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11: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丙嫦
研究生(外文):XU, BING-CHANG
論文名稱:朝鮮朝女詩人研究
指導教授:王靜芝
指導教授(外文):WANG, JING-ZH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5
畢業學年度:7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朝鮮詩人女性女詩人學術
外文關鍵詞:POETPOE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之主要內容,著重背景的探討,依年次分別閨閣詩人的生平與作品介紹、作品
分析,以柔在漢詩史上之評價。各章旨要下:
首章為緒論。略述研究之目的、方法及資料之運用。
第二章述朝鮮朝女詩人時代背景。
第三章言閨閣詩人的生平及作品。
第四章曰朝鮮朝詩妓。
第五章曰作品分析。
第六章為本論文之終結。
朝鮮朝儒學極為隆盛,婦女詩文學亦蔚然大觀,呈現歷史上空前局面,在韓國的婦月
文學史上,朝鮮朝可以說是婦女文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朝鮮朝以儒教思想為政治理念,在封建社會制度閉鎖的固陋觀念下,婦女的政治及社
會活動幾乎被限制,其活動範圍,僅容許在家庭籬笆界內。尤其是婦女的知識教育是
不被考慮的,只是士大夫階層婦女有識字習文的機會,又有才華的女性藉著偷學來的
學問抒發滿腔的詩情。
當時婦女作品,因社會風向所影響,世人未曾加以重視,或因婦女本身觀念之偏差,
以為才思非婦人事.而不欲流傳後世,以致其時之作品湮滅不傳者甚多。傳於今日之
朝鮮朝女詩人,僅存一百五十餘人,詩一千六百餘首,概括家庭婦人、詩妓、女僧、
宮女等各種階層婦女之成品。於此一千六百餘首詩篇中,作者或名氏失傳,或是籍貫
不詳,或年代無考者佔多數。又或文字脫落,或因傳寫而異文,時有所見。然就其所
傳之可靠資料而言,朝鮮朝女詩歌篇,已足為韓國婦女詩文學史上,開拓燦爛之地位

封面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朝鮮朝女詩人之時代背景
第一節 朝鮮朝之政治環境
甲、儒教政治標榜及其施行
乙、閥閱及王位繼承問題
丙、科舉制度
丁、儒教政治體制
戊、官僚政治之性格
第二節 社會風氣變化之影響
甲、門第官僚之分裂
(一)勳舊派與士林派之對立
(二)東人黨與西人黨之分爭
乙、門第、庶民層變化
(一)門第官僚之沒落
(二)社會制度之變遷
丙、奴婢制度之崩壞
第三節 學術思想之影響
甲、理學之發達
乙、訓民正音創制之意義
(一)訓民正音與書籍刑行
丙、儒學發達與集賢殿
丁、實學學風之發展
戊、國學之發達
第四節 漢文學傾向
甲、官僚文學之隆盛
乙、處士文學之發達
丙、庶孽閭巷文學之抬頭
第三章 朝鮮朝閨閣詩人之生平略考
第一節 申師任堂之生平
甲、家世
乙、行蹟
第二節 許蘭雪軒生平及家庭背景
甲、生平
乙、舉庭背景
第三節 其也主要閨閣詩人及作品
甲、初、中期閨閣詩人及作品
(一)初期
(a)李恪夫人
(b)鄭氏夫人
(c)成氏夫人
(二)中期
(a)林碧堂金氏
(b)冰壺堂李氏
(c)貞夫人宋氏
(d)蓬原夫人鄭氏
(e)李氏夫人
(f)貞夫張氏
(g)沈氏
(h)鄭氏夫人
(i)李氏夫人
(j)柳氏夫人
(三)良妾
(a)李玉峰
(b)楊士奇之小室
(c)李氏
乙、後期閨閣詩人及作品
(a)三宜堂金氏
(b)令壽閤徐氏
(c)幽閒堂洪氏
(d)百花堂夫人
(e)靜一堂姜夫人
(f)貞一軒南夫人
(g)吳小坡夫人
丙、年代未詳者
(a)只一堂金夫人
(b)崔氏夫人
(c)鄭氏夫人
(d)南氏夫人
(e)金氏夫人
(f)曹氏夫人
(g)鄭氏夫人
(h)尹氏夫人
(i)鄭文榮夫人
(j)李漢妹
(k)蒼巖金氏
(l)金氏夫人
丁、民間女詩人作品
(一)婢女作品
(a)□玄
(b)朴生婢
(二)女尼之作品
(a)慧定
(三)寒材女作品
(a)高陽材女
(b)京江材女
(c)交河落花津女
(d)楊州田婦
(e)金州民家女
(f)京城女
(g)村女
(四)宮女作品
(a)安平宮姬十八
第四章 朝鮮朝詩妓
第一節 官妓制度及其活動
甲、官妓制度
乙、詩妓之社會活動
第二節 朝鮮朝詩妓之年代及作品
甲、知期及中期
(a)黃真伊
(b)桂生
(c)勝二喬
(d)翠仙
(e)安媛
乙、後期
(a)翠蓮
(b)桂月
(c)小紅 相鶴 小玉花 於于洞
(d)金芙蓉堂
(e)錦園
(f)朴竹西
(g)只在堂姜氏
第五章 朝鮮朝女詩人作品分析
第一節 作品之內容及形式
甲、作品之內容
乙、作品之形式
第二節 作品之特色
甲、作品之風格
乙、作品之題材
第三節 在漢詩上之評價
甲、在文學上之地位
乙、對後世及子女之影響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