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皆史說是清章實齋學誠先生晚年的著名史論(也是經論)之一、本篇研究以此為 題,撰寫的角度和內容,簡單地說,是由下面四個問題出發: (一)六經皆史說是否能在早期的經史發展,和乾嘉以前的經史論中找到淵源? (二)實齋提出的六經皆史,顯然不是句了無依據的空話,它的論據是什麼呢?在實 齋的零星敘途中,六經和史是怎麼發生關係的呢? (三)六經皆史代表實齋晚年的成熟思想,是否能由這一角度,比較全面性地再探究 其史學思想的內涵? (四)這一論點對乾嘉以後的史學,是否發生過影響?近人對實齋這一論點的看法如 何? 關於第一點,主要見於本篇研究論文的第二章「六經皆史說之淵源」。在這一章裡, 筆者的探討分三方面:(一)乾嘉以前的經史論與經史關係之略述,(二)實齋史學 -不只單就六經皆史而言-與浙東學派的關聯,(三)整個乾嘉學風對六經皆史說, 乃至於實齋思想所產生的衝激。 關於第二點的論述,主要見於第三章「六經皆史說之形成」、第四章「六經皆史說之 意義」、第五章「六經皆史析論」等三章裡。其重點在於尋繹實齋此說的基本論據, 俾能使其觀念中的經史關聯,能更清晰地現出來。至於所用的方法,則「以章證章, 以其書證其說」,凡實齋未涉及的問題;本篇亦未涉及。 第六章「實齋史論受六經之啟示」的撰寫,是想透過六經皆史的觀點,比較全面性地 再探究其史學思想的內涵。在這一章裡,所提出討論者計有通史,史體沿革、史德。 史料範疇與史部分類。 在第七章「六經皆史說之反響」裡,筆者提到焦理堂、凌次仲、龔自珍三人,另外又 提到汪輝祖。然而,因在軟嘉時持以史論經的看法,者尚有袁枚與錢大昕,焉知其人 對經史的看法,不是承自袁、錢-甚而更早的王、顧呢?顯然單由諸人視經為史、或 視史有經世大用這一點上,仍不足以判斷此一問題,故筆者對焦,凌二人只略敘及, 並未深論。龔自珍與他們二人比起來示僅言論的外貌似實齊,連精神也很近以,故所 論較多。龔氏在「著議之第六」中論古昔師侕之教,「古史釣沈論」四篇中倡言,「 六經者周史之宗子」,都很明顯地與實齊之論合流,這縱然不是直接受實齊影響,也 可視為實齋之支裔吧。至於近人對六經皆史說的述評,本篇擇引孫德謙、張爾田、葉 長青胡適、吳天任、錢穆、錢鍾書、金毓黼、余英時等九位先的看法,大致都是個人 認為比較具代表性者;由這些看法中,或許能使我們對六經皆說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