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連豆為供試品種,於73年9月種植於中興大學農場。自植株開化後每隔一週調 查不同節位葉片及莢果、種子生理性狀及成分含量變化,來探討大豆植株不同節位供 源葉片和積儲種子之間的關係,以期了解莢果種子發育中養分的供應。 不同節位葉片由於葉齡不同,表現出極明顯的生理差異,高節位葉片由於葉齡較小, 各種成分含量較高,生理活性較大,比葉重亦較大;由下部節位葉片至部節位葉片表 現上發生時序的差異。在生殖期間,供源葉片最大的變化為葉片發生老化。老化的型 式有二,大豆植株自開化後,葉片首先由下部節位以漸進性方式向上發生老化,至開 化後6週,全株則發生單熟性老化。葉片進行漸進式老化時,葉片內可溶性蛋白質含 量反而增加,此時葉片老化與蛋白質含量表現不一致;當葉片發生單熟性老化時,可 溶性蛋白質含量才明顯地減少。 生殖時期積儲種子最大的變化為乾物質累積。試驗結果顯示不同節位莢果及種子的生 長也發生時物序的差異,上部節位莢果﹑種子發育雖然較下部節位為遲,但上部節位 莢果卻以較高累積速率進行乾物質累積,以致在收穫時,反以上部節位總莢果重及總 種子重較大。而單一莢果、單一種子重則沒有明顯差異。反成分含量在生育期間亦發 生時序的變化,但不若葉片明顯。 植株上端各節位積儲大小(Sink size )較大,需要養分較多,上端各節位葉片活性 也較大。碳水化合物及各元素濃度也較高,以配合養分的需求。大豆在開化後第5週 ,種子快速充實期需要行光合產物,葉片內光合作用所產生的物質似乎己不足夠供給 ,必須由葉片中輸出養分至種子。愈 位葉片中TNC輸出愈多,葉片內TNC濃度降低 幅度也愈大。葉片中N、P、K也發生轉移至 現象。惟Ca、Mg 因為不易移動,自葉 中轉移至種子量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