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下水之分佈與流動可應用分析技術、實地探測技術及模型技術。在直接分析法 及適當之實地調查不可能執行時,模型研究極為有用。本研究之目的,係依據地下水 及海水入侵之理論,應用實地探測技術及模型技術之綜合研究,分析沿海地區海水入 侵含水層之流況,以供地下水資源管理規劃及保育之用。 本研究以雲林沿海地區為研究對象,利用地層電測儀器,勘測沿海地區海水入侵情形 ,並配合黑蕭(Hele-shaw)類比模型試驗,建立沿海地區海水入侵數學模式,配合 現地水文、地文、水質各項資料,藉電子計算機之模擬,分析海水入侵交界面的情形 ,由所得結果,可尋求並制定沿海地區合理性抽水型態,以防止海水入侵狀況之擴大 ,以確保雲林地區內地下水資源之長久利用。 由探測結果發現雲林沿海地帶以牛挑灣溪以南至北港溪間海水污染現象較嚴重,而由 地下水水質分析知,1○○號井含氯鹽量較高,此情形可能係該區域是濁水溪沖積層 與嘉南西海岸沖積層之互層,其顆粒層次複雜,且不規律,透水性能較差,形成一水 位沉降錐,致使部份高濃度之古代海水殘留其間,故在1○○號井於民國5○年開發 當時,其濃度曾達一萬多PPM ,而現今之觀測濃度之變化相當大且不規則,可見沿海 地層中有殘餘之海水或岩鹽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