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長期的都市經驗,是世界都市發展中的一個優越形式,而台灣向來被視為中 國研究的重鎮;研究台灣都市的發展過程,將有助於進一步去瞭解中國都市體系。至 於台灣早期形成的都市,是為後來變遷發展的根本,因此更有所認識。除可作為實證 研究基礎之外,並能藉之探討中國都市的發展,再進行泛文化的比較研究,臻進對人 都市整體的認識。 在研究過程中,將都市視為一個體脈絡研究對象,並且注重都市與其所在之大社會的 關係,放在歷史時空脈絡中來研究。因此本研究較強調異時限研究,秉持全貌觀點, 大量地運用歷史文獻資料,以及學者所做的相關專題研究、加以整理和描述。至於研 究的時段從十七世紀到一八九五年日本據台前,以台南、鹿港、台北早期三大都市為 例,研究都市外在物質組成和內部都市行郊組織。 從研究得知,早期台灣是一個邊陲政治、海島經濟與移民的社會;深受大陸人口不斷 遷徒的影響,都市本身便成為社會現象的表現。早期都市在農業基礎下,從傳統、政 治者,變成宗族、商業者,並再發展成近現代化與多元性質者;而越晚近對西化越具 應變能力。再者,由於都市行郊的強勢與多元化功能,穩定早期都市的發展,使對扮 演延續傳統、整合社會與適應變遷的文化角色。
|