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林區位於神木村西南,阿里山山脈東側,瀕臨南投與嘉義兩縣之縣境。本區年平 均溫度為17℃,雨量集中在夏季五∼九月,冬季則較乾燥,若就桑氏氣候區分,屬 於暖溫帶潤濕氣候,土壤以谷關輕粘土為佳,灰壤化程度良好。本研究之目的在以閉 鎖方式將保護林區予以保留,使動植物自然發展其生態體系,以維持其原始情態,不 受外界破壞與侵擾,以供世代子孫教育實習研究之用。 本區之森林植群,概屬暖溫帶雨林群系,其在海拔1,200∼1,800公尺之間 ,形成暖溫帶常綠闊葉樹林型,以樟、櫧類為主要組成;在海拔1,800∼2,2 00公尺之間,則形成針闊葉樹混交林型。 經設置五五個樣區調查,並以群團分析法分析,可將植群分為三個優勢型,而優勢型 中又固優勢種的局部差異,第一、二型可再分為三和兩個亞型,結果如下: (一)瓊楠、假長葉楠、鬼櫟、山香圓優勢型。 (1)瓊楠、假長葉楠、山香圓、南投木薑子亞型。 (2)狹葉櫟、假長葉楠、大葉石櫟、鬼櫟亞型。 (3)假肉桂、大葉楠、屏東木薑子、山香圓亞型。 (二)狹葉櫟、阿里山千金榆、西施花優勢型。 (1)狹葉櫟、阿里山千金榆、西施花亞型。 (2)長尾柯、紅楠、西施花亞型。 (三)化香樹、阿里山千金榆、櫸木優勢型。 此外,並採用歐洲大陸學派之分類法,以忠誠度的原則,進列特徵種,並加以討論。 由現存各階段的植物來推論,本區所植群演替,可分為兩個方向: (1)由伐木、開墾、開設林道,崩塌等因素而引起之林地演替。 (2)由裸岩開始之初級演替。 由於生育地環境逐漸獲得改善,闊葉樹的不斷侵入,演替的結果,必循兩種演替序列 的途徑,達到極盛相,即本區之典型森林─樟、櫧群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