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係利用出露良好的出磺坑背斜,作不同部位小型構造的觀察,以研究褶皺作用時 岩石變形之機制,並討論形成出磺坑背斜褶皺之基本機制作用。經由詳細的觀察顯示 在褶皺作用時岩石變形的方式包括:層間滑動、非均勻應變、斷層作用及節理作用。 由岩層滑動均係沿著各地層的層面加以地層厚度大致均未改變,顯示出磺坑背斜在褶 皺作用的方式上是屬於曲滑褶皺(flexuralslip fold )。由層間動滑所形成的滑動 帶多數是發生在砂、頁岩之接觸部位,因此含砂、頁岩互層較多的地層如卓蘭層、錦 水頁岩、關刀山砂岩段,其滑動帶平均間距為10公尺以下,其餘以砂岩為主的地層, 滑動帶之間距則可達數十公尺。 從砂棒經過褶皺後仍大致維持褶皺前與層面之位態關係,顯示岩層在滑動時其內部並 沒有受到一顯著剪力作用而產生曲流的現象。因此,岩層的滑動是以近似剛性移動的 方式進行。 在背斜的翼部所發現的斷層型式包括伸長斷層與收縮斷層,其中以伸長斷層為主,由 這些斷層的成因及與滑動帶之關係,顯示伸長斷層是在褶皺作用之後期形成,收縮斷 層則可能是在褶皺作用之早期形成,隨著岩層曲滑至翼部的位置。 節理作用在本區發達,在背斜西翼,與褶皺作用時岩石的應變有關者為層面節理與橫 節理,在背斜的東翼則為層面節理與斜節理。橫節理與斜節理都是由沿著層面節理滑 動,形成剪力作用而產生的剪破裂面。同時由這些剪破裂面顯示岩層在滑動時,在其 內部仍局部表現出有剪力應變的存在,而此應變是以脆性破壞(brittle failure ) 的方式而非以塑性變形(plastic deformation )的方式表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