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5 06: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仲崇安
研究生(外文):Chung-An Chung
論文名稱:傳統產業的困境與轉型研究—以臺北市朝陽服飾材料街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Hardship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 A Case Study on Chaoyang Clothes and Ornaments Street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劉宜君劉宜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I-Chun Liu
口試委員:丘昌泰黃秋龍
口試委員(外文):Chang-Tay ChiouChiu-Lung Huang
口試日期:2017-01-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全球化中國磁吸效應傳統產業產業維新方案雲林毛巾產業文化創意產業
外文關鍵詞:globalization    China magnet effecttraditional industrythe policy of regenerating traditional industryYunlin towel industry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臺灣,一顆太平洋西鄙的蕞爾海島,憑藉的島上胼手胝足的人民、政府產業政策的輔助,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一躍而成太平洋上最耀眼的國度。然而,1990年代,由於新臺幣升值、薪資上漲、勞力缺乏、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下滑,以及2002年臺灣成為WTO會員國,加速產業大量外移。臺灣在面對全球化衝擊時,因比較利益選擇,將生產成本低廉的產業移向中國大陸等海外生產基地,連同臺灣的產業供應鏈一併帶去,導致產業發生斷層,也使得傳統產業沒落、失業率攀升、產業空洞化等問題相繼發生。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傳統產業在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磁吸效應的困境中,地方產業如何藉由傳統產業維新等方案、其他轉型成功產業的經驗以及透過文化創意進行自身產業之轉型;其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朝陽服飾材料街區業者及街區協會成員為深度訪談對象;其研究發現為政府在各項傳統產業維新等方案未能落實有效宣傳,使得朝陽街區業者並未關注這些議題、至於其他轉型成功的產業也因為產業性質的不同,難以成為轉型的援引、唯在文化創意方面,確實改變了街區產業的經營模式,但是否得以成功,仍有待時間的發酵觀察;其研究建議為中央政府的產業政策要以互動的方式宣傳,地方政府的資源分配要能公正透明、地方產業業者要能參照產業轉型成功的經驗,以及堅持以文化創意推動產業轉型到成功為止。
With its industrious islanders and assistance from the government’s industry policies, Taiwan,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sprang to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countries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90s. However, due to the appreciation of New Taiwan Dollars, wage increases, the lack of labor forces, the rising production costs, the decline i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access 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 2002, Taiwan inevitably encountered the industry relocation. Faced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Taiwan, owing 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nsferred its industries with low production costs, along with its industry supply chains, to overseas production bases, such as the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problems, such as industry faults, the vanish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e soaring unemployment rates and the hollowing out of industries, were incurre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local industries, trapped in the hardship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gnet effect from China, embarked on its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re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other successful cases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proprietors on Chaoyang clothes and ornaments street and members of Chaoyang Street Associ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government failed to effectively publicize its policies of regenerating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hich hindered the proprietors’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t issues. Moreover, because of different industry natures, other successful cases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could not sustain this target case study. However, in terms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ness, the operation mode of street industry was noticeably altered, whereas its success deserved further observation and explora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e government’s industry policies be publicized in a more interactive manne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overnment’s resources should be fair and transparent. The proprietors of the local industry should capitalize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other industry transformations and then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by persisting in cultural creativeness.
目錄
書名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 謝 vi
目 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流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我國傳統產業之發展背景與現況 15
 第二節 全球化對我國傳統產業衝擊與因應 28
 第三節 大陸磁吸效應對我國傳統產業的衝擊 40
 第四節 我國傳統產業創新之相關理論 46
 第五節 文化創意的意涵、理論、產業與案例分析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3
 第一節 研究對象 73
 第二節 訪談大綱擬定 75
 第三節 訪談實施步驟 76
 第四節 研究倫理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81
 第一節 朝陽街區面對外部衝擊的認知、影響和結果 81
 第二節 朝陽街區面對外部衝擊的因應方式 87
 第三節 朝陽街區以文化意創產業協助產業轉型的實際作法 98
 第四節 朝陽街區以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的成效與問題 114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46
參考文獻 148
壹、中文文獻 148
貳、西文文獻 155
參、網路文獻 156
附錄一 朝陽服飾街區發展協會人員訪談大綱 160
附錄二 朝陽服飾街區商家訪談大綱 161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62
表目錄
表1-1-1 朝陽服飾材料街區產業品項表 3
表1-1-2 朝陽服飾材料街區文化創意活動 7
表2-1-1 傳統產業之不同定義 17
表2-1-2 台灣產業演變與經濟發展各說簡表 19
表2-1-3 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業分類表 24
表2-1-4 服飾品通路業之細產業定義及服務項目一覽表 25
表2-2-1 加入自由貿易組織(WTO)對台灣的影響分析表 30
表2-2-2 全球化對我國傳統產業影響簡表 32
表2-2-3 經濟部有關傳統產業的輔導措施 35
表2-2-4 產業輔導措施盤點 37
表2-5-1 文化定義的各家說法 54
表2-5-2 創意定義的各家說法 55
表2-5-3 黃海鳴、胡惠林之台灣文創產業常引用之基礎理論 61
表2-5-4 台灣文化創意法源的歷程 63
表2-5-5 台灣文創產業類別及涵蓋範圍 64
表2-5-6 2009到2013年文化創意產業國家支出預算 67
表2-5-7 文化創意產業家數及營業額 68
表3-1-1 訪談對象一覽表 74
表4-4-1 受訪者意見整理表 131
圖目錄
圖1-3-1 朝陽服飾街區地圖 13
圖1-3-2 研究流程圖 14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卜正珉(2003)。《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與決策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于宗先(1995)。〈臺灣工業空洞化之驗證〉。《自由中國之工業》。臺北: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于宗先、王金利(2012)。《臺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臺北:聯經出版社。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王修曉譯(2011)。 Janet M. Ruane 原著。《研究方概論》(Essentials of Research Methods)。臺北:五南圖書。
王素彎(2012)。《傳統產業維新策略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
王雲東(2012)。《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第二版)》。新北:威仕曼文化。
王健全(2011)。《產業整策工具研究計畫》。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王瓈詩(2016a)。〈我國傳統產業產值與就業現況〉。《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整合推動計書之產業評析報告》,頁1-2。
王瓈詩(2016b)。〈我國傳統產業出口與進口現況〉。《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整合推動計書之產業評析報告》,頁1。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部(2015)。《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表》。臺北:行政院文化部。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4)。《傳統產業運用創新機製轉型研究與案例探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頁13-14。
石之渝、房思宏(2004)。《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
朱正中(1996)。〈依比較利益強化產業競爭力〉。《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9期,頁23-28。
朱延智(2008)。《產業分析第四版》。臺北:五南圖書。
朱家榮(2005)。〈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建築後評估之研究〉。《臺灣圖書館管理
季刊》,第4卷第4期,頁99-118。
江雪秋(2003)。《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轉型》。臺北:揚智文化。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未來產業及人力結構調整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明軒、高登第譯(2009),Michael E. Porter原著。《競爭論》(On Competition)。臺北:天下文化。
李政賢譯 (2014)。Marshall, C., & Rossman, G. B.原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五南出版社。
周新富(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周德禎(2011)。《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
周德禎(2014)。《文化創意產業之個案與故事》。臺北:五南圖書。
周濟、施俊吉、王素彎等(1989)。《短期紓困與傳統性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之評估與改進建議》。臺北:經濟部工業局委託。
周寶明(2015)。〈論當代全球化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復興崗學報》,第107期,頁177-222。
辛炳隆(2010)。〈全球化對臺灣勞動市場之衝擊〉。臺北:監察院主辦「第 4 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譯(2004)。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Jonathan Perraton原著。《全球化衝擊》(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余日新、管中閔、陳建良、鄭健雄、林依磊(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與願景》。臺北:總統府委託研究。
吳文俊(2004)。《從區位理論探討我國數位有線電視頻道規劃與使用者滿意度》。臺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永猛、高凱聲、袁金和、黃建森、謝明瑞、陳登源(2002)。《臺灣經濟發展》。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存東、吳瓊火(2010)。《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志中(2014)。〈全球化下的自由貿易與正義—發展與環境領域中全球治理之挑戰〉。《人文社會科學簡訊》,第15卷第3期,頁68-75。
吳凱琳譯(2007)。Clayton M. Christensen原著。《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臺北:商周出版社。
吳濟華、李亭林、陳協勝、何柏札(2012)。《產業群聚與區域創新:聚集經濟理論與實證》。臺北:前程文化。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第132期,頁70-86。
林以凱(2012)。〈面對學生特質與個別差異—從了解文化開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卷第3期,頁53-54。
林佳瑩編譯(2015)。Danie. F. Chambliss, Russell K. Schutt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法》(Making Sense of the Social World: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4E)。臺北:雙葉書廊。
林烈全、吳衫堯、黃營芳(2011)。〈區域經濟整合架構下南台灣傳統產業的發展契機—以岡山螺絲產業為例〉。《城市發展半年刊》,第12期,頁91-118。
林進生、初國華(2010)。〈臺灣經濟發展與政府角色:1990年代以前之論述〉。《育達科大學報》,第25期,頁163-180。
林惠玲(2010)。《臺灣製造業對外投資、全球化與產業升級》。臺北:行政院主計總處委託研究。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7月號,頁26-32。
范成浩、盧皇村(2012)。〈如何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進入資本市場〉。《證券櫃台月刊》,第162期,頁18-28。
邵台新(1997)。《中國文化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段承璞(1992)。《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
洪哲男(2003)。〈全球化與全球社會運動⎯⎯反全球化行動之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第1卷第1期,頁391-417。
洪朝暉(2000)。〈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期刋》,第39卷第8期,頁73-84。
洪鈺喬(2009)。〈臺灣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與競爭利基分析〉。《經建會綜合規劃研究報告》。臺北:經建會綜合計劃處編著。
孫智娟、吳伯方、羅茂坤、陳俊熙、黃森裕(2009)。〈我國在全球化趨勢下的競爭策略〉。《T&D飛訊》,第80期,頁1-39。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袁鶴齡(2007)。〈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第31卷第5期,頁74-85。
夏業良、魯煒、江麗美等譯(2013)。B. Joseph Pine II、James H. Gilmore原著。《體驗經濟時代》(The Experience Economy, Updated Edition)。臺北:經濟新潮社。
夏學理(2008)。《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圖書。
晉麗明(2000)。〈傳統產業的十大危機〉。《管理雜誌》,第307期,頁30-33。
徐文復、廖文芳(2000)。〈傳統產業的新春天〉。《管理雜誌》,第318期,頁124-126。
徐世勳、林國榮、蘇漢邦、林桓聖、李篤華(2006)。〈臺灣產業結構變動之動態一般均衡預測〉。《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36卷第2期,頁1-46。
高長(2012)。《大陸政策與兩岸經貿》。臺北:五南圖書。
莊孟學(2007)。《中國磁吸效應對臺灣政治經濟的影響》。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盛盈仙(2014)。〈論台灣在兩岸關係之角色:扈從或制衡?-以「磁吸效應」現象為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11期,頁107-133。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2)。《傳統產業維新方案及推動計畫 (核定本)》。行政院第 3293 次會議提示。
郭劍雄(1991)。《二元經濟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郭馨蘭(2005)。《全球化對臺灣都市永續發展影響的初探:感受性系統模型的應用》。新北: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樹聲譯(2005),E.B.Tylor原著。《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重譯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陳立功(2007)。〈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注入技術創新之新氣象〉。《數據分析》,
第2卷第1期,頁1-13。
陳向朋(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陳偉星、余豐榮、金憲等(2011)。〈臺灣傳統產業研發之方式、瓶頸及資源需求與產業類型關係之研究〉。《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第7卷第2期,頁63-75。
陳德昇(2005)。《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臺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黃海鳴、胡惠林(2012)。《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惠穗(2006)。《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應用》。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珍瑋(2003)。《全球化時代中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童振源(2002)。《全球化下的兩岸濟關係》。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童振源(2009)。《東亞經濟整合與臺灣的戰略》。臺北:政大出版社。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37卷第4期,頁17-22。
程光泉(2002)。《全球化理論譜系》。湖南:人民出版社。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等(2000)。〈影響科技與資訊產業人員創意發展的因素之量表編製〉。《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第2卷第45期,頁39-63。
傳振焜譯(1994)。Peter F.Drucker原著。《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 Capitalist Society)。臺北:時報出版社。
曾春滿(2013)。《全球在地化與地方治理發展模式-浙江台州個案研究》。臺北:思行文化出版。
經濟部(2006)。《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行政院經濟部。
經濟部(2007)。《推廣傳統產業輔導措施》。臺北: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2010)。《2010年度培育育成專業人才計畫參考用書》。臺北:行政院經濟部。
林佳慧(2004)。《傳統產業運用創新機制轉型研究與案例探討》。臺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詹偉雄(2005)。《創意生活產業麼法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楊宗羲、陳渝苓(2015)。〈休閒即文化:休閒在文化層次中的多元角色與呈現〉。《興大體育學刊》,第14期,頁87-97。
楊勝群(2004)。〈外商直接投資對福建省三級產業結構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6期,頁28-46。
蔡宏明(2000)。〈由產業演化看傳統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經濟情勢評論季刊》,第5卷第4期,頁37-64。
蔡卓芬、馮克芸等譯(2009)。Richard Florida原著。《尋找你的幸福城市:你住的地方決定你的前途》(Who’s Your City: How the Creative Economy Is Making Where You Liv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Your Life)。臺北:天下雜誌。
潘美玲、劉溯海譯(2001)。Gary Gereffi、潘美玲原著。《臺灣成衣工業的全球
化,臺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臺北:聯經出版社。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39卷第2期,頁39-40。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寧馨、林玉樹、洪毓霞、陳嘉鴻(2010)。《我國製造業傳統產業變遷之研究》。臺北:行政院主計總處。
劉大和(2005)。《文化與創意產業》。臺北:魔豆創意。
劉文海(2014)。〈兩岸不銹鋼市場回顧與展望〉。《鑄造科技》,第290期,頁21-
30。
劉文潭譯(1989)。Wtadystaw Tatarkiewicz原著。《西洋美學六大理念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劉祥熹、陳嘉福(2005)。〈兩岸經貿政策演變及貿易與投資之互動關係〉。《華人經濟研究》,第3卷第1期,頁2-17。
劉維公(2003)。《臺北市文化產業發展現況與振興政策調查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研究。
鄭自隆(2013)。《文創行銷》。臺北:五南圖書。
鄧時萱(2012)。《文創工作者創業歷程與其自營品牌經營研究—以林穗穎先生
與創穎毛巾工坊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健吾、林千文(2014)。〈全球化了臺灣的什麼?國際化與臺灣的政治經濟變
遷〉。《臺灣政治學刊》,第18卷第2期,頁139-215。
賴金城、李友平、邱忠川、魏運寶、劉麗玲(2009)。〈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困境與解決之道〉。《T&D飛訊》,第84期,頁1-27。
賴景昌、林國仕(2004)。〈政府服務電子化〉。《知識經濟科學發展月刊》,第377期,頁63。
賴聲川(2006)。〈創意如何成為一種產業〉。《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天下雜誌。
蕭美惠譯(2015)。Joseph A. Schumpeter原著。《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臺北:商周出版。
魏萼(1993)。《中國式資本主義—臺灣邁向市場經濟之路》。臺北:三民書局。
謝依珊(2001)。〈淺談臺灣傳統產業的轉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8卷第34期,頁20-24。
顏建發(2014)。《臺灣的選擇—亞太秩序與兩岸政經新平衡》。臺北:新銳文創。
羅耀宗、黃貝玲、蔡宏明等譯(2009)。Don Tapscott原著。《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Grown Up Digital: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Your WorldN)。臺北:美商麥格羅希國際服份有限公司。
貳、西文文獻
Collier, P. (2008). The Bottom Billion: Why the Poorest Countries Are Failing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nas, J. (1995). Cultural Theory & Late Modernity. London: Sage.
Friedman, T. (1999).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Held, D., McGrew, A., Goldblatt, D., & Perraton, J.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MA: Polity
Jwa, S. H. (1997). “Global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Structural Adjustment Policies.” In Regionalism versus Multilateral Trade Arrangements, NBER-EASE Volume 6. pp. 313-344.
Krugman, P. R. (2008). ”Trade and wages, reconsidered.“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8(1), 103-154.
Ohmae, K. (1999). The Borderless World, rev ed: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Interlinked Economy. London: Harper Business.
Robertson, R. (1990). “Mapping the global condition: Globalization as the central concept. “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7(2-3), 15-30.
Rodrik, D. (1997). 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omlinson, J. (1997). “Inter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In Thompson, K. (ed.) Media and Cultural Regulation. London: Sage University. pp.117-162.
Vernon, R.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2),190-207.
參、網路資料
天下雜誌(2012)。〈勇於做困難的決定!成功領導人的十大特質〉,第288期。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1781。取用日期:2016年10月10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6)。〈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網址: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882217225671.pdf。取用日期:2016年8月31日。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5)。〈布疋及服飾品通路業基本資料〉。網址:http://tie.tier.org.tw/db/content/index.asp?sid=0F212584623516922078&mainIndustryCategorySIds=0A007646522307268906。取用日期:2016年10月23日。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6)。〈製造業個別產業景氣〉。網址:http://www.tier.org.tw/forecast/obs1000.aspx?GUID=49cb58ae-e2aa-4954-942b-26416e2fe54b。取用日期:2016年12月2日。
台灣趨勢研究報告(2012)。〈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發展趨勢〉。台灣趨勢研究。網址:http://www.twtrend.com/upload/shares/a_13348144050.pdf。取用日期:2016年12月2日。
行政院(2015)。第3460次院會「經濟部-推動傳統產業維新現況」。網址:
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19/727636/f9a18edc-18a3-4ebf-b2b0-ae355f15c1d2.pdf,頁8。取用日期:2016年4月28日。
行政院(2012)。「第 3293 次會議提示傳統產業維新方案及推動計畫 (核定本)」
網址:http://www.ey.gov.tw/Upload/RelFile/27/692148/4301686c-aba8-4a76-a690-f2f38660d99.pdf。取用日期:2016年6月10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0)。《我國製造業傳統產業變遷之研究》。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6590&ctNode=2006。取用日期:2016年6月23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6)。〈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網址: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6410&ctNode=3111&mp=1。
取用日期:2016年6月9日。
吳儀韻(2013)。〈克里斯汀生—打開創新的黑盒子〉。《天下雜誌》,第532期。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550。取用日期:2016年12月20日。
林天祐(2002)。〈認識研究倫理〉。網址:
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12/gfl5.htm。取用日期:2016年6月30日。
林平(2015)。〈從數字看臺灣傳統產業〉。《看雜誌》,網址:
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5/18719。取用日期:2016年5月12
日。
林葳均(2014)。〈2013年傳統產業Q1~Q3回顧與展望〉。《金屬中心》。網址:
http://www2.itis.org.tw/NetReport/NetReport_Detail.aspx?rpno=496077134&industry=4&ctgy=11&free=1。取用日期:2016年12月2日。
范榮靖(2009)。〈文化創意大調查〉。《遠見雜誌》。網址: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191.html。取用日期:2016年11月5日。
陳麒元(2011)。〈台灣服飾業通路之變化與趨勢〉。《台灣服飾業聯網》。網址::http://www.twcsi.org.tw/topic_detail.php?Iid=254。取用日期:2016年12月02日。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2)。〈傳統產業維新方案〉。網址:
http://www.ndc.gov.tw/cp.aspx?n=635352E3900FFF8E。取用日期:2016年10
月23日。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傳統產業維新方案及推動計畫〉。網址:http://www.ndc.gov.tw/cp.aspx?n=635352E3900FFF8E。取用日期:2016年4月20日。
董安琪(2015)。〈全球化下臺灣產業的轉型-空洞化抑或升級〉。網址:file:///C:/Users/YZU/Downloads/5_2_201410_%E7%A9%BA%E6%B4%9E%E5%8C%96%E6%88%96%E5%8D%87%E7%B4%9A%20(1).pdf。取用日期:2016年7月10日。
經濟部工業局(2000)。〈振興傳統產業方案〉。網址:
https://www.moeaidb.gov.tw/external/ctlr?PRO=project.ProjectView&id=62。
取用日期:2016年10月23日。
經濟部(2003)。〈經濟部觀光工廠計畫〉。網址:
http://taiwanplace21.org/plan.htm。取用日期:2016年5月1日。
經濟部(2013)。〈全球投資趨勢及政策研究計畫〉。網址:file:///C:/Users/user/Downloads/%E9%99%84%E4%BB%B61%20(1).pdf。取用日期:2016年11月5日。
經濟部工業局(2014)。〈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網址:https://www.moeaidb.gov.tw/external/ctlr?PRO=policy.PolicyView&id=2628。
取用日期:2016年10月23日。
經濟部(2014)。〈兩岸經貿發展歷程〉。網址:http://www.ndc.gov.tw/News.aspx?n=78AA2BA3516FD399&sms=4A55BDDE56D84C28。取用日期:2016年8月31日。
經濟部全球資訊網(2016)。〈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網址:
http://www.moea.gov.tw/AD/Ad01/content/ContentDetail.aspx?menu_id=3701。
取用日期:2016年4月30日。
趙文衡(2003)。〈從反全球化浪潮看全球化分配問題〉。臺灣日報,2005年3月13日。網址:http://www.globalpes.com/global/anti.htm。取用日期:2016年6月15日。
劉新圓(2009)。〈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國政研究報告》。網址:http://www.npf.org.tw/2/5867。取用日期:2016年6月14日。
劉煥彥(2007)。〈創意為英經濟添動力〉。臺北:經濟日報。網址: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5%89%B5%E6%84%8F%E7%82%BA%E8%8B%B1%E7%B6%93%E6%BF%9F%E6%B7%BB%E5%8B%95%E5%8A%9B&oq=%E5%89%B5%E6%84%8F%E7%82%BA%E8%8B%B1%E7%B6%93%E6%BF%9F%E6%B7%BB%E5%8B%95%E5%8A%9B&aqs=chrome..69i57.882j0j7&sourceid=chrome&ie=UTF-8。取用日期:2016年6月5日。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于宗先(1995)。〈臺灣工業空洞化之驗證〉。《自由中國之工業》。臺北: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2. 朱正中(1996)。〈依比較利益強化產業競爭力〉。《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9卷第9期,頁23-28。
3. 周寶明(2015)。〈論當代全球化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復興崗學報》,第107期,頁177-222。
4.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第132期,頁70-86。
5. 林以凱(2012)。〈面對學生特質與個別差異—從了解文化開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1卷第3期,頁53-54。
6. 林烈全、吳衫堯、黃營芳(2011)。〈區域經濟整合架構下南台灣傳統產業的發展契機—以岡山螺絲產業為例〉。《城市發展半年刊》,第12期,頁91-118。
7. 林進生、初國華(2010)。〈臺灣經濟發展與政府角色:1990年代以前之論述〉。《育達科大學報》,第25期,頁163-180。
8.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7月號,頁26-32。
9. 洪哲男(2003)。〈全球化與全球社會運動⎯⎯反全球化行動之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第1卷第1期,頁391-417。
10. 袁鶴齡(2007)。〈全球化趨勢中的公民參與〉。《研考雙月刊》,第31卷第5期,頁74-85。
11. 晉麗明(2000)。〈傳統產業的十大危機〉。《管理雜誌》,第307期,頁30-33。
12. 徐世勳、林國榮、蘇漢邦、林桓聖、李篤華(2006)。〈臺灣產業結構變動之動態一般均衡預測〉。《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36卷第2期,頁1-46。
13. 盛盈仙(2014)。〈論台灣在兩岸關係之角色:扈從或制衡?-以「磁吸效應」現象為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11期,頁107-133。
14. 陳偉星、余豐榮、金憲等(2011)。〈臺灣傳統產業研發之方式、瓶頸及資源需求與產業類型關係之研究〉。《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第7卷第2期,頁63-75。
15. 楊宗羲、陳渝苓(2015)。〈休閒即文化:休閒在文化層次中的多元角色與呈現〉。《興大體育學刊》,第14期,頁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