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部分
〈黑松企業的成長歷程與經營理念〉,(1994年9 月10 日於「全國經營者大會」產經座談:企業經營成功之秘訣)。
〈本公司的創業及其生長〉,(1960年5月19日對新進人員講習會之講稿)。
《經銷通訊》,第6期(1975年10月15日)。
《黑松人》,第3期(1976年3月15日)。
《黑松人》,第190期(1990年10月15日)。
《黑松簡訊》,第37期(1995年4月14日)。
《黑松簡訊》,第121期(2004年6月16日)。
《黑松簡訊》,第124期(2004年12月16日)。
二、專書與論文
(一)專書
中華徵信所,《產業風雲 TOP5000產業風雲 飲料業》(台北:中華徵信所,2019年)。
王振寰、溫肇東編,《百年企業、產業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高雄:巨流圖書公司,2011年) 。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非酒精飲料製造業景氣動態報告》(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2018年)。
周秩年、何宜霖,《2018年餐飲業發展趨勢》(台北:台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
林建山,《台灣企業原理:觀念、經驗與現實》(台北:璟球出版社,1991年)。
林智新,《品牌春秋》(台北:長河出版社,1993年)。
邱莉玲,《廣告陽謀——廣告創意大公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17年食品產業年鑑》(台北:經濟部技術處,2017年)。
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非酒精飲料業營運模式與供銷架構分析》(台北:經濟部商業司,2005年)。
張依依,《世紀老招牌》(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年)。
陳家豪,《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台北:政大出版社,2018年),頁289。
陳偉航,《行銷啟示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傅瑋瓊,《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17年)。
經濟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工業生產月報》(台北:經濟部統計處,1995年)。
鄭自隆,《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8年9月)。
(二)期刊論文
王作榮著,〈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收於許介鱗編,《「文明史上的臺灣」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日本综合研究中心,1997年),未註明頁次。
王素梅,〈2018年台灣飲料市場回顧與展望〉,《食品市場資訊》,第109卷第6期(2019年7月),頁1-6。
別蓮蒂、鄭秀倫,〈影響企業品牌傘策略背書效果的因素〉,《中山管理評論》,第12卷第2期(2004年6月),頁269-305。
林滿紅,〈台灣商業經營的中國傳承與蛻變一以近四十年台灣相關研究為基礎之省察〉,收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頁3-44。
曾品滄,〈美國的滋味:冷戰前期臺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1950-1967)〉,《臺灣史研究》,第26卷2期(2019年6月),頁113-150。
程韻靜、陳映蓉、許素菁、方麗雯,〈分析市售含糖飲料的含糖量及對健康的影響〉,《秀傳醫學雜誌》,第15卷第3期(2016年12月),頁92-98。
鄭自隆,〈台灣電視四十年:經營、管理與表現〉,收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編),《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2002年),頁109-164。
謝國興,〈企業發展與臺灣經驗:一個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頁333-351。
謝國興,〈戰後初期台灣中小企業的殖民地傳承〉,收於中央研究院編,《邊區歷史與主體性形塑: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頁45-85。
瞿宛文,〈臺灣戰後工業化是殖民時期的延續嗎?兼論戰後第一代企業家的起源〉,《臺灣史研究》,第17卷2期(2010年6月),頁39-84。
(三)學位論文
吳佳音,〈機能茶消費者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AMBA)碩士論文,2019年。吳俐瑤,〈品牌長期管理與廣告表現之關聯性:「黑松沙士」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吳懿真,〈台灣知名品牌到大陸市場行銷經驗之分析─以黑松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施泰嶽,〈台灣不含酒精飲料產業通路結構改變前後品牌經營策略之探討〉,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范碧珍,〈消費性商品之領導品牌經營研究—以台灣地區舒潔和黑松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張振瑤,〈不含酒精飲料產業轉型策略之探討〉,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陳怡蒨,〈平面廣告內容與表現之內容分析—以黑松企業為例(1961-1990)〉,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陳思賢,〈探討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關聯性-以納姆內彈珠汽水觀光工廠為例〉,遠東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陳喻掄,〈1962年臺灣副霍亂大流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曾慶鈞,〈兩岸茶飲料市場行銷競爭策略分析-以統一企業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2013年。游映嫻,〈黑松企業文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黃伊華,〈傳統產業顧客評價關聯模式研究—以台灣黑松碳酸飲品為例〉,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賈曙隆,〈機能茶電視廣告之文本分析〉,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劉文浩,〈茶類飲料消費者行為與市場區隔化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顏玉芬,〈供應商價格策略制定因素對經銷商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飲料業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三、報章雜誌
〈清凉飲料增加〉,《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28日),第2版。
〈汽水飲料市場有大變化一改舊觀有好戲可看兩家美商投入帶動國內易主經營〉,《經濟日報》(1985年5月16日),第10版。
天下文化編輯部,〈黑松經營百年之道〉,《今周刊》,第1077期(2017年8月8日),頁35-37。
天下雜誌編輯部,〈長青的黑松〉,《天下雜誌》,第93期(1989年2月),頁1-3。
方素惠,〈百年老店再創春天〉,《天下雜誌》,第93期(1989年2月),頁12-18。
王家英,〈黑松代表蒼勁卓絕〉,《經濟日報》(1989年8月21日),第27 版。
王聰,〈臺灣飲料巨頭搶灘南京〉,《金陵晚報》(2004年4月20日),第2版。
守寍寍,〈黑松告仿冒廠商勝訴〉,《中國時報》(1999年11月29日),第7版。
守寍寍,〈黑松要變新把戲得先忘掉老字號〉,《商業週刊》,第908期(2005年4月18日),頁120。
自由日報編輯部,〈塑化劑風暴 問題產品紛下架〉,《自由時報》(2011年5月26日),第2版。
吳琬瑜,〈開喜的烏龍傳奇〉,《天下雜誌》,第149期(1993年10月),頁172-174。
吳韻儀,〈黑松,可樂打不倒的台灣味 張道宏 VS. 許慶珍〉,《天下雜誌》,第427期(2019年7月29日),頁138。
林浚南,〈黑松賣1角錢汽水到建立王國〉,《聯合晚報》(1995年10月3日),第4版。
林隆儀,〈現代化中仍保有傳統特色的我國飲料產業〉,《中華飲食基金會會訊》,第14卷第2期(2008年5月),頁24-25。
林潔玲,〈專訪/黑松副總張建章:將砸10億升級易開罐產線〉,《ettoday東森新聞》(2015年5月19日),第4版。
范碧珍,〈張道炷:踏實的黑松行銷不落人後〉,《突破雜誌》,第201期(2002年4月),頁62-65。
范碧珍,〈體驗式消費時代來臨〉,《突破雜誌》,第187期(2001年2月),頁27-29。
孫懷萱,〈飲料業長青樹——黑松公司〉,《成功雜誌》,第9期(1995年7月),頁37-39。
張娜娟、王李中彥,〈回顧歷史公報 有趣法令反應當時現況〉,TVBS新聞(2005年1月7日)。
張海琳,〈可口可樂無奈何黑松是股東也是對手〉,《經濟日報》(1991年6月26日),第11版。
梁欣如,〈珍藏台灣系列8:飲料 嚐盡酸甜苦辣的滋味〉,《民眾日報》(2000年8月21日),第8版。
陳俐齡,〈百大企業名稱與標誌的故事〉,《統領雜誌》,第174期(2000年1月),頁76-79。
陳彥淳,〈走過80 年黑松要做跨國食品集團〉,《工商時報》(2005年4月10日),第4版。
陳翊中、邱太煊,〈八十年黑松漸凋零老幹等新枝〉,《今周刊》,第434期(2005年4月18日),頁94。
陳當勝,〈今夏飲料市場將多彩多姿「中西名角」、「新舊口味」精銳盡出頗有「看頭」〉,《經濟日報》(1985年5月27日),第10版。
壹週刊編輯部,〈世家望族,老幹待新芽,黑松張家〉,《壹週刊》,第773期(2016年3月17日),頁116-118。
游筱燕,〈黑松企業邁入百年,如何維持一流行銷動能?〉,《財訊雙週刊》,第588期(2019年8月22日),頁145。
楊雅民,〈台灣人的共同回憶 汽水的代名詞〉,《自由時報》,(2006年8月20日)第3版。
楊雅民,〈黑松斥資22億元打造全台首座綠色環保飲料廠房〉,《自由時報》(2015 年4月13日),第4版。
詹孟芬,〈黑松汽水黑松沙士兩棵聳立參天的長青樹〉,《統領雜誌》,第146期(1997年9月),頁50-53。
鄧寧,〈飲料大廠也要拚食安 黑松實驗室還有段長路〉,《今周刊》,第957期(2015年4月23日),頁74-75。
四、網路資料
挖副作用,《黑松LGG優酪乳(原味) 保健功效-挖副作用》(台北:Zi 字媒體,2019年6月),資料來源:https://zi.media/@waeffectcom/post/GBfAcr。
張婉瑤,《飲料業新商機 環保、健康、無添加》(中華徵信所,2016年04月19日),資料來源:http://www.credit.com.tw/creditonline/Epaper/IndustrialSubjectContent.aspx?sn=152&unit=356。
楊雅民,〈黑松拚新南向 碳酸飲料領軍前進東南亞〉《自由時報》(2018年03月08日),第4版,資料來源:http://ec.ltn.com.tw/article/paper/1182369日。
韓婷婷,《夏季飲品大戰蓄勢待發 包裝飲料再戰手搖飲》(台北:中央社,2018年04月),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80404004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