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的中國,根本的問題就是能不能現代化﹖能不能趕上西方﹖能不能利用科學 和機械﹖能不能組織現代的民族國家﹖如果能,則民族的前途將出現光明,如果不能 ,全民族前前途將陷於暗淡。所幸天佑中國,由於 孫中山先生的誕生,使一個在垂 危掙扎的民族,重啟新機,使一個在列強交相侵略的國家,再現新運。在 中山先生 的奔走之下,不但解救了中國的危亡,同時也規劃出中國一個美好的遠景,使國家同 時展現出一片光明,民族也因而充滿了希望。這一切可歸結於 中山先生對中國現代 化的熱切企求。只有成功的現代化,才能使中國並列於世界強國之林,也只有現代化 方足以使我民族永久適存發展。因為現代化是歷史的潮流,吾國決不能逆流而泳,現 代化也是世界的趨勢,吾人決不可違勢而行,在順潮流應趨勢之下,對我們每一個中 國人而言,擺在我們眼前的,有一個相當迫切且重要的課題,就是國家的現代化。 中山先生體察出時劫與潮流的趨向,因而全心全力追求、實現中國的現代化。 這一演進過程,可以肯定地說,它完全改造了過去的中國,深深影響了現代的中國, 並確切決定了未來的中國。本文就是在研究 中山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與「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作的努與奮鬥過程,期能讓所有生長在這個 時代的中國人,都能深切體認出 中山先生對實現中國現代化所投注的心血及所企求 的目標。 基於上述的體認,本文在研究架構上分為四篇: 第一篇為導論,就本文所研究的主題,作一開宗明義的介紹,主要在說明環境背景, 與相關的因素。第一章緒論,下分三節。第一節研究旨趣,是簡述選寫本文之動機及 旨趣。第二節現代化的內涵,就現代化的意涵如理論、價值作一概括的分析。第三節 中國現代化的意義,析論中國理代化所應採取的基本態度,及其發展的方向,兼述中 國要實行現代化之正確方法,即是要有適應性、創造性及全面性的作法,方足以成事 。 第二章中國現代化的發韌,就中國現代化的演進過程,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第一節自 強運動,探討清末朝延親貴及封疆大吏作法,了解其運動的本質,並分析其失敗之原 因。第二節變法、維新運動。首論變法,就鼓吹變法的重要人士中,從其主張、看法 及追求的目標來研探。次言維新,以康梁二人維新的努力來論斷,並剖析其無法成功 的原因。第三節國民革命運動,就 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除了切合中國歷史情勢,和 能順應世界潮流外,最主要的是,它有正確的指導方略,完美的計劃目標及合理的實 踐程序,所以它將必能有效的達成中國的現代化。 第二篇 述 中山先生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構思。中國的現代化必先經澈底的破壞,再 加上全面的建設才能成功的,所建設重於破壞。在進行全面建設之際,應同時關注物 質、制度及心理行為等三個層面的均衡發展,才能有效達到目標。本篇就是以建設為 重點,來說明 中山先生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構思,計分為五章。 第一章心理建設,就 中山先生改造人民思想之構思加以闡述,並述及他提出心理建 設的緣由。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是知難行易的提倡,以此來使人人先革心,並用之 於破國人對於知與行的不正確觀念,和除國人於知與行之迷津。以行易知難,來消滅 「知易行難」之心理大敵,求國人思想之健全,及精神之振發,使人人能以真知為知 ,以樂行來行,化之為現代化之動力。第二節社會行為規範的樹立,人是社會動物, 本具群性,但是國人卻鮮能做到。社會進化之動力在於互助與合群,但這兩個重要的 行為規範,最為國人所忽視,以致互助不成,群力不張,使得國家積弱不振,常為外 人所乘。 中山先生特提倡互助、合群,以補救中國人在過社會群體生活時所不在意 的事,即要國人在互助中求社會進步,在合群中求國家的強盛。 第二章物質建設,此即描述 中山先生全面開發中國資源,發展中國經濟的構思,期 使我國能成為一個既富且強的國家,求得一個安和樂利的福利的國家之實現,本章分 二節,第一節求富,在闡明中山先生致富之方,求強之道,其重要的步驟有三:即發 達國家資本,完成實業計劃,澈底解決中國缺乏資本、人才之問題。在全面的、整體 的發展下,使中國早日完成科學化、工業化、都市化。第二節是求均:富而不均,不 是真富,所以求富是一個目標,求均更是一個崇高的理想。 中山先生求均是以平均 地權、耕者有其田為首要,次以節制資本,來防止財富的集中與壟斷,做到文明福祉 為全民所共享,經濟利益為大家所同,有沒有貧富的懸殊,更沒有階級的對立,使社 會問題消弭於無形之中,進而實現社會公平,人人安享經濟富足的成果。 第三章社會建設,本章就 中山先生改造社會的構思加以闡述,計分二節。第一節社 會建設的意義,社會建設就是體而微的政治建設,所重在建立一個有組織、有秩序和 有紀律的社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功,其立基是在健全的團體,在團體中使其能先團 結,以產生力量。本節是在說明社會建設的重要,即它是最基本的建設:它是在訓練 行使民權的建設;它是加速完成地方自治的建設。所以 中山先生主張以民權初步來 做好社會建設,即是先教國人做好集會,進而組織健全的團體,使人心、民力凝聚。 第二節為社會建設的目標, 中山先生社會建設的目標首要是先教國人能治,以治求 享,進而求有。民權初步就是教國人能治之基本方法,它可以做到「人民主權,多數 決定,政治平等,大眾諮商」的民主政治之基本原則;它亦可以做到保障自由、培養 民主法治、訓練政治參與、注重理性和提昇社會適應的功效,所以民權初步是教導國 民重秩序、守紀律,以造成有組織的現代社會的工具,這是改造社會所應先做到的。 第四章政治建設,這是要建立良政府,樹立良制度以求發展的構思。本章共分三節。 第一節國家整合,即是要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民族國家,來加強政治的效忠及提高 政治意識,以解決認同、合法性的危機,並闡述 中山先生對國家整合方略,證明這 是正確、有效且獨創的。第二節是五權政府的規劃, 中山先生知道中國的問題是整 個政治系統必須改革,政治架構必須重建。他認清歐美制度之缺失和看清中國的政治 模式。其大君主專制的流弊之後,獨創五權憲法,作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之基礎,用 以建構新中國的政治模式。其大要是將政權與治權之歸屬,明確劃分清楚,以做到人 民有權,政府有能,依據五權憲法原則,建立五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以此制度來推動 政治建設。並 述 中山先生為補救中國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兩爭之下,創立均權 制度制度的目的,用以說明此是最適於中國的國情,及現實環境的需要。再者提及 中山先生為立下民主憲政的根基,特別著重地方自治,只有把地方自治作好,民主共 和的建設才有真正之基礎。第三節政治發展的構想,本節所論為 中山先生要實現政 治現代化的建構-即是以全民政治,使民主憲政有其根基。主權在民和政治由全民所 共管是 中山先生革命的目標,為了使這理想得以實現,他提出全民政治的主張來推 動,以真正有效達到政治參與。此不但消除國人想做皇帝的心理,免去爭帝位的戰爭 ,同時也順應世界潮流,真正做到民有、民治、民享。 中山先生為使政治參與的層 面擴大與健全,特別重視政黨政治。以政黨來作為一種建制的管道,加強政治的穩定 ,促使政治的發展與進步。當然就我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及政治文化實況言,如要立即 走上政黨政治,必然產生許多弊端,所以 中山先生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出以黨 建國,以黨治國的方略,一面教育民眾,一面建設國家,最後還政於民,才可真正走 上政黨政治之坦途。但要使政黨政治的運作上軌道,必先有健全的政黨,即應重視政 黨之綱、德、紀。在建全的政黨之下,來促使政治進步及國家的發展,本節均一一論 及。 第五章文化建設,此章討論中國現代化的特質,它是建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上,也 就是以文化建設,來加速中國的現代化。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固有文化的發揚,恢 復民族地位,必先找回國人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以創造文化、發展文化,來延綿民族 生命。發揚固有文化,正是知本求本的作法,即將中國固有道德、智識、能力發揚光 。大在固有道德方面,將八德、三達德賦予新的意義,使之與時維新,並以此良好的 道德來養成國民高尚、健全的人格。在固有知識方面,要國人能從大學八目去力行, 更重要的是一切以修身為本、為先。在固有能力方面,就是發揚我國古代的科學發明 能力,使國人能恢復自信,消除崇洋、媚外之心態,中國要發展科學,此種心態要消 除才能成功。第二節新人生觀的推展,現代化的生活,必須有新的思想觀念,尤其更 要樹立國民新的人生觀念。 中山先生在人生觀的看法上,提出了平等、服務、樂觀 ......等幾項觀念。此是要使國人有正確、高尚的人生觀,以作為推動現代化 社會的力量。平等的人生觀......不只是告訴吾人平等是一種權利,重要的是 尊重別人平等的權利,是一種義務,現代社會的人應有此觀念,且平等的意涵至廣, 但可說是道德上最高目的,人人能有此人生理想,自會有產生高尚、合理的行為。服 務的人生觀:人之價值,在於克盡天職即令人群、社會天天進步。但人有天生智慧、 才能上的不平等,所以 中山先生特提出社會道德-服務的人生觀,以互為補救人類 天生智能之高低。服務的人生觀,就是提倡人類的互助助人,鼓勵吾人要互利利他, 以此來消除人類之間的欺壓、奪取、競爭的行為,造成社會的進步,與人群的進化。 所以服務的人生觀是現代化的人生觀,人人建立此種人生觀必有益社會、國家,實是 值得重視與提倡。第二節新思想的提倡,人類要有好的思想,才會有好的行為,有合 用的思想,才有助於人群及社會的進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 文化深厚的國家,中國的人民亦深受這歷史文化的影響。但吾國文化有好的地方,但 也有一些不合現代時宜之處。 中山先生深知其中之優缺、利弊,所以在好的地方, 加以保存、光大,在不好的地方,亦在全力改正它、淘汰它,並提出新的準則,來補 足它。本節就是將 中山先生所提倡新思想加以闡述,其中吾人可發現三大特點,即 (一)先破;(二)後立;(三)創新。「破」就是破除舊思想,和革除舊規陋俗的 思想;「立」就是提出新思想、新主張,如重視人權、人道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在積 極建立與現代化相結合的新思想。 第三篇 中山先生中國現代化之實踐,本篇就以具體的事實,來說明中國現代之實踐 過程與成果。計分為二章。第一章論述締造民國時期與訓政時期,追求中國現代化努 力的成效與影響。民國時期,說明 中山先生推翻滿清與建立民國的意義,並述及具 體的政策內容,用以了解規劃的目標。訓政時期,是將此時期國人在政治建設、經濟 建設、文教建設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與產出的結果,一一加以分析,並說明這些建設 對中國在生存與發展影響。尤其是在全民的努力下,厚植了抗日的國力,打敗了日寇 ,使得中國成為四強之一,這是吾人實踐 中山先生中國現代化所展出的力量。 第二章論述復與基地時間,國人實踐現代化的成就。計從政治、經濟、文教等三方面 來方分析。第一節政治建設,復與基地以成功的地方自治,開展了中國的民主憲政, 並全力在求臻於盡善、盡美;以廉能、大有為的政府來開創國家的前途及增進人民的 福祉。第二節經濟建設,復興基地在三民主義指導之下,由於政府政策的正確和全民 的努力,開創出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奇蹟,這要歸諸於成功的土地改革、推行各期 經濟建設計劃和全民努力三個因素,因此我國由農業一躍成工業化,造成經濟成長快 速,國人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實現均富目標和社會充滿和樂安祥。第三節文教建設, 復與基地不但重視物質的建設,更重視精神的建設,本節即在 述吾人努力精神建設 的過程與成效。文化建設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影響及功效最為深遠,它一面 是在做文化承先啟後之工作,亦在作與繼往開來的努力;它面是在求全民自由我做起 ,使成為現代化的國民,以建設現代化的國家。教育建設努力的重點,是在落實三民 主義之教育,求教育的普及、水準的提高,以配合國家整體發展的需要。兩項建設都 俱有相當的成效,有助於中國現代化之早日實現,本節均加以詳細論述。 第四篇結論。本篇就以上所述之要旨,先歸納出,證明五大建設是實現中國現代的方 針,證明中國現代化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一面有本土的創發,一面在調適西方文明 。再次論述中國現代化的特質,並印證我國已實現了「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 不僅足堪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亦可為現代化先進國家所借鏡。 中山先生是一位重實踐、倡力行的革命家,在他追求中國現代化之時,並無「現代化 」這新名詞,然而從 中山先生的主張、構想及追求的目標來分析,都與今日現代化 的理不謀而合,凡此足證他是一位先知先覺者,也就是說明他的思想、主義,不足適 合於中國之用,更適合於世界人類之需。因人類如欲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除採用三 民主義文化模式來達成外,恐難找出第二個更有效、更快速的文化模式。由此可知 中山先生的二民主義及他的思想建構真可謂:「放諸四海而皆準,行諸百世而不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