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經濟循環理論指出:生產增加,則物價上漲,生產減少,則物價下跌;然而, 一九七○年代的統計資料卻顯示出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並存,對於這種新現象,經 濟學者稱之為「停滯膨脹」。 本文的目的,是在於探討停滯膨脹現象的發生原因,究竟是那些因素使得通貨膨脹伴 隨著經濟的衰退?是單獨的一項原因,或是許多個別的因素,或是許多因素之間的相 互影響所造成的呢?經濟學者的見解不盡相同,本文介紹三項理論分析,以及在這些 分析方式之下,所提出的停滯膨脹的成因;並根據這三項理論分析的相同點和相異點 ,設立一個新的理論模型,具有下列特點—— 1.名目工資率是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決定。而廠商是根據利潤極大化的原則以決定該 部門的勞動雇用量。2.包括總供給和總需求面。 在總供給方面: (1) 是將經濟社會區分為初級部門和工業部門,其中,初級部門的產品依據其用途可 以分為兩部分:一為供應最終需求之用,一為供應工業部門作為投入要素之用,而工 業部門的產品則只供應最終需求之用,為簡化起見,假設作為工業部門投入之用的初 級產品,和工業產品的產出水準之間,有固定的投入——產出關係。 (2) 兩個部門的價格決定方式不同,初級部門的產品價格是決定於產品市場的供給和 需求,而工業部門的產品價格則是根據生產成本加碼而成。 (3) 總供給面的物價水準,直接受到兩部門產品價格的影響。 在總需求方面: 根據Keynes的理論,將之分為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在商品市場方面,其均衡式是由 有效需求,即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所構成。而在貨幣市場方面,其均衡式是來自貨 幣市場的供需相等。 則可得到理論模型中的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以及靜態均衡值,並作比較靜態分 析,而得到一些結論與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