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繼蒙元而起,為奠定立國治民之基,謀求長治久安之策,特別重視文化之興建, 尤其垂意於圖書之修纂,及各種圖書之出版,正足以代表有明一代教化及施政之一般 情況,因而明代中央政府刊刻書一端,實值得加以深入探討之。 明代自開國以後,帝室即廣徵遺書、鼓勵獻書,至正統時,文淵閣藏者堪稱豐富。有 明一代對於「圖書」之政策,蓋即從訪求各方遺書著手,進而編修各類圖書,舉凡史 書、禮制書、天文地理書…等等,都在編纂之列,各書編修完成後則交付刊印,廣頒 全國,以協助政教之推行。 有明中央政府重要刻書機構有三:一曰司禮監;一曰南京國子監;一曰北京國子監。 司禮監為內府衙門之一,由宦官主持,其間之「經廠」為刻書重地,所刊刻者多為皇 帝御製之書,乃為明代官書最重要之出版中心。南北二國子監之「載道所」亦為刊刻 處所,刻書數量不及前者,而北監又次於南監。南監因存藏宋、元舊書板,修補舊板 為其印書主要工作。此外,其他各府部院亦間或刻書,然數量均微小。由於刻書機關 不同,刊刻圖籍之板式、字體、紙張等,亦各具特徵。唯明代政府出版圖書固多,然 因種種因素,陸續散佚損毀,至今存世已甚希罕。 從明代政府刻書之內容分析,尋索明代推動文化之政策,約可得四端:制定禮法,承 緒道統;(二)博徵古事,鑑戒臣民;(三)制義取士,箝制文人;(四)焚燬圖書 ,禁錮思想。明代政府為承緒一貫道統,推行漢,典章禮制皆沿襲歷代法式,並纂輯 古聖先賢之事蹟,以為全國臣民師法之典則,進而樹立朱明君權,制,求保國祚,此 外復限制文人議論、閱讀之範圍,甚至刪改古書,禁燬不利於己之圖籍,以求思想之 統一,是故明代雖有保存、再現文代圖籍之功,亦有籪傷毀損文化之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