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歷史在中國思想史和史學史上一向具有特殊的地位。就思想史而言,三代具有高 度的典型意義,中國道德政治的兩極標準都表現在三代古史上。就史學史意義而言, 三代歷史是角色定型十分明確的時代,聖王賢相,暴王佞臣的角色性格確定後,而依 附在各種角色上的「事實真相」乃隨之而定。這種「事」依「理」而定的思考模式, 使得三代歷史長久以來史學的意義大半被架空,而成為經世之學的工具。 三代典型意義的塑成時期乃自春秋戰國之際至秦統一前夕,而這樣的典型事實上來自 先秦儒家的典籍,然審視先秦各家典籍,儒家之說堯舜三代只是眾說之一,未必有獨 尊之地位。因此討論三代典型意義在戰國時代的各家異說,與其所呈現的思想史意義 及當代意義,可以對影響中國歷史深遠的「三代史觀」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也是討論 戰國思想的重要入手處。 據本文的研究可知,對三代聖王持肯定頌美態度的主要是儒墨二家,莊子與法家則否 定三代聖王或反對法先王。這種種差異或基於哲學立場之不同;或因歷史觀之差異; 或因對「道」與「法」的認識不同。而儒墨所建立的三代史觀,成為後世道德政治的 最高模範。孟子建立的道統說,則獨立道統於政統之後,除了反映德與位之間的緊張 性外,且提供了後世知識份子批判當道的最主要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