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 一般從事水文演算,均需倚賴於歷史水文紀錄,以作為模式參數之鑑定與驗證。但是 對於一個未經設站或水文紀錄有所闕誤的地區,傳統水文模式均無法解此難題。目前 所應用之無因次單位歷線或合成單位歷線,皆過於簡化而僅足以提供粗略的估算。是 以,本研究希僅藉一張地形圖上所能獲得之地文資料,來建立水文系統模式,推衍瞬 時單位歷線,故稱之為「地文參數瞬時單位歷線」。 (二)研究方法: 於流域上應用「河川級序定律」將之劃分為不同級序之河渠部份與漫地流地表部份, 每個不同的部份視之為分別獨立的「階段」。再依等候理論推估逕流在每個不同階段 流動時間的機率分佈函數,逐次累加各逕流所需時間棧率函數,而得該流域的瞬時單 位歷線。 模式的操作可分為兩種方式,其一為「分區法」,另一為「平均值法」。「分區法」 以流域每一支、主流之交匯點為一節點,逐段分區、計算其瞬時單位歷線。而「平均 值法」僅就流域之級序劃分區域,而求匯流情況。分區法之優點在於可求得集水區內 任一定點的瞬時單位歷線,而平均值法之利則在於其簡便速捷、電子計算機運算時間 寡少。 (三)研究結果: 經以基隆河流域為模式之驗證對象,選擇三場颱風、檢驗大直橋站與五堵站之流量歷 線,發現其結果十分良好。尖峰時刻誤差在一小時之內,峰量誤差在15%以內,效 率係數均高於85%,顯示本模式於實際應用上有甚高的價值。 (四)資料來源: 本理論之完全發展,首先由伊利諾大學陳碧玲女士於1982年提出。本研究乃參照 其部份作法,並作修正與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