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史料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開明書店,1956年。
(漢)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宋)宋祁、歐陽脩,《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司馬光等纂,胡三省注,《資治通鑑》,上海:中華書局,1956年6月。
(宋)羅願,淳熙《新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元)汪克寬,《新安文獻志》,合肥 : 黃山書社,2004。
(明)何東序、汪尚寧纂修,嘉靖《徽州府志》,嘉靖四十一年刊本。
(明)呂坤,《實政錄 》,九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7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明)彭澤,汪舜民纂修,弘治《徽州府志》,十二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80冊,臺南:莊嚴文化,2003年。
(明)顧秉謙等修,《明神宗實錄》,五百九十六卷,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輯校《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年。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代官修,《學政全書》,臺北:廣文,1974年。
(清)丁廷楗修,(清)趙吉士纂,康熙《徽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允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一百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6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文孚纂修,《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臺北:文海,1969年。
(清)方崇鼎,何應松等纂,嘉慶《休寧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王先謙撰,雍正《東華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安定等纂,《重修兩淮鹽法志》,一百六十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8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茂蔭撰,《王侍郎奏議》,十三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逢源、李寶泰同輯,嘉慶《江都縣續志》,臺北:文成出版社,1983年。
(清)王讓等纂修,道光《祁門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世宗憲皇帝編,《聖諭廣訓》,收入《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185冊,臺北:世界,1986年。
(清)冉棠修;(清)沈瀾纂,光緒《泰和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清)江登雲,《橙陽散志》,上海:新華書店,1992年。
(清)吳翟編纂,《茗洲吳氏家典》,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清)李士楨撰,《撫粵政略》,臺北:文海,1988年。
(清)李元度撰,《國朝先正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1985年。
(清)吳吉祜纂,《豐南志》,南京:江蘇古籍書版社,1992年。
(清)吳甸華修;(清)吳子等續修,嘉慶《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清)吳翟編纂,《茗洲吳氏家典》,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微捲。
(清)余華瑞纂,《岩鎮志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汪正元,吳鶚等纂修,光緒《婺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汪光伯纂,《淮安河下志》,上海,上海書店,1992。
(清)何治基等修,《安徽通志》(光緒),臺北﹕京華書局,1967年。
(清)英傑修、晏端書等纂,同治《續纂揚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周溶修;(清)汪韻珊纂,同治《祁門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施璜編,《紫陽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清)施璜,《還古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清)俞雲耕等修,乾隆《婺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唐治編,《東山書院志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清)陳錫等修;(清)趙繼序等纂,乾隆《績溪縣志》,臺北:成文,1985年。
(清)特登額等纂,道光《欽定禮部則例》,香港:蝠池書院,2004年。
(清)陶澍撰,《陶文毅公全集》,三十卷,收入《故宮珍本叢刊》集部593冊,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年。
(清)素爾納等纂修,《學政全書》,臺北:廣文,1974年。
(清)崑岡等奉敕著,《清會典事例》,卷三百八十四,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
8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馬步蟾修,夏鑾纂,道光《徽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中華書局,1974年。
(清)張佩芳修、(清)劉大櫆纂,乾隆《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張茂炯,《清鹽法志》,出版地不詳:鹽務署,1921年。
(清)勞逢源、沈伯棠等纂修,道光《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清)清愷等修;(清)席存泰等纂,嘉慶《績溪縣志》,臺北:成文,1985年。
(清)孫嘉淦,《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碌》(第四冊),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清)曹文埴,光緒《婺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2003年。
(清)曹嗣軒,《新安休寧名族志》,收入禹成華主編,《徽州名族志》,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
(清)乾見龍等纂修,康熙《泰興縣志》,四卷,收入《江蘇府州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彭家桂等纂修,光緒《婺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黃應昀,朱元理等纂修,道光《婺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程文翰編,祁門《善和鄉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程士培編纂,《新安程氏統宗補正圖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微捲。
(清)程尚寬,《新安名族志》,收入禹成華主編,《徽州名族志》,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
(清)程嘉謨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一八○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六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清)盛康,《皇朝經世文編續編》,臺北:文海,1972年。
(清)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1972年。
(清)嵇璜等奉敕撰,《清朝通典》,臺北:興新,1959年。
(清)嵇璜等奉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興新出版社,1958年。
(清)董桂敷,《紫陽書院志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靳治荊、吳苑等纂修,康熙《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廖騰煃修;汪晉徵等纂,康熙《休寧縣志》,臺北:成文書版社,1970年。
(清)蔣燦等纂修,康熙《婺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1965年。
(清)謝永泰等修;(清)程鴻詔等纂,《黟縣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年。
(清)謝開寵,康熙《兩淮鹽法志》,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
(清)顎爾泰、(清)張廷玉同奉敕編,《雍正硃批諭旨》,臺北:文海,1965年。
(清)顧實圻識誤,韓非著,《韓非子》,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不著撰人,《重修古歙東門許氏宗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微捲。
不著撰者,《元典章》,六十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王鶴鳴等主編 ,《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石國柱等修,許承堯纂,《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余攀榮編纂,《環山余氏宗譜》,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
柯劭忞撰,《新元史》(影印北宋景祐監本),收入二十五史編刊館編,《二十五史》,臺北:中央研究院,1967年。
許堯承纂,《西干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章道原,《績溪西關章氏族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年微捲。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劉文炳,《徐溝縣志》,太原:山商人民出版社,1992年。
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
文集筆記
(宋)方勺撰,《青溪寇軌》,一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王應麟,《玉海》,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宋)朱熹撰,(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宋)朱熹著,《四書集注》,收入《摛藻堂景印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明刊本),一百卷,《四部叢刊》初編,集部2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汪藻,《浮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胡宏撰,《五峰集》,十卷,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2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外集》,二十五卷,收入《四部叢刊》正編45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元)趙汸,《東山存稿》,七卷,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二輯3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元)鄭玉撰,《師山遺文》,八卷,收入(清)紀昀等總纂《四庫全書珍本》四集,集部1151-11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八十卷,收入《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圖書,1976年。
(明)王士性著、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收入《四部叢刊》正編75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明)王象晉撰,《二如亭群芳譜》,海口:海南,2001年。
(明)方回,《桐江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印,1970年3月。
(明)方承訓撰,《復初集》,三十六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8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朱升撰,《朱楓林集》,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一百二十卷,《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明)汪道昆,《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六十六卷,收入《四庫全書珍本》第八集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明)唐桂芳《白雲集》,七卷,收入(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珍本》四集,集
(明)程敏政撰,《篁墩文集》,九十三卷,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三集,集部1179-123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陳全之,《蓬窗日錄》,海口:南海出版社,2001年。
(明)陳去病,《五石脂》,上海:江蘇古籍書版社,1985年。
(明)顧炎武,《亭林文集》,臺北:華文,1970年。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337冊,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5年。
(明)陶安撰,《陶學士集》,二十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25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部1161-116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丁申撰,《武林藏書錄》,五卷,收入楊家駱主編,《藏書記事詩等五種》,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清)王士禎,《香祖筆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清)王懋竑纂訂,《朱子年譜》,收入楊家駱主編,《增補中國思想名著》第1冊,臺北:世界書局,1966年。
(清)皮錫瑞撰,《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5年。
(清)李斗撰,《揚州畫舫錄》,臺北:世界,1963年。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二十四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吳省欽,《白華前稿》,六十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吳偉業,《梅村家藏稿》,上海:商務印書館,1991年。
(清)吳熾昌,《客窗閑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
(清)汪由敦撰,《松泉集.文集》,二十六卷,收入《四庫全書珍本》第十一集1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清)汪梧鳳,《松溪文集》,收入《四庫未收書集刊》第拾輯,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汪婉撰,《堯峰文鈔》,五十卷,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3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汪喜孫,《從政錄》,上海:中國書店,1925年。
(清)昭槤,《嘯亭雜錄》,臺北:新興,1979年。
(清)俞正�活A《癸巳存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馬曰琯著,《沙河逸老小稿》,臺北:藝文,1965年。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凌應秋輯,《沙溪集略》,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夏炘,《景紫堂文集》,十四卷,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934冊,永和:文海出版社,1973年。
(清)陶澍撰,《陶文毅公全集》,六十四卷,《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02-15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清)陳夔龍撰,《夢蕉亭雜記》,二卷,收入榮孟源、章伯鋒主編,《近代稗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清)張潮,楊復吉,沈楙惠編纂,《昭代叢書》,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張履祥著,《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清)盛昱撰,《意園文略》,二卷,《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惲敬,《大雲山房文稿》初集,二卷,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395冊,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清)程廷祚,《青溪集》,收入《安徽古籍叢書》,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清)程瑤田,《通藝錄》,收入《安徽叢書》,臺北:藝文,1971年。
(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清)黃鈞宰,《金壺浪墨》,臺北:文海,1969年。
(清)鄭虎文《吞松閣集》,收入《四庫未收書集刊》第拾輯,1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臺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
(清)趙吉士,《萬青閣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2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清)廖騰煃撰,《海陽紀略》,二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劉大鵬,《退想齋日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劉汝驥,《陶甓公牘》,十二卷,收入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官箴書集成》,合肥市:黃山書社,1997年12月。
(清)澎紹升撰,《二林居集》,二十四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薛壽撰,《學詁齋文集》,二卷,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清)錢泳撰,《履園叢話》,二十四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3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戴震撰,《戴東原集》,長沙:商務出版社,1939年。
(清)戴震撰,《戴震全集》第五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
(清)顏元,《習齋記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三十二卷,《四部叢刊續編》史部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許堯承撰,《歙事閑譚》,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專書
(清)閰湘蕙編輯,《國朝鼎甲徵信錄》,臺北:明文,1985年。
丁鋼、劉琪著,《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丁鋼,《近世中國經濟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書版社,1996年。
王日根,《明清民間社會的秩序》,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王振忠,《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年。
王鴻鵬編,《中國歷代文狀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王鶴鳴等主編;上海圖書館編,《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
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美)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
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發行,初版 2004年。朱萬曙主編,《徽學》第三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江堤著,《山間庭院-中國第一書院.嶽麓書院》,臺北市:未來書城,2004年。
寺田隆信,張正明、道豐、孫耀、閻守誠等譯,《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兵,《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收入《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二十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李弘琪著,《宋代教育散論》,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李明輝,陳瑋芬主編,《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地域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李國鈞、王炳照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編,《徽學》2000年之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琳琦,《徽州教育》,收入《徽州文化全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宋元強,《清朝的狀元》,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周紹泉、趙光亞,《竇山公家議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5年。
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郁洪波編著,《中國書院章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郁洪波編著,《中國書院學規》,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武立新主編,《譜牒學研究》四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
徐泓,《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2年。徐揚杰著,《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學恂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學恂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高壽仙著,《徽州文化》,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葉顯恩著,《徽州與粵海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脈賢主編,《徽學研究論文集》,黃山:徽州社會科學編輯部,1994年。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年。
張海鵬等著,《徽州商幫 : 翰墨儒商,信義為先》,收入《中國十大商幫》,香港:中華,1985年。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趙華富編,《首屆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文集》,安徽:黃山書社,1996年。
趙華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楊布生、鵬定國編著,《中國書院與傳統文化》,湖南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收入劉如仲、李澤奉主編,《中國文化史叢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鄭振鐸著,《西諦書話》,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1975年。
劉淼輯譯,《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8年。
期刊論文
于海根,〈試析明清徽州鹽商文化人格〉,《中國社的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3期,頁20-30。
于海根、陳健梅,〈試析明清時期徽州鹽商獨特的文化人格現象〉,《鹽業史研究》,1994年第2期,頁51-60。
方利山,〈徽商家庭淺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1999年1月,頁24-27。
卞利,〈論明清時期徽商的法制觀念〉,《安徽大學學報》,第23卷第4期,1999年7月,頁70-76。
卞利,〈明清時期徽州的鄉約簡論〉,《安徽大學學報》,第26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34-40。
王日根,〈論清代義田的發展與成熟〉,《清史研究》,1992年2期,頁8-14。
王日根,〈宋以來義田發展述略〉,《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4期,頁150-159。
王世華,〈徽商與長江文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1 期,2003年1月,頁11-21。
王廷元,〈論明清時期徽州的牙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2期,頁54-60。
王廷元,〈論徽州商人的義利觀〉,《安徽師大學報》,第26卷第4期,頁445-462。
王廷元,〈論徽州商幫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頁39-46。
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兩淮鹽商的盛衰〉,《中國史研究》,1981年2期,頁66-84。
王振忠,〈明清揚州鹽商社區文化及其影響〉,《中國史研究》,1992年2期,頁104-115。
王振忠,〈清代兩淮首總制度研究〉,《歷史檔案》,1993年4 期。頁101-104。
王振忠,〈明清時期徽商社會形象的文化透視〉,《復旦學報》,1993年6期,頁80-96。
王振忠,〈歙縣明清徽州鹽商故里尋訪記〉,《鹽業史研究》,1994年2 期,頁34-43。
王振忠,〈兩淮鹽業與明清揚州城市文化〉,《鹽業史研究》,1995年3期,頁19-26。
王振忠,〈一部徽州族譜的社會文化解讀〉,《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3期,頁216-223。
方光祿,〈略論新安豪強的興起〉,《江淮論壇》,1996年2 期,頁88-92。
左步青,〈清代鹽商的盛衰述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1 期,頁49-58。
朴元熇,〈明清時代徽州商人與宗族組織〉,《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1999年8月),頁286-291。
李兵,〈章程:清代書院科舉化的重要保證〉,《雲夢學刊》,第26卷第4期,2005年7月,頁49-52。
李兵,〈19世紀前期漢學書院與科舉關係論略〉,《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7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44-47。
李克毅,〈清代鹽商與帑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19-24。
李克毅,〈清代的鹽官與鹽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4期,頁41-50。
李則綱,〈徽商述略〉,《江淮論譠》,1982年4期,頁14-18。
李琳琦,〈清代徽州書院的教學和經營管理特色〉,《清史研究》,1993年3 期,頁70-73。
李琳琦,〈明清徽商與儒學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3 期,頁80-88。
李琳琦,〈明清徽州進士數量、分布特點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5期,頁32-36。
李琳琦,〈從譜牒和商業書看明清徽州的商業教育〉,《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頁44-50。
李琳琦,〈明清徽州的蒙養教育述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2000年8月,頁346-350。
李琳琦,〈明清徽州書院的官學化與科舉化〉,《歷史研究》,2001年6 期,頁173-176。
李琳琦,〈明清徽州宗族和徽州教育的發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5期,2003年9月,頁504-509。
李琳琦,〈明清徽州商業社會中的教育特色〉,《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3年3月,頁82-89。
李琳琦,〈徽商與徽州的學術思想〉,《歷史檔案》,2005年2 期,頁54-58。
汪士信,〈乾隆時期徽商在兩淮鹽業經營中應得、實得利潤與流向試析〉,《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年3期,頁95-111。
汪崇篔,〈明清淮鹽經營中的引窩、稅費和利潤〉,《安徽史學》,2003年4期,頁17-22。
汪崇篔,〈徽州典當資本的增值:以程虛宇家族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3期,頁41-47。
汪崇篔,〈清代徽州鹽商的文化貢獻之二:著述〉,《鹽業史研究》,2005年1期,頁34-39。
汪慶元,〈汪氏典業鬮書研究〉,《安徽史學》,2003年5期,頁90-98。
宋良曦,〈清代中國鹽商的社會地位〉,《鹽業史研究》,1998年4期,頁24-33。
何炳隸、巫仁恕譯,〈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2期,頁59-76。
吳建華,〈科舉制度下進士的社的功能〉,《蘇州大學學報》,1995年1期,頁90-103。
吳建華,〈明清蘇州、徽州進士數量和分布的比較〉,《江海學刊》,2004年3期,頁155-162。
沈登苗,〈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係〉,《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頁59-66。
邱淑如、嚴漢偉、陳亞寧,〈區域研究與全球網路虛擬圖書館-以帝國時期的中國徽州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2001年1期,2001年6月,頁1-23。周紹泉,〈徽州文書與徽學〉,《歷史研究》,2000年1期,頁51-60。
周曉光,〈新安理學與徽州宗族社會〉,《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1期,2001年2月,頁26-31。
周曉光,〈論新安理學家程大昌〉,《安徽師大學報》,第22卷第3期,頁300-306。
周曉光,〈徽州學術文化理念的歷史變遷〉,《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05年5月,頁260-267。
武迎新,〈中國宗法制度對徽商的影響〉,《皖西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4年6月,頁43-46。
金太新、魏金玉,〈論清代徽州地區的畝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3期,頁45-50。
金其楨,〈論牌坊的源流及社會功能〉,《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1期,頁71-75。
宗�隉A〈清代徽商家庭教育個案研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5期,2003年9月,頁510-513。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7年2期,頁171-178。
俞傳芳、梁仁志,〈明清晉商與徽商對儒學科舉不同態度的原因淺析〉,《黃山學院學報》,第七卷第二期,2005年4月,頁31-33。
洪璞,〈明清徽商與科技的發展〉,《安徽師大學報》,1990年第4期,頁409-416。
唐力行,〈論徽商與封建宗族勢力〉,《歷史研究》,1986年2期,頁43-51。
唐力行,〈論徽商的形及其價值觀的變革〉,《江淮論壇》,1991年2期,頁65-73。
唐力行,〈略徽州宗族社會的變遷與徽商的勃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2 期,頁28-36。
唐力行,〈徽州學研究的對象、價值、內容與方法〉,《史林》,1999年3期,頁30-36。
唐力行,〈徽州商人的紳士風度〉,《史學月刊》,2003年11期,頁38-43。
唐力行,〈論題:區域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5期,頁30-40。
孫成崗,〈論明清徽州的書院〉,《史學集刊》,2001年2 期,2001年4 月,頁32-36。
孫燕京,〈牌坊與徽州文化〉,《安徽史學》,2005年1 期,頁88-95。
徐泓,〈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77年4期,頁299-311。徐泓,〈清代鹽務史料〉,《近代中國》,139期,2000年,頁36-51。徐泓,〈清代兩淮鹽商成本與利潤之估算〉,2000年,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8-2411-H-260-001。
徐茂明,〈士紳的堅守與權變:清代蘇州潘氏家族的家風與心態研究〉,《史學月刊》,2003年10期,頁79-86。
徐學林,〈試論徽州地區的古代刻書業〉,《文獻》,1995年4 期,頁187-231。
莊華峰,〈程瑤田的漢學成就與治學精神〉,《清史研究》,2000年2期,頁48-54。
郭振香,〈徽商的誠信觀〉,《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頁88-90。
陳柯雲,〈略論明清徽州的鄉約〉,《中國史研究》,1990年4期,頁66-85。
陳柯雲,〈明清徽州宗族對鄉村統治的加強〉,《中國史研究》,1995年3期,頁47-55。
陳柯雲,〈明清徽州族產的發展〉,《安徽大學學報》,1996年2期,頁55-61。
陸濤賢,〈論徽商的家庭教育〉,《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01-105。
陸濤賢,〈徽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44-647。
陶德成,〈中國古代的茶商和茶葉商幫〉,《農業考古》,1999年4期,頁248-257。
柴國珍,〈明清山商商業教育摭論〉,《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3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130-134。。
秦宗財,〈明清徽商的休閒生活〉,《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48-652。
常建華,〈中國社會史研究十年〉,《歷史研究》,1997年1期,頁164-178。
許敏,〈試論清代前期鋪商戶籍問題〉,《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3期,頁140-154。
梁仁志、俞傳芳,〈明清僑寓子弟的�禸|科舉問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73-76。
梁庚堯,〈宋代的義學〉,《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24期,1999年12月,頁177-224。曹天生,〈徽州.徽州沿革.徽學〉,《阜陽師院學報》,1994年4 期,頁64-69。
曹度,〈曹文埴曹振鏞父子的政治文化形態略論〉,《安徽史學》,2003年6期,頁41-43。
張健、汪慧蘭,〈清代徽籍藏書家鮑廷博〉,《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2 期,2001年5月,頁251-253。
張海鵬,〈論徽商經營文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1999年8月,頁271-280。
葛慶華,〈徽州文會初探〉,《江淮論壇》,1997年4期,頁78-84。
黃俶成,〈論兩淮鹽業經濟對清代學術文化的影響〉,《江海學刊》,2001年3期,119-125頁。
黃俶成,〈十八世紀兩淮鹽業與揚州學人〉,《鹽業史研究》,2001年1期,頁14-19。
葉顯恩,〈試論徽州商人資本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史研究》,1980年3期,頁104-118。
葉顯恩,〈徽商的衰落及其歷史作作〉,《江淮論譠》,1982年3期,頁57-63。
葉顯恩,〈儒家傳統文化與徽州商人〉,《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頁435-448。
趙世瑜,〈社會史: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對話〉,《社會學研究》,1998年5期,頁1-11。
趙克生,〈明清時期的徽州教育〉,《歷史�刉ヶ暋D》,1996年3期,頁12-15。
趙華富,〈論徽州宗族祠堂〉,《安徽大學學報》,1996年2 期,頁48-54。
趙華富,〈論當代徽學〉,《安徽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4年9月,頁105-112。
鄭力民,〈徽商與開中制〉,《江淮論壇》,1982年2期,頁10-14。
鄭力民,〈安徽宗族歷史與徽州宗族社會〉,《學術界》,1999年4期,頁29-37。
翟屯建,〈明清時期徽州刻書簡述〉,《文獻》,1988年4 期,頁242-251。
劉文智,〈清代前期的揚州徽商〉,《江淮論壇》,1982年5期,頁42-48。
劉和惠,〈徽商始於何時〉,《江淮論壇》,1982年2 期,頁26-29。
劉尚�琚A〈安徽私家藏書述略〉,《安徽史學》,1987年1期,頁14-17。
劉祥光,〈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7、28期合刊,1997年12月,頁5-45。劉淼,〈從徽州明清建築看徽商利潤的轉移〉,《江淮論壇》,1982年6期,頁21-29。
劉淼,〈徽商鮑志道及其家世考述〉,《江淮論壇》,1983年3期,頁58-66。
劉海峰,〈論書院與科舉的關係〉,《廈門大學學報》,1995年3期,頁104-109。
劉海峰,〈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1期,頁153-167。
錢蓉,〈清朝學田來源試析〉,《清史研究》,1998年4期,頁64-72。
錢蓉,〈清朝學田的經營理〉,《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3年4月,頁10-15。
薛正宗,〈明代鹽商的歷史演變〉,《中國史研究》,1980年2 期,頁27-37。
薛貞芳,〈徽州譜牒述略〉,《安徽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0年3期,頁104-108。
謝長法,〈鄉約及其社會教化〉,《史學集刊》,1996年第3期,頁53-58。
羅炳綿,〈近代中國典當業社會義意及其類別與稅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頁125-157。魏光奇,〈清代州縣治理結構述要〉,《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增刊,頁24-28。
鐘坤杰,〈試論中國古代教育機制的沿革及變遷〉,《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頁30-35。
鐘春翔,〈簡析清代江南的家族教育〉,《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1期,頁49-52。
朱昌榮,〈徽派樸學述論〉,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泓,〈明代的鹽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
許文繼,〈試析明清徽商家庭結構及其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貳、外文部分
Ho, Ping-ti ,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9-1911(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p.83.
藤 井宏,〈新安商人ソ研究〉,《東洋學報》,36卷1期,1953年6月;36卷2期,1953年9月;36卷3期,1953年12月;36卷4期,1954年3月,中譯本收錄於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13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