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7 04: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史柏林
論文名稱:華人基督教會「祭祖」禮儀之文化層面研究-以台灣聖公會為例
指導教授:蔡維民蔡維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真理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中文關鍵詞:祭祖禮儀正統神學祖先崇拜祭天信仰偶像崇拜神本倫理人本倫理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47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第一章筆者引出基督教界較獨特接納漢人祭祖禮儀的台灣基督教聖公會的祭祖禮儀研究議題,是已經超越現今基督教內對於祭祖禮儀議題突出的風格現象。而原本兩大對立的中西神觀思想,經由聖公會「敬祖」觀點的實踐,可以彰顯一神的至高獨一性的鋒芒,又能滿足漢人基督信徒敬重祖先的孝道意涵。從初論漢民族先祖的祭天文化中「尊天法祖」淵源分殊以後,如何藉由基督教聖公會接納「敬祖」的觀點,來鋪陳研究台灣現今祭祖相關的議題取向,致使聖公會具有基督教的神學背景又銜接祭祖禮儀的觀點,提出幾個研究議題帶出幾個省思向度來鋪陳本研究的旨趣。
第二章筆者直接帶出漢民族所論述祖先崇拜在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可以歸納漢民族祭天文化的緣由,甚至追朔及漢人歷史先秦時期前的祭天文化所呈現與祖先崇拜相契的原始宗教現象。在漢人思想裡,天象、天命觀,歷朝歷代被帝王所遵循著,從這向度而言,先祖尊天敬祖的思想形成,影響後世漢人豐富的智慧人文教化,牽動著漢人天地人鬼神的宇宙觀思想。尤其到了先秦時期時的漢人哲學思維,已將這人格神思想轉化成無意志的哲學理則神思想,促成現今台灣漢人宗教意識之祭天文化與西方基督教一神思想的衝突與斷層。換言之,中西文化的神觀「一」思想歧異的開始。
第三章有關在台灣祭祖禮儀所呈現的文化意義與功能,可以發現它是由漢人文化慎終追遠的孝道精神而來;對祭拜、祈求祖先陰庇則是從民俗風俗與敬畏自然心理演變而來,在今日充滿薩滿主義的影響中,亦常常可以找到相關性議題與現象。透過漢人「鬼神」的超自然力量,「天地」的自然規律及「人」的人文秩序,使三者交相感應而互為一體。進而從「天地人」到「人鬼神」,來連續澄清祖先崇拜(或稱家鬼崇拜)是來自漢人的泛靈信仰的觀念,並將亡靈的祭祀轉化為祖先崇拜中的喪禮儀式。進一步將漢人對宇宙意象所論述的神鬼信仰,分析鬼、神明與祖先等三者在信仰上的轉化過程,來認知台灣漢人經由儀式操作,來維持人鬼間的和諧。這習俗延續古老傳統而被保留下來,且將祭祖與祭神混合祭祀。這種所謂「合緣共振」的創造性歷程,甚至於歲時節令,婚喪喜慶,都例行舉辦祭神之外,也同時要祭祖的宗教禮儀,而當中具體表達傳統的人與神明感通互動的紀念方式,即是祭祖禮儀。
第四章由基督教對祖先崇拜的禮儀詮釋觀點看出,思考當基督教思想遇到漢人祭祖文化時,雙方似乎難以產生準確對焦現象,「一」與「不一而一」的神觀態度,神聖與世俗之爭,似乎缺乏相應的理解與真實對話。其中較少進行信仰本質的內涵清楚的詮釋及文化意涵的漠視所致,簡言之,即是以「神本」來代替「人本」;以「神本」來否定「人本」,導致原本不相互衝突的「神本」和「人 本」相互的否定。「人本」與「神本」應該是在人類經驗理性下的認知,彼此可以在形上學的共相與理念下獲得精神上的實踐理性,乃而極端的宗教意識過分強調皈依崇拜神,則易斷絕「神本」與「人本」相互溝通的精神架構。只肯定「上帝」的超越存在,而忽略了「人」自我的超越創造理性,筆者認為,這兩者間的差別在於基督教的「由神而人」及漢人祭祖觀之「由人而神」的相異,但二者對於祖先的敬愛態度卻是一樣的。
第五章由基督教聖公會實踐本土化結合的祭祖禮儀意涵可以清楚指出,基督信徒當然認為,外在客觀的道德規律是從上帝而來,也相信上帝的作為是不受限的。基督信徒承認「愛」是生命中的基本法則,亦是基督信徒面對社會議題所依循的行動原則。從台灣基督教聖公會的觀點言之,對社會文化、政治等的關懷,一直是基督教會的使命。筆者經由聖公會牧長與信徒本身對祭祖禮儀的訪談論述紀錄中,聖公會採納祭祖禮儀具有省思漢人文化、禮儀意涵與信仰崇敬三者的和諧關係。令筆者實在驚奇,中西文化對於孝順父母與崇敬至上一神的基督信仰,彼此間的優先次序,居然可以與漢民族上古時期的祭天信仰與摩西五經中十誡觀點相似。如今在兩相對立的神觀文化中,藉由聖公會的祭祖禮儀得以滿足「尊主法祖」的敬虔心理。雖然目前仍遭受質疑其信仰清白,卻換得文化禮儀下漢人基督信徒思慕親人的成全之美。
筆者最後以第六、七章論述基督教聖公會化解此困境,其因與天主教禮儀相似,特列舉改革宗與天主教、聖公會接納祭祖禮儀的原因作一比較。同時,將本文研究議題作歸納式總結,並且以信仰、文化、禮儀相互間的關係作一完成結論論述。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issue of how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in Taiwan(ps. Christian Sheng Kung Hui.) exceptionally accepts the Chinese ancestry worship is introduced. The acceptance is beyond the Christian’s viewpoint on ancestry worship. By integrating the ancestry worship,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in Taiwan combines the philosophical views of God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is way, what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in Taiwan has done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uniqueness of God but also accords with the Chinese filial affection. In this study, by discussing how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in Taiwan accept ancestry worship, we try to present the agenda about ancestry worship in Taiwan nowaday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importance of ancestry worship in Chinese culture is discussed,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before Ch’in Dynasty. The Chinese, including all the emperors believed in “the god’s will”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planetary movement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worship of god and ancestry and influenced the viewpoints of universal concept in Chinese culture. As the concept developed, it became the foundation in Chinese religion and conflicted against the Christian belief﹘where God is unique. In other wor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hilosophical views of God were rooted before Ch’in Dynasty.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aiwanese ancestry worship is presented. For one thing, the ancestry worship comes from the Chinese spirit of filial affection. For another, it develops from the Chinese customs and the awe of nature. The supernatural power from “the God and the Ghost”, the life cycle i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of “Mankind”﹘all of the three﹘have integrat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way,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Chinese belief in “Nature & Mankind” and “Mankind and God/Ghost”, we find the ancestry worship (or family ghost worship) results from the multi-god belief, in which awe of dead spirit was turned into the worshiping of the ancestors. Furthermore, the progress of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studied to demonstrate how the Taiwanese attempt to keep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dead spirits through religious routines. As the custom has been maintained and develops, the worship of ancestors and gods is integrated in the routines. In holidays, weddings or funerals, not only gods but ancestors are worshiped﹘in which ancestry worship is the most typical method represen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pirits and human beings.
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try to analyze how the Christian view Chinese ancestry worship, finding it’s hard for the Christian to realize the essence of ancestry worship fully. There seems littl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Eastern culture and Christianity, which results from the lack of religious clarification and the ignora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other words, the Christianity replaces the “humanism” with “deism”, leading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Humanism” and “deism” should be compatible in terms of human experiences and spiritual belief. However, the overemphasis on deity overlook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sm. We belie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ancestry worship lie in their distinct perceptions﹘the Christianity perceives ancestry worship from the angle of deity whereas the Chinese views it on the basis of humanism. Even so, their respect for the dead spirits is the same.
In the Fifth Chapter, we discuss the way how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in Taiwan attempts to combine Christianity and ancestry wo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ristian, they believe all the ethics comes form God and God is almighty. Besides, they also believe “love” is the core of life,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caring for the whole society has been the calling of the Christian.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priest and the followers, we found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in Taiwan accepts the Chinese ancestry worship, which integrate Chinese culture, routines and religious belief. To our surprise,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The way how filial piety is perceiv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God in Christianity is similar to how people perceive god worship in Chinese culture and Ten Commandments in Christianity. By accepting ancestry worship,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in Taiwan have satisfied Taiwanese in terms of respecting ancestors and sprits. Although they are questioned by others about their faith in Christianity, what they have done helps Chinese Christians have the right to show their affection to their family.
In the last two chapters, we present the reason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in Taiwan attempts to solve the problem﹘which is similar to Catholicism. Thus, we compare the reasons why Catholic church,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and reformers accept Chinese ancestry worship. Finally, we conclude it by summarize the mutual relations among belief, culture and routines.
目 錄 01-02
序 言 03-10
第一章 緒 論 11-35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結構
第三節 文獻史料的回顧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 祭祖禮儀在漢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地位 36-63
第一節 先秦時期祭祖文化的傳統概論
第二節 商周時期「天」「帝」概論到祖先崇拜的演化
第三節 儒學、道家思想與祖先崇拜根源之比較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祭祖禮儀在台灣社會與文化的意義 64-104
第一節 台灣漢人祖先崇拜的因由
第二節 祭祖禮儀在台灣社會文化的功能
第三節 祭祖禮儀所呈現的宗教現象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基督教對祭祖禮儀的詮釋觀點 105-146
第一節 聖經對祖先崇拜的觀點
第二節 歷代漢人基督教會對祭祖禮儀的反應
第三節 基督教對祖先崇拜一般性省思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台灣基督教聖公會祭祖禮儀的反省 147-183
第一節 聖公會祭祖禮儀的意涵、源流與儀式程序
第二節 聖公會牧長、信徒對祭祖禮儀的觀點
第三節 聖公會祭祖禮儀的評估與展望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接納與非接納祭祖禮儀宗派之比較 184-213
第一節 接納祭祖禮儀宗派的論述
第二節 非接納祭祖禮儀宗派的論述
第三節 祭祖禮儀正反觀點之比較
第四節 結語
第七章 結 論 214-224
第一節 研究議題回顧
第二節 信仰、文化、禮儀的關係
參考書目 225-234
附 錄 235-273
中文書目
于省吾
1981《甲骨文字釋林》,臺北:大通書局。
文榮光
2002「宗教現象之心理學研究」,《附身關聯症與民俗信仰:臨床特徵與深度心理治療的發現》,國際學術研討會-應用心理學的方法探討宗教現象,臺北:真理大學。
王明珂
1982《慎終追遠:歷代喪禮》,臺北:聯經。
1982《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
王貴民
1993《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
王增永、李仲祥
2001《婚喪禮俗面面觀》,濟南:齊魯。
司徒焯正
1978《近代神學七大路線》,臺北:證道。
刑福增、梁家麟
1995《文化適應與中國基督徒1860 -1911年》(祭祖144-173頁),香港:
建道神學院。
1997《中國祭祖問題》,香港:建道神學院。
成和平
2001《生死科學》,臺北:台灣商務。
朱歧祥
1990《殷墟卜辭句法論稿》,臺灣學生書局。
朱芳圃
1972《甲骨學商史編》,香港:香港書店。
江文漢
1995《中國古代基督教及開封猶太人》,臺北:知識。
江林昌
2001《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
江慶林
1983《臺灣地區現行喪葬禮俗研究報告》,臺北: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何光滬
1997《文化基督徒:現象與論爭》,臺北: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何世明
1979《從基督教看中國孝道》,香港:文藝。
何聯奎
1978《中國禮俗研究》,臺北:中華。
余培林
1975《老子讀本》,臺北:三民。
吳浩坤、潘悠
1985《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人民。
吳俊德
1999《殷墟第三、四期甲骨斷代研究》,藝文印書館。
吳恩溥
1985.2《論洋教與祭祖》,臺北:聖文。
呂理政
1990《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香。
李曰剛
1981《三禮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
李亦園
1971《生命禮儀》,載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臺北:台灣商務。
李亦園
1982「台灣民間信仰發展的趨勢」,《民俗信仰與社會研討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
1987「和諧與均衡-民間信仰中的宇宙詮釋與心靈慰藉模型」,《現代人心靈的真空即補償學術研討會論文》, 臺北:中原大學。
李安宅
1931《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研究》,北平:商務 。
李智仁
1995《台灣的基督教會與祖先崇拜》,臺南:人光。
李學勤
1957「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三期。
卓新平
1998《當代西方新教神學》,上海:三聯書局。
昌 平
1994《中國避邪術》,新疆烏魯木齊:新疆大學。
林治平、史文森等
1977《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臺北:宇宙光。
林素英
1991《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臺北:文津。
林榮樹
1997《基督教與喪禮續談選擇孝服》,臺北:恩磐堂教牧心聲。
林衡立
1965「評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的論證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期。
金秉洙
2001《衝突與融合》,臺北:光啟。
姚漢秋
1999《台灣喪葬古今談》,臺北:臺原。
段玉裁
1974《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
卿希泰、詹石窗主編
1996《道教文化新典(上)》,臺北:中華道統。
唐君毅
1988《中國科學與宗教不發達之古代歷代的原因》原發表於1947年7月「文化先鋒」七卷一期,收入「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臺北:學生書局,頁107。
席汝楫
1984「變遷中的社會禮俗」,《載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復會。
1984「我國喪禮改進芻議」,《婚喪喜慶範例研討會論文集》,民政廳。
徐中舒
1988《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
徐松石
1981.9《聖經與中國孝道》,香港:浸信三版。
徐福全
1989《臺灣民間傳統孝服制度研究》,臺北:文史哲。
1995《臺灣民間祭祀禮儀》,新竹:社教館。
秦家懿、孔漢思合撰
1989《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臺北:聯經。
常玉芝
1987《商代周祭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之
1991《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
張珣.江燦騰
2001《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南天。
許詩莉、戴台馨
1995《祭天祭祖禮儀的設計與現代化取向》,臺北:輔仁大學。
郭沫若
1977-1983《甲骨文合集》,臺北:中華書局。
陳大同
1992《龐故主教德明紀念講座:祖先祭祀研討會》,臺北:台灣聖公會三一神學中心。
陳南州
1995《宣教與倫理》,臺南:信福。
陳清水
1998《基督教對當前台灣祖先崇拜之探討》,臺北:橄欖基金會。
陳璐兮
1989.12《祭祖問題》,臺北:海外基督使團。
陳夢家
1988《殷虛卜辭綜述》,臺北:中華書局。
1997《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臺南:世峰。
陳濟民
1987《新約倫理談叢》,臺北:校園。
梁燕城
1988《祭祖觀念》,臺北:宣道。
馮友蘭
1998《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文化。
黃伯和
1994《基督徒與祭祖》,臺北:雅歌。
黃紹倫
1991《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臺灣:商務。
楊克勤
1996《祭祖與迷思-修辭與跨文化詮釋的迷思》,香港:基文。
1998《祭祖與迷思》,香港:文藝。
楊炯山
1990《婚喪禮儀手冊》,新竹:社教館。
楊 森
1982《中國基督教史》,臺北:遠東。
楊國樞、葉啟政
1991《台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
葛慶元
1985《禮儀之爭:基督徒對中國文化的適應》,臺北:基督徒信道堂。
董芳苑
1978《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
1989「祖先崇拜商榷,頁173-200」,《宗教與文化》,臺南:人光。
1995《宗教與文化》,臺南:人光。
1995《宗教與習俗》,臺南:人光。
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
蔡相煇
1998《台灣的祭祀與宗教》,臺北:臺原。
廖加恩
1995《毫無反應:抵擋或遺忘?》,臺北:文化。
廖昆田
1999《敬祖研討會彙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蒲慕州
1993《墓葬與死生》,臺北:聯經。
劉仲宇
2003《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東大。
劉清虔
1999《神.人.生死》,臺南:人光。
潘志鵬
1998《中華禮儀(四)》,臺北:中華民國殯葬禮儀協會。
鄭志明
1984《台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1993《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臺北:谷風。
2001《台灣神明的由來》,臺北:中華大道叢書(三)。
2002《中國意識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
鄧辛集、蕭默治著;施安堂譯
1981《天主教會訓導文獻選集》,頁464;693;983,臺北:光啟。
簡啟聰
1995《祭祖儀文》,臺北:台灣聖公會崇拜部。
羅 光
1961《教廷與中國使節》,臺北:光啟。
巴 刻
1981《基督徒須知》,香港:宣道。
史密斯
1997《華人宗教》,臺北:傳神。
伍爾夫
2000《中國社會儀禮與宗教》,臺北:文化。
米爾恩
1992《認識基督教教義》,臺北:校園。
利查.尼布爾
1967《基督與文化》,臺南:東南亞神學院協會。
麥克萊根
1999《華人宗教思想》,臺北:文化。
渡邊秀方
1999《中國哲學史概論》,臺北:遠東文化。
聖經公會
2004《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內政部
1990《禮儀民俗法令彙編》,內政部。
1994《禮儀民俗論述專輯4 喪葬禮儀篇》,內政部。
台灣省政府
1984《婚喪喜慶範例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政府民政廳。
全球客家福音協會
1991《基督徒喪禮手冊》,新竹:天恩。
教會更新研究發展中心編
1985《基督徒與敬祖:敬祖研討會彙編》,臺北:永望。
1990《基督徒與敬祖:敬祖研討會彙編》,臺北:中國福音(三版)。
輔大神學研究小組編著
1995《天主教的祖先崇敬》,臺北:光啟。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歷史研究所
1999《甲骨文合集補編》,語文出版社。
碩博士論文
王祥齡
1990《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福全
1984《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煌儀
1985《周代宗廟祭禮之研究》,臺北:博士論文。
黃有志
1988《我國傳統喪葬禮俗與臺灣喪葬問題研究》,臺北:政大三研所博士論文。
王怡仁
2004《中國先民敬天宗教觀與先秦儒家敬天文化之探討-兼論當代社會天心之失落》,臺中:東海大學宗研所碩士論文。
白勝喜
1994《中國古代禮制空間的象徵意義》,臺北:臺大建築城鄉所碩士論文。
林榮泉
1987《泰雅人與漢人生命禮俗之研究》,臺北:碩士論文。
柳秀英
2004《先秦道家老莊生命思想研究》,高雄: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英譯本書目
Bronislaw K. Malinowski;朱岑樓譯
1984《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心理。
David Hedin;孟汶靜譯
1997《透視死亡》臺北:東大圖書。
Durkheim Emile,芮傳明、趙學元譯
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
華倫凱瑟Kaiser,W.C.Jr.;譚健明譯
1987《舊約倫理學探討》,臺北:華神。
Kazuo Yagi ;陳南州、莊雅堂編
1998「亞洲處境中的宣教」,《亞洲的基督:東方的黃種神學》,臺南:教會公報。
孔漢思、秦家懿;吳華譯
1989《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臺北:聯經。
宋泉盛;莊雅堂譯
1993《第三眼神學 修訂版》,嘉義:信福。
宋泉盛(C.S.Song);莊雅棠譯
1998《耶穌的上帝國》(Jesus and the Reign of God),嘉義﹕信福。
馬 偕;林耀南譯
1959《台灣遙寄》,台灣:文獻會。
鈴木清一郎;馮作民譯、高賢治編
1978《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 。
愛 德、賽爾原著;衣俊卿譯
1995《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臺北:桂冠。
道瑞秀良;劉欣如譯
1998《佛教與儒教》,臺北:大展。
饒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趙真頌譯
1956《饒身布士社會福音集》(The Social Gospel of Rauschenbusch),香港﹕基督教文藝。
中文期刊
丘恩處
1984.3「聖經的敬祖問題」,文藝雜誌季刊,頁5-6。
王國維
1991.9「殷卜辭中所見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卷九:世界書局。
方蕙玲
2001「喪葬儀式功能初探」,《東吳哲學學報》六卷:臺北。
何光滬;瞿旭彤譯
1999《1978-1999年的中國宗教研究及其與政治和社會環境的關聯》,見《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第四期,頁15-22。
何曉東
1987「人死後會變成鬼嗎?」,導向月刊,8月。
余光弘
1985「A.Van Gennep生命儀禮理論的重新評價」,《中研院民族研究所集刊》六十卷:臺北。
呂理政
1994「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九十卷:臺北。
1994「祭祀儀式與儀式戲劇研討會論文集」,《民俗曲藝》 九十期:臺北。
李亦園
1955「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十卷九期。
1962「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人超自然信仰的研究」,中研院民族所期刊十四期,1-46頁。
1990「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中央研究
院民族所專刊,第五十六期。
林美容
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
張 珣
1997「神.鬼和祖先」,《思與言》三十五卷:臺北。
張培揚
1981年9月18日,「教區友訊之家」,臺北:台灣聖公會崇拜部。
張春申
1993「基督徒與祭祖」,新使者第二十期。
張靜茹
1998《人世的延伸?-中國人的天堂The Same Old Life in the Afterlife?Chinese Concepts of Heaven》,光華畫報雜誌出刊,第二十三卷第七期。
陳志榮
1995「噶瑪蘭人的宗教變遷」,平埔研究論文集。
陳祥水
1973「公媽牌的祭祀」,《中研院民族所期刊》三十六期,頁141-160。
陳南州
1993「基督徒與祭祖」,新使者第二十期。
陳濟民
1986.8「基督徒與文化的根-敬祖與祭祖之間」,校園雙月刊,頁34。
黃伯和
1993「祭祖是拜偶像」,新使者第二十期。
楊知勇
1993「神鬼觀念的二重性與攤及喪禮祭儀的實質」,《民俗曲藝》八十二卷。
董芳苑
1976「基督徒的天父與中國人的祖先」,神學論集三十期。
1987「中元話鬼」,抉擇月刊8月。
1992「渡過死亡的「關口」-談台灣諸宗教的來世觀及其喪禮」,《台灣神學論刊》 十四卷。
道孫茂學
2003年11月5日,「教友生活周刊」,你問我答-關於敬禮「像」的問題。
瞿海源
1988「台灣地區民眾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態度」,中研院民族學所專刊二十。
簡啟聰
1992年9月,「龐故主教德明紀念講座-祖先祭祀研討會」,臺北:台灣聖公會三一神學中心。
羅興隆
2002「談基督徒與祭祖」,耕心周刊第二八六期。
台灣聖公會崇拜部
1995年1月20日,「敬祖禮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1995「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英文書目
Bong Rin Ro
1987《Christian Alternatives to Ancestor Practices》,Asia Theological Association.
Henry N. Smith
2001《Christian Alternatives to Ancestor Practices》,Chinese Ancestor Practices
and Christianity : Toward a Viable Contextualization of Christian Ethics in
Hong Kong Setting.
J.M.Ela
1977《The Ancestors and the Christian Faith:An African Question》,Concilium (E) 13,84-94。
Life Application Study Bible
1996《New Living Translation》,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Norman Perrin
1967《Rediscovering the Teaching of Jesus》London:SCM,頁54。
Stephen Sykes and John Booty
  1988《The study of Anglicanism》,SPCK。
參考網站
中國節慶與宗教
網址:http://www. Geocities.com/Athens/Acropolis/5374.。
天主教春節祭祖團拜
網址:http://www.catholic.org.tw/hualien/HT_News_200102_p3.htm
王國維;王萬得,《殷周制度論》,「殷周之際宗教思想的變革」前言。
網址:http://www. cish.mlc.edu.tw/wangwd/religen.htm。
嘉言錄 我為什麼提倡敬天祭祖
網址:http://www.catholic.org.tw/cathlife/2001/2405/1.htm
走出祭祖傳統的困境
網址:http://www.ccea.org.tw/leader/cr/shinmain.htm
林長贈 基督徒祭祖之道
網址:http://www.ccea.org.tw/leader/cr/shinmin2.htm
范秉添 基督徒如何祭祖?
網址:http://www.ccea.org.tw/leader/cr/shinmin7.htm
真耶穌教會論公媽
網址:http://goodnews.joy.org.tw/book5/book-5-7-2.htm
基督教與佛教比較之祖先與亡靈崇拜的研究
網址:http://home.kimo.com.tw/coverbkimo/cb13-3.html
李善修 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有什麼不同?
網址:http://www.horace.org/christianfaq/C05.htm
吳仲徹 從牧師觀點來談祭祖對基督徒的信仰挑戰
網址:http://www.ccpct.org.tw/share/arthaw/105063409424106f4e0d.html
陳珮如 你問我答-祭祖篇
網址:http://www.ccea.org.tw/leader/cr/shinmin9.htm
林明政 基督徒如何面對祭祖
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Academy/2038/web_treasury_ethics_paper2.html
彭懷貞 面對文化問題-一個社會學者的反省
網址:http://life.fhl.net/Culture/080101.htm
廖昆田 基督徒為什麼不祭祖?
網址:http://www.ccea.org.tw/leader/cr/shinmin3.htm
劉志信 基督徒的敬祖
網址:http://www.steering.org/181/st18124.htm
藍世光 十字架公媽牌
http://netcity5.web.hinet.net/userdata/ab4617/bew/page10091/page100911.htm
龔天民 中國教會與祖先崇拜
http://home.kimo.com.tw/coverbkimo/forefather/forefather0.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