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矼究目的乃是(1)探討技術變動理論重點。(2)運用實證模型分析台灣 農工業技術進步之項獻效率。(3)評估我國經濟成長與發展、產業結構演變及未來 努力的方向。 以往已有許多國內學者從事研究,但仍有幾點不足之處,(1)多偏重外生技術進步 探討,缺乏對內生技術的分析。(2)對資本、勞動投入處理均採流量(Flow)方式 ,未運用存量(Stock )及工時資料,且實證時間數列較短。(3)多偏於農工單一 部門研究,未能將兩者配合加以比較分析。鑒於此乃延長時間計30年(民國40年 ∼69年),進行實證評估及測試。本文以外生技術變動三類模型(Solow 、Denisi on、David ),及內生技術變動二類模型(Arrow 、Kaldor),採用D-C、C.E .S.兩種生產函數進行實證研究,就外生技術變動而言,台灣農業部門大致是勞動 節約型,但工業部門屬於資本節約型,而後者每佃平均技術進步率大約是前者四倍, 可是早期農業資本與勞動替代彈性較工業為佳,近年來則以工業較好,顯示台灣經濟 重心的移轉。以內生技術變動而言,發現農業部門並無顯著成效,而工業技術水準卻 因此提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