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是希望能對九百年來,始終無法定論的通鑑參考書問題,提供一個比較完備的答案。因為,唯有如此,「通鑑學」的研究才能踏實,開展而深入。 就作者所知,早在南宋時,就有高似孫氏,費時七年,條列出通鑑參據書共二百二十餘家;民國以來,崔萬秋通鑑研究,張須撰通鑑學,也都闢有專章,列舉通鑑參考書目,顯出二氏在這個問題上,都下了相當的工夫。 但是,經過作者將這三份書目合對比觀以后,發見其后來者不知參考先進之研究成果,故三目之間多所異同,不能桓車相成,再進而相得益彰;又由於三氏都不曾將所著錄資料一一注明其據以開列的理由,致后人無經查訊,也因而無法判斷其是非得失。 為解決這個問題,作者於是先詳細研讀考異,將其中所稱引之資料名稱一一加以登錄而得一間單書目,再以之與高,崔、張三目比較,其相異處,於作者細心查証研判后,或予以批駁,或據以補充,如此而得通鑑參考書三百六十種,較高氏所列多一百一十七種,較崔氏多九十六種較張氏多六十五種,而較作者得之於考異者多十五種。 於是,作者將這三百六十種資料,分為正史、編年、別史、雜史、霸史、傳記、奏議、地理、小說及其他等九大類排列,一一加注其今日之存佚情形及被考異稱引之條次,既昭信實,亦便讀者檢閱查証,並引述正史藝文志,經籍志及崇文總目,鄭樵通志略、晃去武郡齊讀書志,尤袤遂初堂書目、陳振孫書錄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等舊目之著錄內容,有所不足時,則轉載正史傳,史通等之評述以為補充,務使讀者對所列各種資料之著者,主題及其互宋朝時之流傳情形都能有一概括瞭解,俾能藉以判斷通鑑修撰者考証史料,駕馭史料的功力,進而對資治通鑑作徹底的研究。 但願本論文能成為有志於「通鑑學」研究者之墊腳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