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是將系統觀念應用於醫療系統的規劃上,以求解決「臺北市市立醫療系統」的作業問題。一方面探討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希望透過醫療系統內醫療機構的分工與整合,不僅能夠使醫療機構作更專門化的發展,而且能夠達成醫療機構因整合作產生的綜效(Synergy),以提高醫療系統的營運績效。另一方面,也考慮醫療機構如何從其所存在的社區中,獲取足夠的社區資源,以支援其業務的發展,而達成組織的目標。 基於以上的構想,本論文之研究重點為: 一、研究各市立醫院在醫療業務上之分工合作。 二、檢討現行市立醫院與衛生所、大眾門診部、保健站之間的轉介制度,並研究市立醫院與私人開業診所及臺大、榮總等一級教學醫院之間轉介制度的建立。 三、研究市立醫院對外開放的可行性。 四、檢討現行「半開放醫療業務(或稱指定醫師制)」實施的成效。 以下就將本論文之重要結論和建議分別簡要說明: 一、市立醫院應將現有醫療科再進一步細分成子專科,並協調合作,各醫院作重點發展,以提高醫師醫療水準及儀器設備使用效益。 二、在一個完善的醫療系統下,轉介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除應設法改善現有市立醫療系統的轉介制度之外,還應擴大範圍,一方面與開業醫師建立正式的轉介制度,另一方面應設法與臺大、榮總兩家一級教學醫院建立正式的轉介制度。 在本研究中,行為面的考慮是設計轉介制度時的一大著眼點,以瞭解醫師對轉介制度的期望及意見。 市立醫院建立轉介制度的首要工作是先健全自己,尤其是提高醫師的水準,以肯定在開業醫師心目中成為轉介後送醫院的地位,其次,應重新規劃轉介作業程序,包括市立醫院專責單位的設立,與轉介醫師溝通方式的設計,轉介病人之接納程序等。 又,對轉介雙方醫師及病人宜作教育宣導措施。此外,並建議加強開業醫師間之加強交流。 三、除了循由人事法規的修改來提高待遇之外,市立醫院對外開放是改善醫師不足問題的另一可行方案。 其方法是以開放醫療制度的方式,吸收院外優秀的專科醫師,以非專任的特約醫師身份定期至市立醫院擔任門診,有指導教育住院及實習醫師。並允許其將自己的病人帶進醫院進行住院診療。其報酬限於診察費、手術費、接生費及會診費等。此外並應考慮開放輔助醫療單位供開業醫師使用。為慎重計,本文建議先行選擇數個醫療科試行開放辦法。 四、中興、和平二醫院現行的指定醫師制,因為讓病人享有選擇醫師的權利,並可維持病人與醫師間連續性的醫療關係,以及合理的增加醫師的收入等好處,在本研究中被病人及醫師皆付予相當肯定的價值,故應維持。但是現行制度在實施辦法的規定及執行上仍有其缺點存在,本研究分別--根據調查發現,建議改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