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根為Leguminosae(豆科)Pueraria(葛屬) 若干種植物之根。葛根為本經中品, 歷代 諸家本草如別錄、陶注、新修、開寶、嘉祐、證類、衍義、綱目、圖考長編并圖考均 有著錄。自古用為發汗、解熱、緩和劑, 用於熱性病之口渴、嘔氣、頭痛, 特別用於 感冒之項部及肩背之強急。關於其組織解剖, 除1924年日本藤田直市博士曾就葛根予 以解剖并繪制組織圖外, 至於臺灣產葛根之生藥學研究, 尚未見正式報告, 作者因進 行此研究。 據本草文獻, 葛之藥用部分有根、花、葉、蔓、葛穀、葛粉六項, 除葛根外, 葛花現 尚供藥用, 因一并予以研究。 考我國產葛屬植物計10種, 而臺灣產葛屬植物計4 種: (1)Pueraria lobata(W .)O (葛) (2)P. montana(L .)M . (山葛) (3)P. phaseoloides(R .)B .(三裂葉野葛) (4)P. montana(L .)M . var. nachii K ,C & W ,var. nov.( 那氏山 葛) 著者自民國70年4 月迄71年3 月間, 先后前往臺北、苗栗、明德水庫、豐原、臺中、 谷關、盧山、霧社、田中、嘉義、屏東等地, 采得上述(1)(2)(3) 三種, 另在豐原采 得一種, 經解剖其根部, 與前三種具有不同之構造, 認為系P. montana之新變種。 經調查臺灣市場, 除少部分進口外, 幾均用臺灣裁培之P.lobata, 其他3 種迄未見利 用。 本研究除進行本草考察, 以闡明其歷史演變; 考察近代藥用植物學及生藥學文獻, 以 究明其使用之現況, 并進行生藥組織學之比較研究, 而鑑定其內部構造異同之點, 以 資相互識別, 并確認其來源(Origin), 以期有助於臺灣地區藥用植物資源之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