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以來,課程的研究由於受到教育學「實用性」、「實證性」和「移植性」的影響 ,因此它比較偏向「實務改進」的「技術模式」。然而由於六十年代之後對於教育危 機的察覺和反省,也促使課程研究的重點有所更張。其中最值得重視的就是「潛在課 程」研究的發展。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分析「潛在課程」研究的緣起與發展,進而批判 其理論體系的特性和限制,以做為促進我國未來課程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主要係從事理論分析。首先以歷史研究法進行理論分析,探討「潛在課程」的 緣起、發展及其理論基礎。其次則以研究「潛在課程」的代表人物為對象,應用「文 獻分析法」,先蒐集與分析這些學者的論著,然後以「後設分析」來整埋、分析和批 判其思想對「潛在課程」研究的涵義。至於理論的評析,是從社會哲學的角度,以「 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為重點,分別就「結構-功能論」 、「現象-詮釋學」及「社會批判理論」對「潛在課程」研究的特性和限制予以評析 。 在研究步驟方面,首先分析「潛在課程」的歷史發展包括產生的時代背景、學術淵源 及發展階段。其次就上述三派的觀點,分別評析其理論建構對「潛在課程」研究的貢 獻和限制,並由此說明對我國課程研究的啟示。最後根據評析結果,做一綜合結論並 提出改進的建議。茲就建議部分,摘拮如下: (一)課程研究方面 1.加強「潛在課程」的研究和介紹。 2.鼓勵課程思想史的研究。 3.重視課程理論與實踐的關聯。 4.課程研究方法論的改進。 (二)課程實施方面 1.課程發展「過程模式」的採行。 2.學校組織的改進與自主性的加強。 3.教師專業知能的提升。 總之,「潛在課程」的研究,對我國課程研究或課程實施方面,都極富挑戰性和啟示 性。如果我們能有系統地評介潛在課程研究的成果,以及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對我國 課程改革與教育革新工作的推進,將有莫大的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