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黃樂病是本省新病害,於民國68年首次在鹿港發現,經鑑定證實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 sp apii (Nel. & Sherb. )Sngder & Hansen ,目前普遍發生於本省 中北部,夏秋之際為害尤烈,故遂由本菌之生理,生態變異與病原性作一番探討,冀 能提供防治上的參考。 本菌其大小二種分生孢子及厚膜孢子,其孢子形態屬”Orthocora ”Cultivar,生長 最適溫為24-28℃,最適酸鹼度為P#5,2,最係碳源為蔗糖丙氨酸為最適氮素 源本在碳氮比為10∼60時生長最佳,在不同水分潛勢中,則以-10.01bar 最適產孢及生長。本菌尚可在固體培養基上產生數種酵素。 本病之嚴重性和土壤接種源濃度,接種時間成正比,而和芹菜株齡成反比,本菌除為 害芹菜外,尚可造成花菜黃化。目前本省各地菌株之病原性,除FAG 11,FAR 60 較弱外,均無太大差異。迄今本省尚未有抗病品種。 本菌在培養基上的變異性,大依其菌落約可四型。變異頻率隨溫度,菌齡增加而升。 高變異株之病原性,濾液毒性轡胞壁分解酵素之活性均顯著有差異。 本病之發生,本菌之殘存均受溫度,濕度pH土壤質地及輪作植物,作物殘體,田間雜 草之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