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動機及目的 會計是一種服務性活動,對外提供資料給投資人,債權人,政府機構,以及一般社會大眾,以助倛判斷及決策;對內提供管理當局所需資料,以控制成本、增進效率、嚴密考核、及協助規劃與決策。因此,會計部門的功能可概括為以下四項:(1)計算損益與報導公司的財務狀況,(2)協助成本控制,(3)激勵每個員工朝向公司的目標前進,(4) 提供決策和規劃所需之資料。 外國在台投資的分公司,多使用預算及標準成本作為控制工具,亦即根據預算及各種差異,實行管理與控制的手段。然而,本國設立的公司,對會計的功能仍缺少深刻的認識,以致使會計論為記賬、報稅、與編製報表向銀行借款的工具,尚未做到利用會計資料,作為管理的指標,進而採取正控制的行為、或修正計劃的行動,此點為我國較其他國家落後之處。 就成本控制而言,目前台灣區企業實施標準成本會計制度的情況仍然極不普遍,更論全面年度預算及中長程發展規劃。因此,成本控制技術之引進及適當地運用成本控制制度為企業當急之務。希望先進國家有關成本控制知識的引進將有助於我國企業成本控制之發展,此乃筆者從事本研究之動機及目的。 二、研究範圍及限制 關於成本控制之觀念,有從工程師立場而言者,又有就企業組織與管理之立場而言者,尚有自會計理論之立場而言者。甚且成本控制之方法亦很多,例如:工廠位置之選擇、品質之控制、生產之管制、及存貨清點制度之建立等等。筆者研究之方向係會計理論之觀點,來探討企業成本之控制,並未涉及其他者。且擬使用預算及標準成本作為控制工具,配合現任會計和例外管理的觀點,並於實際執行之後,找出差異的原因,以策劃未來之行動或修正原有之標準及計劃。希望能藉此建立一套企業對「成本支出」的控制制度,以使企業資源得以有效的運用。 三、研究方法 本論文係採次級資料(Secondary Research of Library Research)之研究,本國或其他國家有關成本控制的書籍或文章均為參考對象,以博採專家學者之意見,故本論文係以敘述性(descriptive )及探索性(exploratory)之方式進行。 四、論文結構 本論文共分六章十七節,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其次由企業管理會計制度的演進程序,可知在成本控制之過程,得以建立一套管理控制制度,此一項制度通常包括四個相互關連的附屬制度,即規劃、預算、執行和紀錄、及報告和分析。吾人希望藉此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能對企業的「成本支出」加以控制,以使企業資源得以最有效的運用。 第二章整體性預算與控制,指出整體性預算是管理者主要營運和財務計劃的表示,亦是公司目標與達成目標的方法之正式大綱。其次說明在計劃和運用控制時,必須區分估計成本、任意成本和酌定成本,最後談到非製造成本之控制。 第三章標準成本與差異分析,說明如何以標準成本來協助回饋,以及材料、人工及製造費用標準之設定及其差異分析,並提出事後分析作為傳統會計分析之延伸。 第四章責任會計,說明責任會計乃按各責任中心。分別蒐集並列報其預計與實際的會計情報之一種管理會計,並討論可控制與不可控制成本之分類,以及控制報告之目的。 第五章成本差異之調查,本章旨在介紹統計技術如何應用於差異分析,首先說明差異的來源,及調查導致重大差異之原因,並應用常態分配之特性以計算成本差異之機率顯著程度,且考慮調查成本及調查之經濟價值,決定何種情況下成本差異應予調查。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將本論文各章節之研究結果作一總結評論,並提出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