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宮管理委員會,《三元宮建醮志》, 庶民文化工作室,1994。
不著撰人,《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台灣文獻》23:3,1972。
王世慶,台灣歷史學家,《樹林之民間信仰的發展》,1972。
王昱,《桃園-新竹臺地區構造活動與地形特徵》,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檔案,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史草案,台北市,捷幼,1991。
江慶林譯,《臺灣鐵路史》,台中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何瑞玲,《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吳育臻,《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之變遷》,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0。
吳憶雯,《寺廟與地方社會-以清代竹蓮寺為例》,臺灣源流期刊,2008。吳聲淼,《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李玄伯,〈社祭演變考略—台灣土地廟的調查研究〉,《大陸雜誌》23:3,1963。
李逢時,《全臺詩》,台北市,遠流,2004。
杜立偉,〈關西土地公田野初探〉,《新竹文獻雜誌》創刊號,1999。
杜立偉,〈關西地區土地公廟空間配置及其內涵〉,《台灣人文(師大)》5,2000.12。
岡田謙,〈台灣北部村落於祭祀團〉,民族學研究4 〔1〕,1938。
林占梅,〈鳳山崎歸途口號〉。《全臺詩》,臺北:遠流,2004。
林美容,〈土地公信仰的意義〉收錄《民俗采風史料探源—八十七年台灣文化節北區活動成果專輯》,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37,1,1987。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一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臺灣史論文精選,1996。
金真,﹤福德正神-伯公﹥《客家雜誌》18,台北市,客家雜誌,1991.6。徐正光,﹤客家建築初探>,《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市:正中書局,1991)。施士洁,《後蘇龕詩鈔》台北市,台灣銀行,1965。
施添福,《清代台灣的地理社會》,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
范明煥,《新竹地區客家人的三官大帝信仰》,中央大學,2001。
范明煥,《新豐湖口舊地名之研究》,客家委員會學術研究館,2004。
張二文 ,《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台南市:翰林出版社2004。
張二文,《土地之歌—美濃土地伯公的故事》台南市,翰林出版社2004。
張珣, 〈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打破祭祀圈: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臺北:南天書局,2003。
張勝彥等,《臺灣開發史》[與吳文星 、溫振華、 戴寶村合編],國立空中大學,1996。
梅慧玉,〈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龍華派普渡儀式枝研究:以埔里地母廟為例》,華藝數位,2008。
許秀霞,〈美濃土地伯公信仰初探〉,《台灣文獻》48:1(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陳正祥,臺灣地誌.中冊,地理區域頁804-805﹔下冊,台北,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1956。
陳板,﹤土地伯公的地域性與族群性﹥,《七十八年度台灣文化節活動成果總攬》,南投市: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4。
陳板,<日久他鄉是故鄉-台灣客家建築初探>,收於徐正光,《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台北市:正中書局,1991。
陳建汝,〈桃園台地湖口活動斷層及其構造河階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湖口鄉志編輯委員會,《湖口鄉志》,台北,漢皇文化,1996。
黃智偉,《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如果出版社,2011。
廖倫光,《塚‧冢土伯公之美學凝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0。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白虎通》,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91。
劉佳怡,〈台灣西北部海岸階地的地形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劉枝萬,<台灣的民間信仰>,《創大亞細亞研究八號》,日本創價大學,亞細亞研究所,1987。
劉敏耀,〈新竹六家地區伯公廟及其建築研究〉,《中原設計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台灣の宗教〉(台北市,翁大圖書),2005.5,毅振,〈福德正神—土地之神〉,《臺北文獻》76,1986。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台北台灣書房,2010。
鄭志明,《台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書局,2005。
羅烈師,《新竹大湖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