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一)研究目的: 1.採討高雄市副都心最適區位。 2.探討都會區發展型態理論,及副都心區位有關理論與模型。 3.探討高雄都會區發展背景與都市空間結構機能分佈。 4.實證方法的評述。 (二)研究範圍 1.地區範圍:以全高雄都會區34個交通大分區為研究地區範圍。 2.內容範圍:以目前發展現況與需求分布型態為基礎,僅做副都心區位配置之靜態 研究。 (三)研究方法: 1.以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國內外副心設之實例。 2.以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高雄都會區目前都市空間結構機能之分布。 3.分別以”P中位數模式”及”整數線性規劃模式”模擬副都心套數與最適區位。 二、有關文獻回顧 (一)都會區發展型態理論: 1.林奇之都會區發展型態理論。 2.道格史蒂斯的理想動態都會型態理論。 (二)副都心意義與功能 (三)副都心區位之有關理論與模型 1.經濟理論 2.土地價值理論 3.中地理論 4.空間互動模式 5.社會生態理論 (四)副都心設置實例分析 三、實證研究 (一)都會區發展背景 1.社會經濟背景:探討都會區人口成長與分布、產業結構之變遷、及都會區目的別 旅次產生與空間分布。 2.實質發展背景:分別探討都會區土地使用現況與其變遷,及交通運輸之主要道路 系統、鐵路系統及大眾運輸系統。 3.都市機能分布分析:以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討都會區各交通分區之機能特性,以 瞭解都會區空間結構機能之分布。 (二)副都心最適區位模擬。 分別應用”P中位數模式”及”整數線性規劃模式”來模擬1∼5套都心下之最適區 位,並評估其總社會成本,每人平均成本及最大旅行距離之變化。 四、結論、建議與繼續研究方向 (一)結論 1.理想的都會發展型態,當現有中心承受壓力大時,宜計劃引導成多核心式都會發 展型態。 2.國外副都心設置實例,一般皆具二個以上都心,副都心具主要都心平均約5公里 ,且各副都心皆各有特定機能。 3.都會區目前大部分活動皆集中於高雄市,而高市中心依其發展型態已達飽和,但 仍缺乏都會區中心都應有中心性機能。 4.都會區空間結構機能分布不明顯,各種活動與設施混雜且分散。 5.副都心區位選定,考慮邊際效益最大化則以二套都心為最適套數,其副都心區位 當只考慮旅行成本時位於高市三民區(10區),當同時考慮旅行成本與設置成本時 則位於鳳山市(25)區)。 6.考慮不同成本區位模擬結果亦不同,為求最佳解應從各方面成本與效益來探討。 (二)建議 1.加強引導與管理措施,以促進空間結構機能明顯化。 2.消除地方本位主義觀念,建立多核心都會發展型態。 3.成立副都心開發之專責機構。 (三)繼續研究方向 1.擴大目標函數以同時考慮各項成本與效益。 2.動態的研究 3.探討邊際成本,尋求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相同之點,以真正決定副都心最適套數 與區位。 4.探討副都心需求門檻與最適規模。 5.副都心機能之研究。 6.副都心設置衝擊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