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輔導員的同理心、心理需求和輔導關係、當事人的自我 探索及情緒改變的關係。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張老師」中心的四二位義務「張教師」,以及四二位當事人為受 試者。資料的收集,是以「愛德華斯個人興趣量表」、「同理心量表」、「晤談感受 量表O 式」、「晤談感受量表L 式」、「心情形容詞檢該表」、「自我探索量表」和 晤談經驗量表」等為工具,分別測量輔導員的心理需求、三種同理心、當事人的情緒 改變、自我探索及輔導關係。其中「同理心量表」和「自我探索量表」的資料,是由 評分員評量晤談錄音所收集來的。根據實際所得資料,分別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趨向分析、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資 料分析結果獲得以下幾項重要發現: 1.在同理心環中,只有共鳴同理心和接收型同理心有正相關存在。 2.表達同理心隨晤談時間不同而異,且有愈來愈高的趨勢。 3.輔導員的順從性、攻擊性、秩序性、愛戀性、謙遜性、堅毅性及支配性,對共鳴型 同理心有負向的預測作用。表現性、變異性、堅毅性、謙遜性和求援性,對表達型同 理心有正向預測作用。順從性、自主性、表現性和省察性,對接收型同理心有負向預 測作用,而支配性則有正向預測作用。 4.輔導員的十五種心理需求,無法透過共同因素預測共鳴型、表達型和接收型三種同 理心。 5.輔導員的表達型同理心對當事人自我探索最具有預測力,而接收型同理心對輔導關 係最具有預測力。但是,三種同理心無法有效預測當事人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及焦慮 情緒的改變。 6.輔導員的三種同理心綜合起來,對輔導關係、當事人的自我探索及情緒改變,具有 預測力。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建議: 1.輔導員的同理心訓練,宜增加接收型同理心的訓練,避免只偏重表達型同理心的演 練,以便協助輔導員更充分發揮同理心的功能。 2.輔導員的特質和同理心之關係,依本研究結果,發現預測力相當有限。未來的研究 似可增加一些特質,加以研究,俾便對兩者間的關係有更清楚正確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