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戰國以還,北胡開始逐漸壓境中國。逮及漢武。似傾國之力,本欲徹底殲滅匈奴,卻僅予重創而已。於是築障塞、列亭隧、謹斥候、明峰火,並移民實境、經營屯墾,從而建立一套周詳而嚴密之邊防組織,以阻止匈奴入寇。此誠是消極守勢,然在鞏固北邊邊防上,卻收到長治久安之效,故此段成功之邊防史,頗值得注意。漢簡出土後,前賢時彥於此論列甚多,高下正言為,得失互見,而漢代邊塞制度雖漸詳明,但迄今仍乏綜合性研究,此為筆者撰寫此文之最大旨趣。全文計分八章,其要點如次: 第一章:緒論。闡述漢代「邊郡」界說及此文之研究範圍、研究旨趣,與邊塞制度研究進境,以及史科之抉擇。 第二章:漢代邊郡障隧制度之真相。茲根據漢簡及舊文獻與考古調查報告等證據,將「障」、「塞」、「侯」、「候官」、「部」」「隧」等字詞,作一比較合理之解釋,並釐出漢代邊郡障隧制度之隸屬系統為:郡(太守)──部(都尉)──障(候)──部(候長)──隧(隧長)。 第三章:候官組織。敘述「候官」之紹織,含有障候、候丞、塞尉、掾、 主官令史、尉從史、令史、尉史、佐史、士吏等吏,員額總數約在百人左右。至於上述各吏之品秩、員額及職掌等等,均依資料所見,兼予論及,並舉障候偽例,說明前漢塞上軍吏並不兼治民事。 第四章:部與隧之組織。旨在敘述「部」、「隧」之組織,與分析為何「署」非隧長治事之所,以及塞上隧卒之職責、配備等。 第五章:詣官、詣府、秋射及障隧與漢代軍制之比較。首論「詣候官」之重要性,並從中瞭解「候官」與名級組織間之關係。次論塞上「秋射」內容及其與內郡「都試」之異同。末論漢代邊郡障隧制度與漢代軍制之比較。 第六章:障隧與郡府、漢廷之關係。茲以詔令、巡邊、上計三項為例,闡明障隧與漢廷之密切關係,兼述障隧與其它組織間之關係。 第七章:障隧之文官制度。就漢簡所見,對塞上障隧軍吏之任用、遷調、獎懲、任期、籍貫、年齡、爵秩、奉祿、品秩等等,作一綜述。 第八章:結論。 障隧是漢代邊郡組織中最重要一環,今利用簡牘及舊文獻,對障隧組織已有詳實認識,故可由此進而瞭解漢代全部邊郡制度與其組織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