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篇之地位 第一節「天下篇在莊子書中之地位」--天下篇退藏於莊子書之外雜篇中,而精蘊 獨到,與內篇相埒,吾人不可以分篇之故,隨意黜騭。天下篇為莊子之後序,寓言 篇亦莊子之凡例,同為研求莊子書旨趣之關鍵,皆有詳說返約之功,唯天下篇所述 ,特又值得莊子之具體而微著。 第二節「天下篇與莊子書之關係」--抑天下篇在莊子書中,其體大思精之地位, 或可由此篇與內七篇意蘊之相得,與其他外雜篇義旨之相發者,愈知其然?此緣內 外篇各篇所寄寓者,則我也、物也、道也而已,皆不外乎天下篇所謂「內聖外王之 道」也。 第三節「天下篇在道家以及諸子中之地位」--天下篇歷敘有關道家思想之發展, 自楊朱而宋、尹、而彭、田、慎到,而老而莊,可謂綜貫正統道家學說,完成道家 自然無為之學術觀者。天下篇又論及百家思想,亦頗能切中諸家肯綮,皆以道家齊 物之基本態度而觀諸子聞風之爭鳴,任其自爾耳,此天下篇之所以能「鉗鍵九流, 括囊百氏」(成玄英莊子序)者也。 第二章 天下篇之作者暨其產生時代 第一節「作者問題之討論」--天下篇之作者,歷來有主張係莊子本人所撰者,如 晉郭象、唐陸德明等;有主張係莊子門人、後學所為者,如唐成玄英、清林雲銘等 ;亦有主張乃深於道之儒者所作(如荀卿)及其他可能(如淮南王、郭象)者,如 宋朱熹、民國嚴靈峰、譚戒甫等。吾人先各就學者所見,一一尋究其所以持之有故 者;唯暫不予可否。 第二節「作者及其時代之商榷」--天下篇之作者,諸家說法雖仁智互見,顧吾人 若能就此篇思想特質、批評方式與文體組織、產生時代等觀察之,則庶幾可得其大 概? 第三章 天下篇之分析與比較 第一節「天下篇立論所自及有關問題之分析」--此篇立論所自,眾說中以要本歸 老子為愜理。此篇出現之問題,經研判結果,則關、老二人可謂道及;老、莊二人 之道並無二;惠施多方以下,當原屬本篇;又天下篇所論似亦與孟子有關,見莊孟 非不相知。 第二節「注家所見天下篇之分析」--義理方面以郭象之注,特能會莊生之旨,其 次王船山莊子解亦頗能發新義;文章方面則宣穎南華經解、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為代 表;校勘方面有王叔岷莊子(天下篇)校釋及陶鴻慶讀諸子札記等。以上各家皆有 得失其間。吾人不可不會通諸家之注,又不可泥之,然後庶幾得天下篇之真義。 第三節「天下篇與周末秦漢間各家論列諸子之比較」--荀子非十二子篇較不能平 情而論,且天下篇又較能詮明舊藉;至於韓非子顯學篇偏頗少恩,淮南子要略篇僅 及學術之發生,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論實以漢文景以後為背景,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又崇儒太過,皆非天下篇之倫。其中以諸子之起源說為尤然。 第四章 天下篇對後世學術思想之影響 第一節「內聖外王」觀念之形成--先就內聖外王之道乃天下篇基本觀念,亦莊子 之所以自名其學,歸納其要義(有表解可一覽其含義)。其次則分晚周以後儒法各 家內聖外王之觀念(舉大學、中庸、管子等),邵康節內聖外王之觀念,王船山內 聖外王之觀念等述其要,另以為叔孫穆子三不朽之說,佛學之在中國,及孫中山先 生之思想等,亦未嘗不可以內聖外王之觀念範圍之。 第二節「若干謬誤之澄清」--吾人持天下篇可以澄清世俗對莊子或道家學說之誤 解。由天下篇可知莊子非放任失度者,非滑稽亂俗者,從而樹立思想家殷憂天下道 術之風範,賦予道家以積極之精神。由天下篇又可證莊子思想具有科學精神之一斑 ,並分別道家與道教之截然相異處。 結 語 莊周處戰國末世,其言微眇難解,倘吾人好學深思心知其乘道德浮遊之意而取讀天 下篇,亦能獲窺其條達福持之崖涘。由前列章節之論次,可知莊周所以達道(第一 章)、體道有得(第二章)、評論之道(第三章)、皆內聖外王之道也(第四章) ,故其影響自能深閎。而「悲夫」一詞流露莊周拯世之意,不亦遠乎?吾人處衰亂 之世,披讀天下篇之餘,寧不憬然有悟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