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序)
(一)《易》學類
〔魏〕王弼、〔晉〕韓康伯註,樓宇烈校釋:《周易註》,《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魏〕王弼:《周易略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宋〕程頤、朱熹:《易程傳、易本義》,臺北:河洛圖書有限公司,1974年。
〔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7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宋〕方聞一:《大易粹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俞琰:《周易集說》,《通志堂經解》第3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宋〕俞琰:《讀易舉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董真卿:《周易會通》,《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41-4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明〕胡廣:《周易大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43-48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79-8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二)其他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漢〕鄭玄,〔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朱熹:《晦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祥主編:《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二、今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 專書
王新春:《易學與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李尚信:《周易集解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呂紹綱:《周易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出版社,1988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鈎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評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學詮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59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註釋與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楊自平:《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楊自平:《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家之類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鄭吉雄:《周易玄義詮解》,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2年。
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詩社,2004年。
劉大鈞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潘雨亭:《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二) 學位論文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鍾依穎:《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三)期刊論文
朱漢民:〈論程頤易學對王弼之學的繼承〉,《齊魯學刊》,2010年第1期(總第214期),頁18-21。
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工夫理論〉,《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頁109-136。
姜海軍:〈程頤易學解釋學探研〉,《洛陽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07年,頁50-55。
高齡芬:〈王弼《周易注》之主爻論述〉,《北台國文學報》第2期,2005年,頁47-59。
高齡芬:〈論王弼《周易注》〉,《鵝湖學誌》第38期,2007年,頁2-45。
孫勁松:〈以《易》明“道”的易學史觀—郭雍《易》學史觀研究〉,《周易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71期),頁63-71。
孫勁松:〈兼山學派考〉,《周易研究》,2005年第5期(總第149期),頁130-134。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述評—《易》言三才之道〉,《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0卷第1期,2007年,頁30-35。
孫勁松:〈略論朱熹和郭雍的蓍法之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0年,頁19-25。
陳鼓應:〈王弼道家易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8期,2003年,頁1-23。
曾春海:〈伊川《易傳》的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6期,1993年,頁547-557。
曾春海:〈比較王弼與程頤的《易》注及本體論〉,《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21期,1998年,頁994-1007。
曾春海:〈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0期,2003年,頁115-134。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頁210-218。
黃忠天:〈《二程集》易說初探〉,《周易研究》,2006年第5期(總第79期),頁65-71。
黃忠天:〈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周易研究》第85期,2007年,頁39-52。
黃忠天:〈世變與易學—清初史事易學述要〉,《經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8年,頁125-143。
馮鵬:〈《易》以人道為主,擬議以成其用—郭雍的易道觀及其用《易》方法研究〉,《哲學論叢理論月刊》,2014年第8期,頁48-51。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燕京學報》第六期,1929年,頁967-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