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九五八年梅思堡效應發現以來,至今已廣泛地應用在化學、物理、礦物、地球 和環境科學的分析。鐵在環境中的結構非非常複,利用鐵一五七梅思堡效應,可以了 解鐵在不同環境物質中的不同結構狀態,從而探討環境的種種變化及其反應機構。 先研究各種礦物,包括高嶺石、蒙利石、伊來石、綠泥石、鏈狀矽酸鹽、針鐵礦、纖 鐵礦、磁鐵礦和赤鐵等等,而了解各種礦物中鐵的氧化態和含量的比例,分佈在結構 的座落,譜峰的不對稱效應、超順磁現象、顆粒大小、鐵磁性物質的內部磁場大小和 鋁取代結構的情形。 在室溫和液態氮溫度下,以梅思型光譜為主,輔以X-光繞射法,研究山坡地土壤及分 離出的粘粒和坋粒中鐵的結構狀態。不同母質(砂岩和泥岩、鹼性火成岩、片岩和石 英岩、頁岩)所生成的土壤中所含的礦物也各不相同,一般含鐵有伊來石、綠泥石、 高嶺石、針鐵礦、赤鐵礦、磁鐵礦、綠簾石等。游離氧化鐵含量約在50∼70%, 含鋁量也在17∼23摩爾百分率,並討論各剖面層Fe和Fe含量及結構的變化。磁鐵 礦在已去除游離氧化鐵中坋粒有發現,顆粒可能較大。 空氣懸浮物中含鐵的結構,在郊區的樣品屬於自然土壤的產物,在市區和工業區中所 採樣品,除自然土壤外,由光譜圖推測有人為產物在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