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緣起 住宅分佈常即代表夜間人口分佈,是都市計劃中實質規劃的基礎。本研究嘗 試揉合各種有關住宅分佈的理論,建立「綜合性的住宅分佈架構,並且演繹為規 劃與決策的模型。其目的在於研究影響住宅分佈的因素,建立住宅分佈模型,並 用以模擬公共政策對住宅分佈的影響、。 二、住宅區位的理論與模型 1一般研究住宅區位的方向有:經濟、空間交互作用、行為模型、生態環境 四種理論與模型。 2綜合性的住宅模型,在學理上須統合各部門理論,在架構上須包含環境結 構、住戶結構、住宅市場結構。並以政策及市場模擬測試各變數的波動效果。 3住戶結構是居住的主體,是住宅的需求面,環境結構是居住的客體,是住 宅的供給面。住宅市場結構是住戶及環境結構問的媒介,是居住的媒體。住宅分 佈是住戶結構與環境結構兩者之效益函數及預算限制的配比情形。也就是「人」 與「環境」彼此的對應經由住宅市場的調節後的分佈狀況。 4「環境」即空間特性,內涵因子包括A住宅可發展存量。B居住成本。C 環境效益吸引力。D經濟效益吸引力。「人」即居民,內涵因子包括且住宅需求 量。F住宅支付能力。G環境效益需求比值。H經濟效益需求此值。A、B、C 、D與E、F、G、H互相對應。住宅市場結構在於調節住宅供需關係及環境與 經濟效益,因修正A、B、C、D及E、F、G、H。 5模型分派程序為: 1.輸入A、B、C、D與E、F、G、H。 2.選取適合分派的小區。 3.依照單位價格總吸引力(C/B×G+D/B×H)大小,排列出分派優 先順序,同值者取亂數分派。 三、模型實例操作 1研究區包括北市大安區的大部份及松山區的一部份,該區多屬住宅社區, 近年建築蓬勃,適合實例研究。 2資料處理採方格系統,便於統計處理及電腦的數量分派和繪圖。 3研究程序為 1.建立環境結構、住戶結構、住宅市場結構的基本資料庫及其內因素關係。 2.操作公共政策及社會、經濟的動態模擬,並由之調整前項資料。 3.整理出A、B、C、D、E、F、G、H。 4.數量分派。 5.輸出。 6.檢定與解釋。 7.區位分析與模擬。 4住宅發展存量(A),為未來可興建的住宅樓地板面積。=(現有空地+ 更新用地量×更新速率)×住商混合度×分區建蔽率×可蓋樓層。 5居住費用(B),為居住某處所需支付的成本,並化為元/坪,月的房租 形式。以公告地價的手分之七折算。 6環境效益吸引力(C),為各區環境品質對居民的吸引力:土地特性×土 地需求意願關聯係數。 7經濟效益吸引力(D),為各區經濟效益對居民的吸引力=地價指數變動 比/物價指數變動比。 8住宅有效需求量(E),為(戶數×)無屋比+投資)×每戶面積出租屋 存量)×最大分配此住宅興建量。 9住宅支付能力(F):收入×住宅支出比值居室而積。 10環境效益此值(G)與經濟效益比值)H),為居民在選擇住宅區位時 對於環境因素與投資因素的考慮比重。 環境效益比值 經濟效益此值=(無屋比-購屋比)投資比。 11住宅供給量(S) S=a0+b1(房屋租金指數)+b2)建築費用指數(+b3)每戶所 得(+b4)總戶數(+b5)每戶面積(+b6)政策影響係數)。 四、模型的檢定與解釋 1依檢定的組精程度可分低、中、高標準檢定。依年期和居民種類又可分為 不同的檢定項目。 2不同種類居民的分佈檢定,因實況不易判斷,故較難處理。 3以單價吸引力作為發展潛力的計算方式,即含有依照平均利益率做為選擇 考慮的意思;對於高收入居民,比較可能考慮到利益的最大而不是利益率的最大 。 4提高精確率的方法有: 1.在理論上,對於以居民選擇住宅區位意願及以單價吸引力計算土地效用函 數的方式,作進一步的探討。 2.在資料處理上,進一步收集各年期的建設狀況放土地市價,各類居民的住 宅選擇,以及調整各地區的土地發展速率。 五、區位分析與模擬 1由吸引力值與剩餘住宅發展存量,可判定各區的發展速度、發展飽和度及 未來發展潛能。 2以信義計劃的開發與否模擬住宅分佈型態,作為公共政策動態模擬的示範 。 六、結論與繼續研究事項 1住宅模型中運用二元論之一與一的對應,可使模有一清晰的架構。 2土地的效用函數是否線性組合,當再探討。 3土地存量與土地吸引力的關係,會因研究地區的土地使用集約度而不同, 應再研究。 4以需求者的選擇意願決定住宅區位的方式不盡理,可考慮使用其他的方法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