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3: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詩輝
研究生(外文):Lin, Shi-Hui
論文名稱:孫中山先生與中國現代化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水逢陳水逢引用關係李雲漢李雲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Shui-FengLi, Yun-Ha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三民主義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4
畢業學年度:7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0
中文關鍵詞:孫中山孫逸仙孫文中國現代化三民主義思想學哲學
外文關鍵詞:CHINATHREE-PRINCIPLE-OF-THE-PEOPLETHINKINGPHILOSOPH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近百年來的中國,根本的問題就是能不能現代化﹖能不能趕上西方﹖能不能利用科學
和機械﹖能不能組織現代的民族國家﹖如果能,則民族的前途將出現光明,如果不能
,全民族前前途將陷於暗淡。所幸天佑中國,由於 孫中山先生的誕生,使一個在垂
危掙扎的民族,重啟新機,使一個在列強交相侵略的國家,再現新運。在 中山先生
的奔走之下,不但解救了中國的危亡,同時也規劃出中國一個美好的遠景,使國家同
時展現出一片光明,民族也因而充滿了希望。這一切可歸結於 中山先生對中國現代
化的熱切企求。只有成功的現代化,才能使中國並列於世界強國之林,也只有現代化
方足以使我民族永久適存發展。因為現代化是歷史的潮流,吾國決不能逆流而泳,現
代化也是世界的趨勢,吾人決不可違勢而行,在順潮流應趨勢之下,對我們每一個中
國人而言,擺在我們眼前的,有一個相當迫切且重要的課題,就是國家的現代化。
中山先生體察出時劫與潮流的趨向,因而全心全力追求、實現中國的現代化。
這一演進過程,可以肯定地說,它完全改造了過去的中國,深深影響了現代的中國,
並確切決定了未來的中國。本文就是在研究 中山先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與「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作的努與奮鬥過程,期能讓所有生長在這個
時代的中國人,都能深切體認出 中山先生對實現中國現代化所投注的心血及所企求
的目標。
基於上述的體認,本文在研究架構上分為四篇:
第一篇為導論,就本文所研究的主題,作一開宗明義的介紹,主要在說明環境背景,
與相關的因素。第一章緒論,下分三節。第一節研究旨趣,是簡述選寫本文之動機及
旨趣。第二節現代化的內涵,就現代化的意涵如理論、價值作一概括的分析。第三節
中國現代化的意義,析論中國理代化所應採取的基本態度,及其發展的方向,兼述中
國要實行現代化之正確方法,即是要有適應性、創造性及全面性的作法,方足以成事

第二章中國現代化的發韌,就中國現代化的演進過程,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第一節自
強運動,探討清末朝延親貴及封疆大吏作法,了解其運動的本質,並分析其失敗之原
因。第二節變法、維新運動。首論變法,就鼓吹變法的重要人士中,從其主張、看法
及追求的目標來研探。次言維新,以康梁二人維新的努力來論斷,並剖析其無法成功
的原因。第三節國民革命運動,就 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除了切合中國歷史情勢,和
能順應世界潮流外,最主要的是,它有正確的指導方略,完美的計劃目標及合理的實
踐程序,所以它將必能有效的達成中國的現代化。
第二篇 述 中山先生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構思。中國的現代化必先經澈底的破壞,再
加上全面的建設才能成功的,所建設重於破壞。在進行全面建設之際,應同時關注物
質、制度及心理行為等三個層面的均衡發展,才能有效達到目標。本篇就是以建設為
重點,來說明 中山先生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構思,計分為五章。
第一章心理建設,就 中山先生改造人民思想之構思加以闡述,並述及他提出心理建
設的緣由。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是知難行易的提倡,以此來使人人先革心,並用之
於破國人對於知與行的不正確觀念,和除國人於知與行之迷津。以行易知難,來消滅
「知易行難」之心理大敵,求國人思想之健全,及精神之振發,使人人能以真知為知
,以樂行來行,化之為現代化之動力。第二節社會行為規範的樹立,人是社會動物,
本具群性,但是國人卻鮮能做到。社會進化之動力在於互助與合群,但這兩個重要的
行為規範,最為國人所忽視,以致互助不成,群力不張,使得國家積弱不振,常為外
人所乘。 中山先生特提倡互助、合群,以補救中國人在過社會群體生活時所不在意
的事,即要國人在互助中求社會進步,在合群中求國家的強盛。
第二章物質建設,此即描述 中山先生全面開發中國資源,發展中國經濟的構思,期
使我國能成為一個既富且強的國家,求得一個安和樂利的福利的國家之實現,本章分
二節,第一節求富,在闡明中山先生致富之方,求強之道,其重要的步驟有三:即發
達國家資本,完成實業計劃,澈底解決中國缺乏資本、人才之問題。在全面的、整體
的發展下,使中國早日完成科學化、工業化、都市化。第二節是求均:富而不均,不
是真富,所以求富是一個目標,求均更是一個崇高的理想。 中山先生求均是以平均
地權、耕者有其田為首要,次以節制資本,來防止財富的集中與壟斷,做到文明福祉
為全民所共享,經濟利益為大家所同,有沒有貧富的懸殊,更沒有階級的對立,使社
會問題消弭於無形之中,進而實現社會公平,人人安享經濟富足的成果。
第三章社會建設,本章就 中山先生改造社會的構思加以闡述,計分二節。第一節社
會建設的意義,社會建設就是體而微的政治建設,所重在建立一個有組織、有秩序和
有紀律的社會,以發揮群策群力之功,其立基是在健全的團體,在團體中使其能先團
結,以產生力量。本節是在說明社會建設的重要,即它是最基本的建設:它是在訓練
行使民權的建設;它是加速完成地方自治的建設。所以 中山先生主張以民權初步來
做好社會建設,即是先教國人做好集會,進而組織健全的團體,使人心、民力凝聚。
第二節為社會建設的目標, 中山先生社會建設的目標首要是先教國人能治,以治求
享,進而求有。民權初步就是教國人能治之基本方法,它可以做到「人民主權,多數
決定,政治平等,大眾諮商」的民主政治之基本原則;它亦可以做到保障自由、培養
民主法治、訓練政治參與、注重理性和提昇社會適應的功效,所以民權初步是教導國
民重秩序、守紀律,以造成有組織的現代社會的工具,這是改造社會所應先做到的。
第四章政治建設,這是要建立良政府,樹立良制度以求發展的構思。本章共分三節。
第一節國家整合,即是要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民族國家,來加強政治的效忠及提高
政治意識,以解決認同、合法性的危機,並闡述 中山先生對國家整合方略,證明這
是正確、有效且獨創的。第二節是五權政府的規劃, 中山先生知道中國的問題是整
個政治系統必須改革,政治架構必須重建。他認清歐美制度之缺失和看清中國的政治
模式。其大君主專制的流弊之後,獨創五權憲法,作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之基礎,用
以建構新中國的政治模式。其大要是將政權與治權之歸屬,明確劃分清楚,以做到人
民有權,政府有能,依據五權憲法原則,建立五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以此制度來推動
政治建設。並 述 中山先生為補救中國在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兩爭之下,創立均權
制度制度的目的,用以說明此是最適於中國的國情,及現實環境的需要。再者提及
中山先生為立下民主憲政的根基,特別著重地方自治,只有把地方自治作好,民主共
和的建設才有真正之基礎。第三節政治發展的構想,本節所論為 中山先生要實現政
治現代化的建構-即是以全民政治,使民主憲政有其根基。主權在民和政治由全民所
共管是 中山先生革命的目標,為了使這理想得以實現,他提出全民政治的主張來推
動,以真正有效達到政治參與。此不但消除國人想做皇帝的心理,免去爭帝位的戰爭
,同時也順應世界潮流,真正做到民有、民治、民享。 中山先生為使政治參與的層
面擴大與健全,特別重視政黨政治。以政黨來作為一種建制的管道,加強政治的穩定
,促使政治的發展與進步。當然就我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及政治文化實況言,如要立即
走上政黨政治,必然產生許多弊端,所以 中山先生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出以黨
建國,以黨治國的方略,一面教育民眾,一面建設國家,最後還政於民,才可真正走
上政黨政治之坦途。但要使政黨政治的運作上軌道,必先有健全的政黨,即應重視政
黨之綱、德、紀。在建全的政黨之下,來促使政治進步及國家的發展,本節均一一論
及。
第五章文化建設,此章討論中國現代化的特質,它是建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上,也
就是以文化建設,來加速中國的現代化。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固有文化的發揚,恢
復民族地位,必先找回國人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以創造文化、發展文化,來延綿民族
生命。發揚固有文化,正是知本求本的作法,即將中國固有道德、智識、能力發揚光
。大在固有道德方面,將八德、三達德賦予新的意義,使之與時維新,並以此良好的
道德來養成國民高尚、健全的人格。在固有知識方面,要國人能從大學八目去力行,
更重要的是一切以修身為本、為先。在固有能力方面,就是發揚我國古代的科學發明
能力,使國人能恢復自信,消除崇洋、媚外之心態,中國要發展科學,此種心態要消
除才能成功。第二節新人生觀的推展,現代化的生活,必須有新的思想觀念,尤其更
要樹立國民新的人生觀念。 中山先生在人生觀的看法上,提出了平等、服務、樂觀
......等幾項觀念。此是要使國人有正確、高尚的人生觀,以作為推動現代化
社會的力量。平等的人生觀......不只是告訴吾人平等是一種權利,重要的是
尊重別人平等的權利,是一種義務,現代社會的人應有此觀念,且平等的意涵至廣,
但可說是道德上最高目的,人人能有此人生理想,自會有產生高尚、合理的行為。服
務的人生觀:人之價值,在於克盡天職即令人群、社會天天進步。但人有天生智慧、
才能上的不平等,所以 中山先生特提出社會道德-服務的人生觀,以互為補救人類
天生智能之高低。服務的人生觀,就是提倡人類的互助助人,鼓勵吾人要互利利他,
以此來消除人類之間的欺壓、奪取、競爭的行為,造成社會的進步,與人群的進化。
所以服務的人生觀是現代化的人生觀,人人建立此種人生觀必有益社會、國家,實是
值得重視與提倡。第二節新思想的提倡,人類要有好的思想,才會有好的行為,有合
用的思想,才有助於人群及社會的進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
文化深厚的國家,中國的人民亦深受這歷史文化的影響。但吾國文化有好的地方,但
也有一些不合現代時宜之處。 中山先生深知其中之優缺、利弊,所以在好的地方,
加以保存、光大,在不好的地方,亦在全力改正它、淘汰它,並提出新的準則,來補
足它。本節就是將 中山先生所提倡新思想加以闡述,其中吾人可發現三大特點,即
(一)先破;(二)後立;(三)創新。「破」就是破除舊思想,和革除舊規陋俗的
思想;「立」就是提出新思想、新主張,如重視人權、人道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在積
極建立與現代化相結合的新思想。
第三篇 中山先生中國現代化之實踐,本篇就以具體的事實,來說明中國現代之實踐
過程與成果。計分為二章。第一章論述締造民國時期與訓政時期,追求中國現代化努
力的成效與影響。民國時期,說明 中山先生推翻滿清與建立民國的意義,並述及具
體的政策內容,用以了解規劃的目標。訓政時期,是將此時期國人在政治建設、經濟
建設、文教建設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與產出的結果,一一加以分析,並說明這些建設
對中國在生存與發展影響。尤其是在全民的努力下,厚植了抗日的國力,打敗了日寇
,使得中國成為四強之一,這是吾人實踐 中山先生中國現代化所展出的力量。
第二章論述復與基地時間,國人實踐現代化的成就。計從政治、經濟、文教等三方面
來方分析。第一節政治建設,復與基地以成功的地方自治,開展了中國的民主憲政,
並全力在求臻於盡善、盡美;以廉能、大有為的政府來開創國家的前途及增進人民的
福祉。第二節經濟建設,復興基地在三民主義指導之下,由於政府政策的正確和全民
的努力,開創出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奇蹟,這要歸諸於成功的土地改革、推行各期
經濟建設計劃和全民努力三個因素,因此我國由農業一躍成工業化,造成經濟成長快
速,國人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實現均富目標和社會充滿和樂安祥。第三節文教建設,
復與基地不但重視物質的建設,更重視精神的建設,本節即在 述吾人努力精神建設
的過程與成效。文化建設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影響及功效最為深遠,它一面
是在做文化承先啟後之工作,亦在作與繼往開來的努力;它面是在求全民自由我做起
,使成為現代化的國民,以建設現代化的國家。教育建設努力的重點,是在落實三民
主義之教育,求教育的普及、水準的提高,以配合國家整體發展的需要。兩項建設都
俱有相當的成效,有助於中國現代化之早日實現,本節均加以詳細論述。
第四篇結論。本篇就以上所述之要旨,先歸納出,證明五大建設是實現中國現代的方
針,證明中國現代化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一面有本土的創發,一面在調適西方文明
。再次論述中國現代化的特質,並印證我國已實現了「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
不僅足堪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亦可為現代化先進國家所借鏡。
中山先生是一位重實踐、倡力行的革命家,在他追求中國現代化之時,並無「現代化
」這新名詞,然而從 中山先生的主張、構想及追求的目標來分析,都與今日現代化
的理不謀而合,凡此足證他是一位先知先覺者,也就是說明他的思想、主義,不足適
合於中國之用,更適合於世界人類之需。因人類如欲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除採用三
民主義文化模式來達成外,恐難找出第二個更有效、更快速的文化模式。由此可知
中山先生的二民主義及他的思想建構真可謂:「放諸四海而皆準,行諸百世而不惑」

目錄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旨趣
第二節 現代化的內涵
第三節 中國現代化的意義
第二章 中國現代化的發韌
第一節 自強運動
第二節 變法維新運動
第三節 國民革命運動
第一章 心理建設
第一節 知難行易的提倡
第二節 社會行為規範的樹立
第二章 物質建設
第一節 求富
第二節 求均
第三章 社會建設
第一節 社會建設的意義
第二節 社會建設的目標
第四章 政治建設
第一節 國家的整合
第二節 五權政泭的規劃
第三節 政治發展的構想(請接第二冊)
第五章 文化建設(上接第一冊)
第一節 固有文化的發揚
第二節 新人生觀的推展
第三節 新思想的提倡
第一章 民國締造與訓政時間
第一節 民國締造與訓時期
第二節 民國締造時期
第二章 復興基地時期
第一節 政治建設
第二節 經濟建設
第三節 文教建設
第四篇 結論
參考書目錄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