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台灣八個測站在1975 至1984 十年間梅雨期的雨量,擷取多梅雨與少梅雨的極端 午(以下簡稱多雨年與少雨年)。比較其月平均及五日(候)平均環流的異同。發現 在多雨年槽脊線較強,緯流指標較低,而少雨年槽脊較弱,緯流指標較高。多雨與少 雨年間的差異中心正負相間,類似Walace & Gutzler(1981) 發現的遙地相關圖型(P attern),五日平均部份,則比較多雨年與少雨年在入梅前後的差異,發現幾個主要 的變化在於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的位置,中緯度低壓系統發展,鄂霍次克海高壓 的強弱,這些現象在多雨與少雨年之間有顯變化。水汽通量在多雨與少雨年間的年際 變化不大,但是在入梅前後則由東南向轉為西南向。 此外,並利用正壓淺水方程模式,比較地形在此期間的作用,分別以五日平均,緯流 場及際資料做為初始場,進行模擬,發現地形對於主要的槽脊線有加強的作用,而模 式對中緯度低壓系統的發展無法預報,可見其為斜壓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