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我國少年非行之成因,並驗證少年非行理論中之控制理論在我 國的可行性。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工具係以自編之問卷為主,並配合文獻參考,抽選位於台北市及 台北縣的國中、高中(職)、五專前三年之男性同學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桃園輔育 院少年為次要研究對象,來進行問卷調查。 將問卷收回的資料加以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少年非行現況:在學少年非行的程度較低,但亦存在。而輔育院少年的非行程度 係在學少年的五倍嚴重。 二、從屬性:1.屬父母之從屬性:在學少年當中有四個變項與其非行程度具有顯著 的相關,分別是1.與父親的親密溝通2.父親的實質監督3.與父親做決策的過程4.與母 親的認同。 兩組少年當中則有八個變項具顯著差異,分別是1.與父親親密溝通2.父親處罰方式3. 對父親的認同4.與父親做決策過程5.與母親親密溝通6.母親使用處罰方法7.對母親之 認同8.與母親做決策過程。 2.與學校之從屬性:在學少年當中學業成就及能力表現以及對學校及師的態度評價 有絕大多數與少年之非行程度具有顯著相關,而至於在兩組少年之間亦形成顯著之差 異。 3.與同儕之從屬性:各變項在兩組少年之間所形成之顯著差異,較在學少年組中之 相關來得重要。 三、致力:各項在兩組少年間所形成之顥著差異亦較在學少年組中之相關分析較具顯 著。 四、參與:無論是在學少年組或兩組少年對於各種休閑活動的參與,以是否參與比參 與時較來重要。 五、信仰:對於各種信念的採行無論是在學少年或兩組少年之間均以具有積極之信念 者其非行程度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