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為一種利用刖作稻株收穫後,將稻樁加以適當管理,使其產生分蘗而開花結實 之特殊稻作(汪1976),再生稻栽培具有降低生產成本(約40∼50%)、縮 短生育日數、節省灌概水(約60%等之優點(Bahar etal1977)。但因產量不 穩定及病蟲害等問題,故僅限於特定地區裁培,惟於今日農村勞力缺乏,能源危機日 益嚴重下,再生稻再度受到重視(供1984)。 再生稻栽培成功與否,決定於再生能力之高低及穩定性,再生能力則受生理遺傳因子 之控制及外在環境因子如栽培法、日照、溫度......等等之影響(ICHFZ etal 1981)。前人之研究多屬生理及栽培法之改良試驗,對於控制再生能加高 低性狀之遺傳因子作用及遺傳力等之訊息,尚無所知,因此在育種改良之工作上,尚 難突破。本研究之目的即在(一)利用不同來源地區之稻品種,探討其品種問與再生 能力有關之再生率及再生分蘗數二性狀之變異分佈。(二)探吋再生率、再生分蘗數與 前作母株之農藝性狀間之相互關係,以建立育種之指標。(三)利用五種和稻品種作 5×5之全互交組合分析,探討再生率及再生分蘗數之遺傳因子作用,以提供育種工 作之參考。 本實驗之材料採用農試所品種保存,不同地區來源之163品種,以二重複CRD久 田間設計,調查前作母株之株高、穗數、穗長、千粒重、稔實率等農藝性狀。收割後 40天調查再生分蘗數,以估算再生率,再進行變生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工件。另 以台中秈2號、台中秈3號、台中秈11號、嘉農秈11號及新竹矮腳央等5秈稻品 種作四重複全互交組合田間設計,調查前作穗數,收穫後第40天,調查再生分蘗數 ,以估算再生率,然後利用Hayman1954a、b之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一)品種間再生能力具有強弱明顯之差異,故可選到再生力強之品種作實際栽培用 。(二)再生率及再生分蘗數與前作穗數成顯者正相關,與稔實率及株高成顯著負相 關,故穗數多及株高矮之農藝性狀可作育種指標。(三)再生率與再生分蘗數二性狀 之遺傳因子作用,均為不完全顯性作用,因子間之加性作用較顯性作用強,故遺傳率 高。(四)再生率高及再生分蘗數多之性狀,均受顯性對性因子控制。(五)再生能 力之育種選技早期世代無效混合法及譜系法為建議之育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