遊目的地選擇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賢盛(2005)。臺南地區高爾夫消費行為與球場服務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曹勝雄(2001)。觀光行銷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郭秀玲(2006)。運動觀光潛水假期參與者動機、期望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許秉翔、曾凱威(2011)。高爾夫觀光之產業策略聯盟的探討。「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reation and Wellness」發表之論文,臺南市嘉南藥理大學。
陳勁甫、蔡郁芬(2006)。城市觀光意象對旅遊目的地選擇行為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環境與管理,7(1),16-30.
陳嘉雯(2008)。遊客旅遊動機與觀光吸引力對旅遊目的地選擇決策影響之研究-以三峽老街及鶯歌老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湯擷嘉(2003)。運動觀賞者對出國觀賞運動的旅遊需求、動機及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金柱(2006)。運動觀光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俊曉(2012)。影響消費者選擇高爾夫球練習場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黃俊英(1999)。多變量分析。臺北市:翰蘆。
黃靖雅(2001)。鹿港龍山寺對遊客之文化觀光吸引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臺中市:精華。
劉玉桂(2007)。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休閒利益與生活滿意-以快樂桌球俱樂部會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劉修祥(2003)。觀光心理學。臺北市:桂魯。
劉修祥(2006)。觀光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臺中市:華都文化。
劉照金、周麗華、莊哲仁(2006)。運動觀光客參與動機、活動類型與經驗性質之研究─以恆春半島觀光旅遊地區為例。體育學報,39(4),149-161。
劉照金、張俊一、張淑敏、董燊(2015)。影響運動觀光客目的地選擇與參與意圖量表編製之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5,77-106。
劉照金、張家銘、劉一慧、黃靖淑(2005)。不同類型運動觀光參與者的旅遊動機、期望、滿異動及其觀光特性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24-36。
潘振豪(2008)。深度休閒、遊憩專業化、參與報酬與運動觀光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為實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蔡苡澂(2005)。高爾夫假期參與者之內在動機、涉入程度與心流體驗之研究高爾夫假期參與者之內在動機、涉入程度與心流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賴美芬(2006)。消費者對運動觀光體驗感受之研究-以F1賽車旅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魏伊君(2014)。高雄馬拉松賽是參與者的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知覺價值與行為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魏弘發(1995)。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顏家芝(1994)。旅遊目的地選擇過程及策略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7(1),105-119。 
二、英文部分
Claire Humphreys(2011). Who Cares Where I Play? Linking Reputation with the Golfing Capital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Golf Destinations.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16(2), 105-128. doi:10.1080/14775085.2011.568086
Claire J. Humphreys & Mile Weed(2012). Golf tourism and the trip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influence of lifestage, negotiation and compromise, and the existence of tiered decision-making units. Leisure Studies, 33(1), 75-95. doi:10.1080/02614367.2012.739635
Claire Humphreys(2014). Understanding how spor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urs influence destination selection: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 golf tourism. Journal of Sport&Tourism, 19(1), 29-54.
doi:10.1080/14775085.2014.981569
Comrey, A.L., & Lee,H.B.(1992).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2nd ed.). Hillsdale, NJ : Lawrence Erlbaum.
Daniel C.Funk, Konstantinos Alexandris, & Yang Ping(2009). To go or stay home and watch: exploring the balance between motives and perceived constraints for major ev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1(1),41-53. dio:10.1002/jtr.682
Das, D., Mohapatra, P.K.J., Sharma, S.K., & Sarkar A.(2007).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7(1), 103-134.
David Whitson, & Donald Macintosh(1996). The Global Circus: International Sport, Tourism, and The Marketing of Cities.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20(3), 278-295. doi:10.1177/019372396020003004
Gibson, H.J. (2003). Sport tour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17(3), 205-213.
Hudson, S., & Hudson, L.(2010).Golf Tourism. Oxford,England: Goodfellow.
John Swarbrooke, & Susan Horner(1999).Consumer Behaviour in Tourism. Oxford, England: Butterworth-Heinemann.
Joseph Kurtzman & John Zauhar(2005). Sports tourism consumer motivation. Journal of Sport&Tourism,10(1), 21-31. doi:10.1080/14775080500101478
Kae-sung Moon, Yong Jae Ko, Daniel P. Connaughton & Jeoung-Hak Lee(2013). A mediating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nt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18(1), 49-66. doi:10.1080/14775085.2013.799960
Mike Weed, Chris J. Bull(2004). Sports Tourism:Participants, Policy and Providers. Oxford, England: Macmillan.
Neirotti, L.D.(2003). An introduction to sport and adventure tourism. Sport and adventure tourism, 1-25.
Paul C. Fakeye& John L.Crompton(1991).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0(2), 10-16. doi:10.1177/004728759103000202
Pike, S., & Ryan, C.(2004). Destination Positioning Analysis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Conative Percept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42(4), 333-342.
Plog, S.C.(1991). Leisure Travel: Making it a Growth Market
…Agai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Roy A.Cook, Laura J.Yale, & Joseph J.Marqua(2010).Tourism: The Business of Travel, 4th Edition. NJ: Prentice Hall.
Sean M. Hennessey, Roberta Macdonald& Melissa Maceachern(2008).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Golfing Visitors to a Destination. Journal of Sport&Tourism, 13(1), 5-35.doi:10.1080/14775080801972023
Seongseop Kim Samuel, Chun Hejin, Petrick James F. (2005). Positioning analysis of overseas golf tour destinations by Korean golf tourists. Tourism Management, 26(6) ,905-917.
Steven Waller, Sylvia Trendafilova& Ripp Daniel(2015). Did the 2012 World Series positively impact the image of Detroit sport as a transformative agent in changing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Journal of Sport&Tourism, 19(1),
79-100. doi:10.1080/14775085.2015.1017518
T.D.Hinch, J.E.S.Highham(2001). Sport Tourism: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3, 45-58.
三、網路資料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5年運動統計【原始數據】。取自 http://www.sa.gov.tw:81/sacustom/Uploads/EBooks/Files/e4bdc62f-4528-456d-97e6-6ee2f3985c76.pdf
趙新天(2010)。愛打不愛看,臺灣高球另類奇觀。高爾夫雜誌,78。取自http://igf.bwnet.com.tw/article.php?id=15050
Grace Rinaldi(2011). Sport tourism:an exploration of the motivations and tourism experiences of 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 interstate sport tourists travelling to Western Australia(Master’s thesis). Retrieved from http://ro.ecu.edu.au/theses_hons/34/
World Tourism Orgazination(2016). UNWTO Aanual Report 2015(ISBN978-92-844-1803-9). Retrieved from http://cf.cdn.unwto.org/sites/all/files/pdf/annual_report_2015_lr.pd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宋威穎、雷文谷(2008)。從國內運動觀光之發展探討旅遊目的地行銷。大專體育學刊,94,104-112。
2. 李城忠(2009)。整合行銷傳播與運動觀光對品牌形象影響之研究-以2007八卦山脈單車逍遙遊為例。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1),101-115。
3. 林永森(2000)。臺灣地區高爾夫休閒運動產業發展概況分析。大專體育,51,148-155。
4. 林秋慧(2010)。高爾夫運動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調查研究。南亞學報,29,395-410。
5. 林樹旺、黃宗成、盧龍泉(2002年7月)。高爾夫球友參與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79-91。
6. 高俊雄(2003)運動觀光之規劃與發展。國民體育季刊,32(3),1-6。
7. 張家銘(2006)。2004澎湖世界華人馬拉松賽會觀光吸引力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58-179。
8. 劉照金、周麗華、莊哲仁(2006)。運動觀光客參與動機、活動類型與經驗性質之研究─以恆春半島觀光旅遊地區為例。體育學報,39(4),149-161。
9. 劉照金、張俊一、張淑敏、董燊(2015)。影響運動觀光客目的地選擇與參與意圖量表編製之研究。國立金門大學學報,5,77-106。
10. 劉照金、張家銘、劉一慧、黃靖淑(2005)。不同類型運動觀光參與者的旅遊動機、期望、滿異動及其觀光特性之比較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24-36。
11. 顏家芝(1994)。旅遊目的地選擇過程及策略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7(1),10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