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台灣中央山脈大禹嶺地區位於台灣大南澳片岩和板岩層之接觸地帶,其地質情形 對了解此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具有極重要要的影響。本文即針對此一地區,以廣泛 的野外地質調查,配合室內對岩石薄片和野外資料的分析和製圖工作,來了解本區的 地質和構造特色,共得到下列數點的研究結果。 一、本區出露的岩層由下而上可分為四層,即大南澳片岩、碧綠層、黑岩山層和盧山 層。大南澳片岩主要露出岩性為石英雲母片岩、綠色片岩、變質石右岩和變質燧石等 。碧綠層之岩性為千枚豈、板岩、變質燧石和變質砂岩。而黑岩山層則以變質砂岩、 變質石灰岩、以及砂岩、枚岩薄互層為主。盧山層則多板岩和變質砂岩等。 二、根據摺皺變形的疊置原理和劈理性質等關係來推論,在本區各地層中所產生的摺 皺分別有一、 二、三期,可以F1,F2,F3 為代表,其相對應的劈理為S1,S2,S3 。在 大南澳片岩中可見三組劈理,但以S2 為主。碧綠層中則多見二組劈理,而黑岩山層和 盧山層之中則只見一組。 三、本地區之地層均遭受強烈的摺皺作用,岩層呈連續等斜摺皺岩層包絡面的觀念可 知,本區之地質構造主要呈一東翼較陡,西翼較緩的複向斜構造。向斜軸面的位態和 本區地層中出現的S3 劈理大致相同,其中間斜軸的方位為東北-西南向,並向西南 南向,並向西南傾沒。 四、由本區劈理的觀察和比較的結果,本區之各地層中所出現的劈理形態和岩層岩性 不可分的關係。根據不同形態的岩石劈理,可以作為區分不同岩石地層單位的輔助工 具;由此配合中視和微視構造,即可以建立本區各地層的分佈和地質構造的情形。 五、由野外調查資料和室內的分析工作,本區主要有二條斷層通過,其方向均為東北 -西南走向。其和本區塔層中岩石節理的方向之關係,可以推測此斷層和節理應為同 一構造運動下的產物。 六、由大南澳片岩中石英雲母片岩和碧綠層中變質砂岩的構造度之差異比較,可以推 測此三地層之界線所在。另外本區盧山層和黑岩山層、黑岩山層和碧綠層之間均為不 整合接觸,其間並有基底礫岩的存在,由地質構造型式的差異亦可以間接證明此不整 合之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